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高小玫昨天披露的一份数据非常惊人:去年底我国有12个城市开通轨交运营,总里程1300公里,而规划中,2020年全国轨交里程将跃升至11700公里。高小玫认为,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初里程仅百余公里时轨交建设的单项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
“问题已然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相继发生轨交运行事故,说明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亟需建立健全系统、专业的规范标准。”
建认证体系和评估机构
高小玫认为,我国的轨交产业基础薄弱,目前系统方案基本是仿照国外多年发展起来的用例,建设、保障控制与升级维护、运营管理能力不强,采用的设备、电讯等标准多样,规范参照不统一,更是造成了营运和管理的复杂化。据记者了解,仅上海轨交1号线上就有5种不同的车型在开。
高小玫了解到,目前轨交建设项目的投用验收采用专家检查评审方式,但受邀专家少有轨交建设经验,又缺少一套完善的、具有完整的测试检验数据支撑的评价标准,凭借简单的情况介绍和现场试车测试,得出的验收评价意见,可靠性过于依赖专家个人的主观判断和道德操守。高小玫提案建议,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测试认证体系”。
抓住终端的“安全阀”
“轨道交通运输在我国是新兴行业,专业本身也涉及众多技术和标准,分属国家发改委、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各个部门,一时难以彻底贯通。”全国人大代表应名洪,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作为一名轨道交通的专业人士,他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据应名洪介绍,目前,各部门在规划立项前,都会请相关领域机构和专家提供论证意见。但这种系统间的联动还是比较粗略,未能达到施工建设、保障控制、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中具体技术方法和标准融通的层面。
应名洪透露,我国正在探索较为系统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评价标准及机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发展是牢牢抓住终端的‘安全阀’,无论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有诸多企业和机构参与,采用多少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最后验收‘上路’前,必须要通过第三方安全机构的评估。”
特派记者 潘高峰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