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部分西方人称中国正向世界输出通胀遭批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21:1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刘欢 王宇 王建华)西方一些人士最近关于“中国正向世界输出通胀”的论调过于虚幻了;说中国是世界性通胀的一个受害者才是恰当的。

  随着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日益凸显,西方一些分析人士竟指出,美国的“量化宽松”并非唯一问题,中国实行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将其他新兴经济体逼入通胀困境的原因之一。

  他们还称,未来五年,动能依然强劲的中国经济、中国工人工资待遇的持续提高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都将加剧全球性通胀的压力。

  准备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以及一些在北京的经济学家表示:“这是西方某些人士对中国经济新的歪曲和误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今年1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呈快速上涨之势。2月24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中突破每桶103美元,伦敦市场油价最高达每桶119.79美元。其他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它们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推升了全球通胀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美联储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以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它们是当前全球性通胀压力的重要推手。

  过去两年多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信贷超过18万亿元,在刺激本国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应对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人民币还不是全球性储备货币,不可能像美元那样深度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和全球金融市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初,中国政府迅速宣布以4万亿元投资为代表的一揽子计划。时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戴维·麦考密克表示,中国的刺激经济计划有望促进中国内需增长,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亦指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挣扎在衰退边缘之时,支撑起全球经济的增长……

  数据显示,以几十年来全球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的2009年为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还要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引擎。在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亦高达30%。

  2009年以来,美联储推出的两轮“量化宽松”总规模超过了两万亿美元。受经济低迷、回报率低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这些洪水猛兽般的天量资金在美国难有作为,只能流向更具回报率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

  “过剩的全球流动性一方面会拉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大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还将使热钱加速流入,加剧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性过剩,助推资产泡沫,加大通胀压力。”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为了缓解通胀压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宣布加息,但是在美国的“水龙头”未关的前提下,扩大的利差只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加息效果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控制通胀努力面临着一种“两难”局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西方一些人最近散布“中国输出通胀”的论调,是想转移人们的视线,逃避其国家的责任。“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原本是美欧低利率政策的受害者,现在却被具有导向性的舆论塑造为加害者,真是本末倒置”。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通胀。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从供给角度看,因为中国本轮物价上涨属于温和可控,并不会出现恶性通胀,自然不会带来向全球输出通胀的后果。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表示,目前有两个物质条件决定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一是粮食连续七年丰收,粮价稳则百价稳;二是工业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一些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另外,由于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是当前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出口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中间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这部分上涨因素“中国无法左右”。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从初级产品净出口国和制成品净进口国转变为初级产品净进口国,初级产品进口额逐年高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铁矿石、氧化铝、铜等资源能源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当前,中国的物价上涨,除了输入型通胀的因素影响外,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陈凤英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中国经济加速转型的一种积极表现,也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不平衡状况,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并非坏事。

  “而人民币升值不是西方非常愿意看到的吗?”陈凤英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通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