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炼: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不大
中国小康网—新浪网联合报道(求是《小康》杂志社记者张志 实习生包雨朦) 面对人民高度关注的住房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于炼在接受记者会采访时称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艰巨。
于炼给我们指出了几个现状,首先第一个现状,去年是保障房开发力度最大的一年,尽管590万套的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370万套,但是到目前为止,保障房覆盖率还不到8%,还有92%的被保障的空间存在。即便是“十二五”期间我们能如愿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覆盖率也仍然局限在20%。
第二个现状,现在保障房的品种问题在全国各地各异,但是概括起来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租,一种是售。“售”的方面存在安居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等。“租”的方面有公租房和廉租房,这两者的区别是,公租房面对的是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而廉价房针对的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于炼说:“我在去年两会的时候,首次提出是不是还加上一个‘零租房’,针对特困群众能不能零房租。针对这几种产品,目前我们政策的倾向是哪一种呢?‘十二五’规划明确表述,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并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房的主体。我想这是对的,我们要重视一个现实,截止现在,我们的自有住房率已经达到80%,租赁住房率居然不到20%,这个比例和发达国家相比,自有和租赁他们的比例大约是各占50%。所以我们在今后发展的历程中,产业调整的历程中可能逐步使租赁住房率的增幅要高于自有住房率的增幅。”
第三个基本现状,就是实施主体。现在可以说范围内没有统一,但是大体上都是由各地政府的建委或者类似部门来直接操盘,或者是由他们委托,或者是选定一个或者几个企业进行直接运作。但是,全国范围内的这种选择和委托的标准没有统一。
第四个现状是现在保障房的分配信息系统没有和商品房的销售系统进行联网。
对于保障房建设的现有困难,于炼称,“决心”两个字就是最大的化解之道,我们在坚定决心的前提下,把保障房建设由现在的政府任务向产业化转变,打造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阳光透明产业,我想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化解之道。他说:“比如我们产业化之后,把现在所面临的土地优先供应问题、财政资金比例问题、产品统一问题、小区配套问题、社会资金参与的规则问题等等,甚至包括分配和退出机制问题,都可以以产业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说保障房作为一个产业进行打造或许是你所提出问题的化解之道。”
于炼最后还表示,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它可能对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房地产产业的理性有序地发展能起到好处,或者说能对房地产产业更具有抵抗力、生命力。
于炼称,对住房问题不能忽略三个需求,一是人民群众基本居住需求;二是人们对住房的改善和提高的需求;三是人们对住房的投资需求。在我国现在基本的经济客观实际情况下,显然我们的工作重点、当务之急解决的是第一种需求,也就是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一方面我们不能以牺牲房地产产业为代价,去禁止和限制第二种、第三种需求;我们也不能不顾及民生的急迫性或优先或者重点考虑第二种需求和第三种需求。
他说:“我认为民生文化是保障房的灵魂,保障房一定属于民生问题,而房地产属于经济问题,我们保障民生绝不意味着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反过来,只有经济发展了,保证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我建议要把房地产产业和保障房产业作为两个不同的产业,分别打造、健康发展、同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