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大代表建议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9日11:3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徐金波)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8日表示,中国属于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家庭健康和社会和谐,事关国家人口素质和民族未来,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刘顺妮说,早在2002年国家卫生部、中国残联就联合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各级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掌握21世纪初中国出生缺陷基本状况,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

  刘顺妮认为,当前国内在出生缺陷的防治工作中尚存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及社会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间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信息不畅、覆盖面窄,使得现有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存在效率低下等。

  二是出生缺陷的三级防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出生缺陷的一、三级预防(即婚前检查和缺陷残疾儿童的医疗救治)虽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但诸如免费增补叶酸、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等,只局限在农村人群,未覆盖到城镇居民;筛查出的出生缺陷患儿的救助范围也仅限于农村和贫困人群,城市和普通市民尚不能惠及。另一方面,作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核心环节的二级预防工作(即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干预)仍是政府投入的空白点。国家尚未将产前诊断等二级预防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产前诊断项目仍由居民自费承担,医疗机构自行开展,二级预防覆盖面较低,干预效果不明显,已成为近年来导致出生缺陷率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承担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主体任务的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妇幼保健机构担负着出生缺陷的数据统计、监测工作,负责婚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以及新生儿视力障碍等筛查和治疗工作。但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没有纳入国债建设项目,在房屋基本建设、医疗设备配备、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缺口和困难,影响了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工作的开展。

  为此,她建议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将产前诊断等出生缺陷二级预防工作,纳入近期医改新增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形成预防出生缺陷的责任体系。(完)

(编辑:SN012)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