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诊断
“高房价”未走,“高房租”何以又来?
诊断一:需求不断 内火旺盛
“现在房价这么高,很多人买不起房子,但对房子的需求并没有减少,比如一些刚毕业在大城市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准备结婚生孩子的年轻人,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买不起就只能选择去租房子,所以租金也会随着涨。”全国政协委员张小玲说。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拥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小城市人口拥入大城市,无论是买是租,这都对住房提出了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性需求,这无疑让房价和房租的上涨有了内在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说,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重点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总体还是会向上走的,因为还是会有很多购买者去争夺购买中心城区的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又相对有限。
诊断二: 治本之策仍需增加供给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限购令”可称为一剂“猛药”,其在短期内可以对房价起到刹车作用,但只是治标之策,治本之策是增加供给,这个供给包括土地,包括保障性住房等。
“价格是由供需决定。无论是房价涨还是房租涨,都说明一个事实,住房的供需仍不平衡,需求仍然大于供给,要稳定房价,长期来看,需要加大供给,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同时改变地方土地财政局面。当然,还包括规范市场秩序。”全国人大代表艾洪德说。
诊断三:土地出让金可与保障房建设“打捆”
根据我国今年的工作部署,保障性住房的开工任务是1000万套,这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而这能否在稳定房价和稳定租金价格上起作用,还需作进一步观察。
一些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提速将对稳定房价发挥积极作用,是房地产调控的一剂良方,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想真正“让更多百姓的安居梦想变成现实”,还需要在资金、土地、工程质量等方面有保障。
“保障房主要还是靠地方,国家早已规定地方将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但落实不理想。建议把土地出让金与保障房建设“打捆”,这才能解决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周岚认为。
楼市调控
楼市泡沫别挤破 要“艺术地”挤出
调控:“艺术地”挤出地产泡沫
两会期间,房地产调控始终是代表委员最为关心的经济问题之一。对于目前的调控,委员们的争议颇多。对于未来的调控策略,经济界的委员们也各有各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则将目光聚焦在了房地产蕴藏的金融风险上,“房地产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链,现在形成的泡沫,应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艺术地挤出来,还不能完全挤破,否则对银行等相关行业损害巨大。”
在他看来,目前推高房价的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垄断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二是房地产开发商大量攫取超额利润;三是在市场经济中投机购房者的存在。
董文标委员建议,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一是在政府对土地提出分类指导价的基础上,对开发商采取累进税制;二是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实施指导价,禁止国有或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参与土地拍卖;三是对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制定指导价,利率必须一定幅度上浮;四是按照购房交易额对购房者实行高消费税,并对住房面积进行一定限制。
税收:是征房产税还是消费税?
在谈到对高档住房和投资性住房的调控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委员建议用消费税的办法代替房产税来解决调控问题。
“征收房产税,消费、投资、投机环节都要交税,这样做不符合鼓励消费、限制投资、抑制投机的出发点;而征收消费税能够体现出鼓励消费的原则,特别是对多次买卖的抑制作用。”许善达委员说。
借鉴:香港、德国还是新加坡?
在谢炳委员看来,解决目前房地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通过政府建房,再以较低的价格租给中低收入人群。在实现基本住房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房地产的市场化部分。
李文岳委员比较倾向于德国和北欧措施,“德国政策的基本点是:每户购房,未偿还原贷款之前不再提供新贷款;房产不能作为资产向银行抵押申请贷款;对出售房产获利征收30%—40%的所得税。这些政策使得德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很稳定。”
洪敬南委员比较认可新加坡的住房体系,“新加坡政府规定,每月收入在8000新元以下的公民才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申请者获批之后,可以获得20年的低息贷款,购入5年后才可卖出。”
保障房分配
保障房分配公正,制度设计先堵“后门”
两会期间,关注保障房建设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崔坚专门到位于北京鹿海园的公租房项目调研,并与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共同探讨公租房建设的可持续模式。
“如何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蛋糕’分配公平公正,杜绝‘开后门’现象,关键是制度设计先要堵住‘后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实地调研后认为,必须警惕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过程中集资建房借机死灰复燃、开豪车买保障房、廉租房分配给机关事业单位等“灰色交易”问题,国家应尽早作出顶层设计“防患于未然”。
“保障房要确保公益性,不能进入市场是一条‘红线’。”崔坚代表说,过去经济适用房之所以产生一些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5年期满后可以作为商品房交易,其中的差价产生了利益输送。所以,今后保障房不能像商品房进入市场交易,购买人需要转让的,由政府回购,回购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没有牟利空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平公正。
治本之策
有效控制房价须终结土地财政
代表、委员热议土地财政话题,建议将财政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7日透露,去年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29397亿元,同比增长106.2%,与2010年超过8万亿元的全国财政收入相对照可以发现,去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30%。对此,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国家应继续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现象:地方大量卖地是“寅吃卯粮”
“房价为什么能节节上涨,是因为背后有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正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导致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土地财政必须终结。”全国政协委员张懿宸在小组讨论时说。
对比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各地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情况与房价上涨情况高度吻合。土地财政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总有卖完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卢步东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得巨额预算外财政收入,不断抬高地价,大量卖地,是“寅吃卯粮”行为,会透支城市未来的繁荣,这种做法不可持续。
对策:财政体制改革应提上议事日程
如何杜绝土地财政,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明权认为,解决好“土地财政”问题,要靠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财政体制改革应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分税制改革之后,国家财税收入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日益暴露出事权多财权少的问题,一些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出让收入等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何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 “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办法是把上级政府的钱更多地下放给基层政府,能够转移得多一些;另一种办法是,钱不转移但是可以把职责上收,就是由上级政府履行更多的职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建议。
今年以来,伴随着一道道“限购令”的发出,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房租上涨的趋势继续放大,一些观点就此认为我国楼市在未离开“高房价时代”的同时,又在跑步进入“高房租时代”。我国楼市的“症结”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根治”?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为我国楼市做“诊断”。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