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大学自主招生选拔不可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5日07:1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王娴) 两会开幕,对于在校的很多高中毕业生来说,这个日子他们最期待的其实是刚刚结束不久的“高效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发布。对于大学名校向高中生们伸出的“橄榄枝”,中学教育的执业者又有怎样的评价?正在进行的两会上,中国之声记者由此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展开了专访。

  作为一校之长,刘校长说,他所在的北京四中几乎聚集了全北京最“好教”的学生,但孩子们并不轻松。刘长铭曾经是讲台上一名物理老师,他的学生,获得各种学科竞赛的金牌就挂在学校的展览室里,而当他进一步解释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弊端”时,却首先向“学科竞赛”开了炮。

  刘长铭:如果像现在这样的考试方式,等于把许许多多的学生绑在竞赛、做难题这样的一个战车上。这么多年,我们有一个误区,我们认为数学是开发智力的,这绝对是误区。开发智力的方式很多,为什么拼命做数学题才是开发智力呢?数学的成败、或者奥数的成败,归根到底还是高考在背后发挥作用。

  竞赛无益、考试非万能,在这位校长眼里,什么样的选拔与培养方式才是合理的?这个疑问似乎也引起了他的兴趣,说到这里,他甚至重新直了直身子。在北京四中,刘长铭正和老师们进行一场大胆的实验,他甚至向大学校长推荐这种对学生的选拔培养方法。

  刘长铭:去年的考试,我们是十几篇文章中选出7篇文章,7个领域,有哲学的,有科学的,有历史,有文化的,让学生们自己任意选一篇阅读,写观点的综述和评述。我们让同学们回去之后24小时之内通过网络发到指定邮箱,你可以和家长同学商量,也可以请教专家。

  记者:把这些孩子选进来之后,通过你们的观察,他们的表现如何?

  刘长铭:上学期期末,大家汇总一个学期的情况来看,我们一致认为:这些孩子就是按照我们预先设想的方向发展。

  记者:什么样的方向?

  刘长铭:每个人都有非常痴迷的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在这个领域都有超出同龄人一般水平的发展。这个班不是以考大学为目标,甚至我们的老师说,这个班也可能将来不考大学。

  记者:他们的出路在哪呢?

  刘长铭:比如成为一个自由作家,一个民间的研究者,都有可能的。如果真出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刘长铭说,学校已经为这些接受试验的孩子准备好了申请国外大学的基金,对他们的培养一定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背叛,他压力不小。他把自己称为教育的“理想主义者”,而他的理想,是培养这样的人——

  刘长铭:这种人他一定是敢于放弃,敢于挑战,不计后果。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成就。

(编辑:SN030)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北京四中 自主招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