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吉林:国家应支持中西部筑巢引凤推进产业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15:5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伍晓阳)“随着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但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需要加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常委、昭阳区委书记马吉林建议,国家应支持中西部地区“筑巢引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今年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又出现了“用工荒”。马吉林告诉记者,这从农民工输出地可以得到印证,昭通市作为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昭阳区就有10多万人,但近年来,到沿海地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他说:“以前去沿海打工是一种自豪,现在没这回事了。”

  马吉林认为,“用工荒”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利润的优势逐渐消失,有限的报酬与较高的消费和付出比起来不太具有吸引力。但在中西部,低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仍然存在,交通和物流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要在土地、税费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激励措施支持产业转移,包括建设标准化厂房,这是企业真正的‘巢’。我们应该筑巢引凤,而不是引凤筑巢。”马吉林形象地比喻说。

  他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农民变市民,首先要在城市有个比较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收入增加以后,农民才有了融入城市生活的经济基础。

  马吉林介绍,昭通市从广东东莞引进了一家芭比娃娃的生产企业,提供免费的土地和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政府投入和减少的收入加起来约两千万元,企业投产以后年产值约2亿元,每年可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只要2年政府就收回了成本。而这个企业可以吸纳2000多人就业,每年支付给当地工人的劳动报酬就有两三千万元,还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个例子证明,产业转移可以实现多赢。东部地区推进了产业升级,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西部地区发展了新产业,还增加了就业人口。”马吉林对记者说,推进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和各种劳动力培训资源,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训技能型农民工。

  马吉林还建议:“产业的转移不能忽视污染的转移,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和企业,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淘汰或优化升级。”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代表 建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