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协委员朱清时建议允许新建大学招收研究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7日07:02  深圳特区报

  

政协委员朱清时建议允许新建大学招收研究生
朱清时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丁庆林 摄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秦小艳

  李舒瑜 甘霖 李萍

  对话嘉宾:

  朱清时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对话背景:2010年12月24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批文,批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历时3年筹建的南方科大终于获得“准生证”。2011年3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正式开学。在今年两会上,朱清时带来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案,希望为南科大的筹办进一步扫清障碍。

  对于刚刚正式开学的南科大来说,当务之急是招聘到一流的研究型人才,正因为如此,朱清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将提交一份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案,建议允许新建大学招收研究生。朱清时说,这是南科大今年要做的最大的事情。

  下月赴美招揽学术精英

  记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南科大已经顺利招生,接下来南科大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朱清时:招聘人才。南科大目前的师资力量除了此前已经公布的张景中、陈国良、陈应天、李泽湘等著名教授外,还有数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授加盟。中科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唐叔贤教授将用英语为学生讲授物理学,南科大向市政府提议以杰出人才将唐叔贤教授引进深圳。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已经与学生吃住在一起。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领衔组织设计人文教育课程。另外还有一名清华大学的教授已经办好人事手续,携家眷加盟南科大,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体育教授将主持南科大体育教学。我们希望,让学生受到一流教授的教导,听一流的课。

  目前学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已经收到8000多份教工求职简历,其中3000多份教师简历,南科大将从中遴选合适教师。我们对领军教授开出的起薪是115万元。下个月,我还将到美国中西部的大学招揽学术精英。

  建议新建大学招收研究生

  记者:现在很多大学都在说要建世界一流,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朱清时:过去10年,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8年我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觉得中国大学的教学大纲、教材太落后,就带了很多人到全世界各地大学调研,想做改革。但是改革推进不下去,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老师没有积极性,因为老师想评职称,想得成果奖,想得到经费,就必须出论文。他们并不在意讲好课。最容易讲的是他熟悉的东西,他没有积极性讲新东西。我意识到,光改教学大纲不够,深层次是要改人。

  第二阶段,中科大开始引进各种人才,把教师队伍换了一遍,还引进了国外人才,但还是不行。他们到了中国又变了,竞争经费、竞争成果奖,也发表论文去了。因为规章制度和体制在那里,他们的前途在那里,他们对讲课也没兴趣了。

  第三阶段,我开始提倡去行政化,按学术规律来办学校,而不是由谁的官大谁说了算。

  第四阶段,我又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于教育的一些规定已经法制化了,我们走一走就碰到法律法规的边界。这时我才意识到,过去制定的有些不利于教改、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内容必须改掉,这样我们才可能顺利发展。

  由此,才有了南科大突破制度障碍的尝试。现在我们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30年前制定的,那时候并不懂‘研究型大学’,也不懂得钱学森所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那时经验制定的法规,就卡死、堵死了创新人才培养,堵死了新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想回答这一“世纪之问”,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有关教育法规。

  记者:具体在哪些方面?

  朱清时:比如说,我们在招聘人才时就遇到一个障碍。因为要一步到位建成研究型大学,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招聘到一流的研究型人才。一流的研究型人才我们联系了很多,但人家最在乎的是学校是否有研究生招生权,希望来了之后就能带研究生。但按照现行规定,国家不允许一个学校刚刚筹建就能招研究生,只能等你建好以后,一项项逐步申请,所以,我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南科大也能很快招收研究生。

  南科大模式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

  记者:您觉得南科大的改革对中国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意味着什么?

  朱清时:这只有让实践来说话。研究型大学在一个国家只能占少数,美国也只有3%的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所以中国的大学肯定不能都像南科大这样办研究型的大学,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这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南科大鼓励要建立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应该是能够复制的。比如理事会领导结构、学术主导、去行政化等等制度,应该能够复制。

  记者:作为南科大创校校长,大家都说您很勇敢,您自己怎么评价?

  朱清时:我们招生对国家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对民族复兴有好处,这种事你就得冒着风险干。深圳的精神就是敢闯,改革就会与现行的规章制度发生碰撞,这个时候不要计较个人的利益,要敢干。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6日电)

(编辑:SN028)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