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民生,老百姓的收入上不去,无从谈起。所以改善民生第一位的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解决有钱花的问题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恩培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及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让云南的老百姓“有钱花”。
“只要老百姓手里有钱,没房子可以盖房子,看不上电视可以买电视机,生产需要也可以买车。老百姓手里没钱,完全靠保障、完全靠社会救济,这不叫民生改善。”白恩培说,尽管在“十一五”期间,云南的财政支出69%是用在了社会事业、科教文卫等方面,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云南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065元,全国是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2元,全国是5919元。
怎么缩小这种差距?
白恩培分析,“十一五”期间,占农民收入第一位的是粮食收入。像云南这样的地方,如果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粮食,“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老百姓收入翻番的目标就很难。所以,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发展经济作物,下功夫做好劳动力转移,积极促进就业。
白恩培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说,我们每年要花好多钱搞中低产田地改造、搞水利建设,如果进一步把茶园改造、桑园改造和各种经济林木的灌溉问题作为重点,下功夫解决,那就给农民开辟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增收路子。”白恩培算了一笔账,云南有555万亩茶园,绝大部分是旱茶园,粗放经营,亩产量不足百斤。如果解决了灌溉问题,产量提高一倍,收入也就增加了一倍。
“比如说,发展旅游产业。我们的老百姓搞旅游有天生的优势。云南的少数民族群众,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锣鼓一响、篝火一点,老百姓就来了,男女老少一起打跳唱歌,那场景一下子就能把外地人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老百姓在娱乐中就实现了就业,就会有收入。”白恩培说,云南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逐步把云南的旅游由观光旅游向多样化旅游转变,为更多的老百姓创造“在娱乐中增收”的机会。
“比如说就业,我们政府有责任开辟广阔的就业门路,使学校毕业的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力都能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白恩培说,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一个家庭有一个人有固定收入就基本能保证温饱,所以我们也要继续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让“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能够就业,有稳定的收入。
“总之,无论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着力点。”白恩培说,这样就能做到“富民强省,富民为先”。
记者 谭晶纯 谢 炜 张雪飞(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