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许健民院士:周恩来最早提出发展中国气象卫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22:53  人民网

  最早提出发展中国气象卫星的是周恩来总理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2011年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嘉宾访谈,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许健民院士。许院士您好,首先跟网友打个招呼吧。

  【许健民】:各位网友好,很高兴来人民网做客

  [主持人]:非常欢迎许院士作客人民网访谈。

  [主持人]:今年是中国卫星气象事业40周年,您从1970年开始就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了,您认为这40年来,我们国家卫星气象事业是怎样的发展态势呢?

  【许健民】:提出来要发展中国气象卫星的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当时是1969年,南方发生了冰冻雨雪灾害,从广州到北京的通讯电路中断,所以周总理就找了当时的部队、气象局等单位一块儿讨论这个事情。周总理连续说了四个“落后”,他说我们国家太落后,他说要发展自己的气象卫星,在自己的气象卫星没有上来以前,要接收和利用外国气象卫星的资料。所以,气象卫星是从周总理提出这件事情以后开始的。当时提出来以后,由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就是现在的总装备部领导做这件事情。卫星是由航天工业部来负责,地面系统由当时的中央气象局来负责。他们当时提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十年动乱的时候,我们国家许多地方百废待兴,初期的气象卫星进展非常慢,当时我们的技术人员好好调研资料,看国外的经验怎么样,看应该怎么做。

  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76年到88年是第一个阶段,88年我们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了,在这个阶段,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当时要花一些钱。有的人就议论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做气象卫星干什么,有人甚至说气象卫星是不是不要搞了。但当时的领导人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小平同志曾经过问过:“周总理说的气象卫星建设做得怎么样了?”克服许多困难以后,88年第一颗气象卫星上去了。

  [主持人]:是我们的“风云一号”。

  【许健民】:“风云一号”。从1988年到2002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卫星上去了,但是卫星不可靠,老出问题,观测的图质量也不好。这个时候有人说“中国卫星不可靠,不如收日本卫星资料,它的那个可靠,我们质量不是很好,国产的东西就不行”,当时有这个说法。

  从1988年到2002年的时间里,卫星研制部门和地面系统通力合作,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我们的做法不是埋怨,不是发牢骚,我们是看问题在什么地方,有什么问题就把问题定义清楚,找到问题的根源,一个一个针对性地解决。经过非常艰苦的工作,现在我们“风云一号”、“风云二号”两个系列的卫星都成功了,“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两个系列,第一颗卫星和第二颗卫星都不太好,或者寿命短,或者质量不太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过卫星部门和地面系统的通力合作,通过两个卫星的实践,问题基本解决了。到第三颗卫星上去,就行了,就优化了。现在极地轨道卫星是“风云三号”,静止轨道是“风云二号”,这两个系列的卫星都是优化的,非常可靠。可靠到什么程度?当时我们羡慕日本的卫星上来就有资料,现在我们百分之百都有资料,一点都不担心,质量都好,而且资料的质量也是好的,没有丢像,没有麻点,质量也是好的。现在我们是两个系列,静止轨道和极地轨道都优化,静止轨道有两个卫星在那儿运行。在冬季的时候,每半个小时传回来一幅图,在夏季的时候每15分钟一幅图,非常可靠。“风云三号”上来以后,有十一个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料。现在是第三阶段。

  [主持人]:看来短短的40年来,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也离不开早期气象卫星专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刚才您提到卫星的图现在每半小时就会返回来一次,作为普通网友来看,我们是否能看懂哪种图呢?

  【许健民】:能看懂,卫星云图是非常直观的,比天气图直观。你们可以到中国气象局的网站上去看我们的卫星云图,这上面有动画,卫星图像上面,台风是对称的,中间是个圆,旁边是很白亮的云系,转得非常快,温带气旋是不对称的,西边是干的,东边是湿的,西边是暗的,东边是亮的,边界的曲率不一样,不同的阶段都有特定的圆形,这个不能在几分钟内讲清楚,但是希望网友多看那个图,看了以后,你们应该可以钻研出门道来。

  中国在气象综合观测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回顾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许健民】:气象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预报服务系统,这几个方面都要本着温家宝总理给我们提出来的“四个一流”的目标来做。对观测系统来讲,刚才说了,我们气象卫星的极地轨道和静止轨道卫星都优化了,这一点只有美国、欧洲和我们三家做到了,其他都没有做到。

  [主持人]:看来很不容易

  【许健民】:另外,我们国家有个雷达网,这个雷达在中东部地区是全覆盖的。气象卫星是光学遥感,从上往下看,只看到云的顶部,看不到云的内部,雷达网就可以看到云的内部。除此以外,除了常规的气象站以外,还有太空气象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组成了观测系统。

  我们有数值预报系统,拿直接观测的数据输在计算机里面,用热力方程来预报未来大气的状态。天气预报系统,我们现在通过电视、通过网络、通过手机各种各样的通讯系统,把预报分发到每家每户。

  [主持人]: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天气预报只能预测明天的天气,现在我发现我们的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到48小时甚至72小时之后的天气,这是不是也是一个长足的发展。

  【许健民】:对,预报五到七天以内,比较可靠的是48小时。

  [主持人]:有位网友说:“十一五”期间,气象观测系统总体建设情况及其在现代化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哪些作用?

  【许健民】:刚才我已经介绍了,对气象工作本身来讲,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预报服务这三个环节。数据拿出来以后,还要进一步为各个部门服务,这其中有航空气象、农业气象等等,为专门的部门提供服务。我们有铺在全国的农业气象服务站,农业气象服务站除了观测一般的天气以外,还观测其他很多要素,比如土壤湿度怎么样,各个不同层面上的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积雪情况等等,他们都会进行观测,这些都是对农业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主要有两条,一是风能,二是太阳能。太阳能关系到这个地方一年能收到多少日照,在不同地方差别太大了。咱们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太阳能有非常好的条件,到欧洲去老下雨,太阳能条件不是很好,我们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太阳能的条件非常好。

  还有就是风能,我们国家华北、内蒙这些地区有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冷空气经过这些地方,每年冬季的时候风是很大的。但是要把这三个叶子的风机摆什么地方是非常有讲究的,因为有不同的复杂地形,在这个地方可能风机转起来很好,另外摆一个地方,就不行,这就需要专业的气象部门来提供评估。风能利用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沿海,那个地方风比较大,所以我们在江苏沿海、东部沿海有许多风力电能。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气象方面在“十二五”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有什么?

  【许健民】:继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这个服务能力就是在天气预报方面要做得更准,准确进行短期气候预测,在年初的时候要发布今年是丰水还是干旱,到秋天的时候要预报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这方面要做足。

  [主持人]:这个在年初就可以预测到吗?

  【许健民】:年初的时候要来预测今年夏天作物生长的阶段,雨水的丰沛情况怎么样,到秋天的时候预测冬天的时候冷不冷。

  [主持人]:我们提前半年可以预测到一些天气。这个怎么可以做到呢?

  【许健民】:通过模式,通过大气环流的模式,通过数据统计。

  [主持人]:通过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许健民】:不敢说是百分之百准,但是比一般的气候上的推测要准。

  [主持人]:很多人都说气象工作其实分为三项。比如这位网友说,他认为气象分观测、预报和服务三个环节,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在整个气象业务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许健民】:观测预报服务,观测是基础,没有观测资料,就不可能做好模式,也不可能做好服务。观测是全球的,因此全世界的气象工作者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的观测资料都是共享的,我们的观测资料也提供给其他国家使用,其他国家的资料也提供给我们使用。如果要做好几天的预报,没有全球资料是不行的。我们就负责我们领土范围以内的观测资料,要做准确,准确非常非常重要。

  [主持人]:等于说在我们每天的天气预报背后有很多气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许健民】:对,刚才说了观测系统的现代化,雷达、气象站、卫星,这些资料及时收集上来,能够实现现代化。

  [主持人]:在气象综合观测方面,我们国家的气象观测水平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许健民】:我们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不敢说走在最前列。

  [主持人]:“十二五”期间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规划目标是什么?

  【许健民】:我是做气象卫星的,现在气象卫星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现在的静止气象卫星,也就是风云二号系列,后面还有三颗,这三颗卫星当中的第一颗,也就是F型将会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时候发射,将会接替现在的D系。这颗星要比目前C系稍微好一点,但是它不是更新换代。更新换代的是叫风云四号,风云四号卫星第一颗将于2015年发射,这个更新换代的卫星,上面有图像仪、有探测仪,还有空间环境探测器,它的观测范围广了,它观测的精度也会有很大提高。所以,风云四号是个台阶型的卫星,我们期望风云四号上去以后,我们就可以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相当。风云三号是极地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的换代已经上来了,A星、B星都已经上来了,极地轨道卫星的换代目前是和美国现在的D系轨道卫星相当,其中有个别仪器,我们的观测水平和美国是一样的好,这一点受到了美国以及欧洲的承认。所以,他们要我们资料。这是我们极大的光荣,我们在风云三号里面,有个别仪器赶上别人的水平。我们期望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在2015年也能够做到这样。

  风云三号卫星的个别仪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持人]:今年我们北方大面积干旱,在这方面我们气象观测对防治这些灾害有没有什么具体措施?

  【许健民】: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人工增雨,要有云,也要有足够的水汽条件。气象卫星、雷达、预报,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气象卫星可以看云气的掩盖情况,雷达可以看水滴的情况,根据预报,飞机上去作业,有针对性的在有可能下雨的地方实施增雨作业,这样能起到好的作用。

  至于它的效果怎么样,现在很难定量的评估,比如说最近黄淮旱区都下了雨,气象部门也作业了,雨天也下了不少,但是你要问我多少是作业下来的,多少是自然下来的,现在说不准确。但是作业了,是没有什么坏处的,洒下去的干冰、碘化银都不是污染物质,洒的量比较少,不会造成污染。

  [主持人]:人工降雨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它的地区选择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许健民】:极其苛刻,选择在什么地方作业,这个地方的云是否符合条件,飞机飞到那个地方,必须符合这些条件。

  [主持人]:还要让飞机飞到那个时刻、那个云才是可以的。还是非常非常细致的。

  【许健民】:我们专门有一拨人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我国目前气象卫星的发展情况怎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在发射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我国气象卫星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许健民】:目前在运行的极地轨道卫星是风云三号,静止轨道卫星是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的卫星其中有个别仪器已经和美国的仪器相当了,其他的仪器,它的观测水平也是接近的。比如我们红外观测仪器,我们有250米分辨全程,这是美国没有的,这也是世界先进水平,风云三号相当好了。风云二号是静止轨道卫星,风云二号相当于外国九十年代的水平。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等风云四号2015年上去的卫星,那个时候我们也要赶上当时的先进水平。

  [主持人]: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气象卫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吗?

  【许健民】:当然,今年的寒冷是正常的,要看极冷,现在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相比,现在的温度是当时的中等水平,那个时候比现在还要冷。

  [主持人]:请您评价一下我国气象卫星使用的阶段。气象卫星现在的使用是属于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已经属于成熟阶段?

  【许健民】:气象卫星的使用,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预报人员通过看云图来识别天气,对预报进行分析,这叫做综合的分析和使用。这部分我们现在做得是比较好的。第二方面,定量应用阶段,所谓定量应用阶段,就是通过气象卫星,推导出大气的物理量参数,把这个参数要送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里去,这个模式做得更准。这后一个应用是目前发达国家致力于做的事情,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这个事情,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这两个方面,在天气预报里的定性应用,在数字预报里的定量应用,在后者我们现在还有很大差距,也是我们卫星气象事业从空间段,观测星照比到数字处理,到应用段,这些都是要通力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是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一方面,要花大气力去做,另一方面要看到它的难度。

  天气预报不会百分之百准确无误

  [主持人]:有网友问,中国的气象预报很准确,老百姓出行时一般都要收听、收看它,请问嘉宾您是如何做到的?

  【许健民】:流程刚才已经说过了,有观测、数据处理、预报,这两年气象预报准确度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我觉得有三条原因:第一,领导重视。现在我们气象局长很重视天气预报,重视社会服务的效果。所以,领导重视以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来提高预报准确率。比如对预报员有评价,如果说我们用SCI文章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水平,可能很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就写文章去了,他就没有花很多精力好好看资料。现在我们对预报人员有评价,如果报准了,对你评价就好,这非常重要。

  第二,我们利用了数值预报的资料,这里不仅包括我们数值预报,也包括外国数值预报资料,这很大程度提高了数值预报资料水平,确实准,对提高预报准率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要有个说明,夏天对流性天气

  不好报,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和我们主任一起开车到外面去,我到皇城根,他们去机场,我到皇城根这条路上,平安里那里就没有下雨,他们到机场去,走到三环路就下大雨,同样北京城,这些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到夏天的时候,有的同志会质疑,怎么预报了下雨,我这里不下,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持人]:东边日出西边雨。

  【许健民】:降水的时间、空间可变性太大了。我们预报人员非常仔细的看资料,特别是北京,经过2008年奥运会,为了准备奥运会,这些预报人员把历史资料翻个遍,很多资料都看过,什么情况下下雨,什么情况下不下雨,建立了概念模型,这样对预报准确度提高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历史资料,我特别好奇,我们中国有记载的关于气象的历史资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健民】:法国人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徐家汇建了第一个气象站,那个站的资料现在还保存着。

  第三,数值预报资料。我们利用了数值预报资料,不仅有我们自己的数值预报资料,还有外国的数值预报资料,利用卫星、雷达的资料,对卫星来讲,什么都可以观测。我年轻时做预报员的时候,三个小时来一张低位天气图,高位天气是12小时来一张。

  [主持人]:现在从12个小时到3个小时,到15分钟一幅图。

  【许健民】:不会。降水气象要素的时间可变性、空间可变性都非常大,造成降水的要素,水汽条件小

  到什么程度呢?美国人估计是2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做到20公里观测到的话,要报出来是不可能的。20公里,气象站之间的距离是百公里以上,百公里以内就靠卫星、雷达来看。

  [主持人]:看来在夏天对流天气的时候,稍微有预报不准确的是难免的。

  【许健民】:很难,我们力求做得更好,但是真的不敢说百分之百准。

  [主持人]:我们是否能利用国家在社会、自然、工程三方面的力量开发气象资源,同时还可以带动一些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带的繁荣,这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意义非常大。您对此怎么看?

  【许健民】:这件事情,说实话,我没有想那么广。我们这些人注意力就摆在怎么把气象卫星观测做得更准,怎么通过卫星观测,看到上面温度多少度,中间温度多少度,底下温度多少度,这个地方有水汽吗,风怎么样走,怎么把水汽输送过来。我们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地方。我觉得气象部门的人应该向社会公众多宣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我们服务,这倒是我们应该做的。比如说气象工作有很大发展,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讲清楚,预报不是百发百中,什么情况下天气预报可能不准,举个例子,每年夏天台风过来,台风过来,上岸以后会造成极大的灾难,一吹房子,跨了,非常可怕。台风经过的地方,被吹的一片狼藉。台风上来的时候,我们有预报,动员地方政府、动员居民离开海岸线,到近岸线,这样保护了你的生命。由于现在预报不是很准,因此这个范围比较宽一点。我们气象部门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有了生命以后,财产损失了,以后可以再创造,没有命了的话,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认为这是必要的,但是老百姓不这么认为,要求你百发百中。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但是现在我们对台风的观测,已经做到了一个不漏了,台风快来了,我们预报了,这个时候采取措施,台风过去以后,你再回来还可以继续工作。所以,我建议民众和我们配合,我们劝你的时候,可能你白跑一趟,但是对你的安全来说是需要的。

  [主持人]:许院士说得非常对,宁可在当时你跑回来,这些地方没事,也不能说自己冒着险在这里呆着,人的生命还是最重要的。我们气象预报和各方面的预报都是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说生命健康是第一位为基本保证的。

  不能简单武断地说卫星云图可以预报地震

  [主持人]:有网友问,应用天气动力学知识观看卫星云图,所获得的感知,是否与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呢?

  【许健民】:现在我们有一些预报员看云图,云如果很高就白亮,如果云很低,就比较暗。有的预报员就觉得哪里白亮哪里下雨,哪里黑哪里就不下雨。远不止这么简单,天气系统有三个空间结构,对于冷空气来讲,它在底下,暖空气在上面,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卫星云图就看到了天气中的轮廓,同时我们气象观测资料也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必须综合起来看。所以,要用天气动力学的关系来看卫星云图。比如今年1月份南方下了很大的雨,2月份的时候北方下了很多雨,黄淮旱区也下了很多雨。这个时候的云图好象一点都不白亮,看不出来它下雨,根据天气动力学来看,可以判断这个地方虽然不怎么白亮,照样会有降水

  [主持人]:有网友问,天气和地震之间的关系,最近一段时间,全球地震是高发期,特别是之前的新西兰地震有很多人丧失了生命。嘉宾晚上好,请问天气和地震有内在联系吗?我希望未来的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测有一个比较好的合并预报系统。

  【许健民】:第一,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这件事情存在。第二,要有解释的出来的物理道理,证明你这个存在的事实是有物理上的联系,这两条都得有,才能说这件事情存在。我们气象局也有一些人跟我讲,用卫星云图可以预报地震。我跟他们讲,第一,要说清楚云图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要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里面存在关系。到目前为止,我真正看到的都是事后分析。

  【许健民】:对,这件事情出来以后,过几天他们说卫星上有征兆,我说你必须事先告诉我,并且事后证明你这个存在,这和广播天气预报一样,我说今天下雨,广播出来了,明天老百姓看到下雨,人家相信你说的。如果下了雨以后,你老说我能看出来明天下雨天,这样不行。所以,我觉得地震这件事情,我们需要去研究,但是要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它存在,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这种联系是有根据的,是有物理道理的。

  [主持人]:看来科学预报是非常严谨的。我们也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天气方面的科学条件为我们预测地震提供一定的帮助?

  【许健民】:我非常佩服做地震的同志,我认为他们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精神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是两回事。气象预报,大气从卫星可以往下看见,卫星看下来可以看见云,雷达可以看见云的内部,可以看见大气的结构怎么样。地震,地底下发生什么事情,除非在这个地方钻井,否则不知道。所以,地底下的观测事实积累还不够,机理的分析还在逐步进行当中。现在要求地震的人员要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要求不现实,国家还要继续支持他们做科学工作,取得进步。

  [主持人]:可能不仅在我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地震预报都是非常难的课题。

  【许健民】: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上有一句话,就是“地震不可预报”。但是有一些媒体老在那儿炒,说唐山地震可以预报,又是什么地方地震可以报,当时有人已经报了,但是专家给拿下来了,这个言论我觉得不符合事实,地震是非常难预报的。

  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并不科学

  [主持人]:有网友问,我建议设立气象工程特区经济带,沿三北防护林带规划处一个“气象工程”特区经济带,以开采煤炭价格开采被风沙掩埋的黄土,以园林化建设在风力发电矩阵内治理沙化土地,这个工程可以大量安排农民工,是劳动密集型环保产业。您认为他这个说法是否恰当?

  【许健民】:做任何事情,对以后的效果要有可靠的预期,没有可靠的预期,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那不行的。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人类要对地球有敬畏之心。比如刚才说的雨量,我们国家从东北到腾冲县,划一个直线,西北方是干旱的,东南方就是湿热的。在生态上来讲,大概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生态就比较好,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300毫米、200毫米甚至更少,就别去种树了,就种点草算了。

  如果硬要种树,结果地下水更低,以后更不能灌溉了。比如今年山东的抗旱,我就看到电视里就播我们调了石油钻井队来打井,打2000米深井,把深井里的水来浇地,这种做法很不好。因为这几年华北干旱化,我认为这和在华北平原大量地打井、抽水抗旱,增加作物产量是有关系的。这样做使华北许多沼泽地都没有水了。海淀这个地方本身是湖泊,现在都没有水了,现在北京看起来树还比较多,因为北京抽地下水灌,离开北京到河北,树就是枯的。因为他们没这个条件来灌,如果抽地下水来灌,现在看起来,今年粮食增产一点,但是把地下水抽干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是对我们子孙万代的不负责任。因此不应该这样做。应该种耐寒的作物,应该用非漫灌的方式,用滴灌、普通灌的方式进行灌溉,而不能都是漫灌。以色列在那么缺水的条件下,发展了那么好的农业,我们水的条件比中东好多了,我们应该用得好这些水,节水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们现在这些地下灌溉的漫灌措施对我们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浪费都是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许健民】:不应该这样做,希望领导决策部门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科技发展不可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尊大

  [主持人]:如果让您更给我们今后气象卫星事业发展提几点建议和期望的话,您会选择哪些呢?

  【许健民】:我们对未来气象卫星的发展有非常仔细的规划,刚才我们说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它有预期,预期对了才能做,不能够冒然行动。气象卫星是一个耗资巨大的行业,造一颗气象卫星,对材料、工作、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上去以后,一个部件不能坏,付出的人力、物力很多,所以我们对未来气象卫星规划是极其小心的,我们不做任何预期没有效果的事,我们做的事情都是预期能有效果的事,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卫星从规划、设计、研制、发射、应用这一个系列走下来,要十年时间。巨大的人力、物力,还有时间。如果你冒然行事,我现在要做这件事情,十年以后没有效果,那这十年的工夫不得了,一个人能为国家工作多少年,也就是三十年、四十年,这十年的时间不得了。所以,气象卫星,我们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专门管这个事情,对未来的气象卫星,只有反复思考、评估过以后,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才会做,我们决不做冒险的事情。未来气象卫星的规划,像风云四号,我们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那就好的不得了,我们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主持人]:从您参与到我国气象事业来说,从1965年一直到现在已经将近40多年了,完全伴随着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发展,你和开始的一批气象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努力,在此,我代表所有网友向您表示感谢。今天非常欢迎许院士能够来到我们的现场。

  【许健民】:你刚才说我参加气象工作40多年了,我们国家这四十几年以来,有了飞跃的发展。我记得1976年,当时我们国家派我到澳大利亚去访问,当时我很年轻,当时我到澳大利亚去,看什么觉得什么好,觉得他们的气象事业比我们高一大截,比如资料的丰富和全球的卫星云图,通信也很快,数值预报也有了,各方面我觉得跟国内比有非常大的差距。但现在我们和澳大利亚比,我们两个系列的卫星,澳大利亚用我们的资料,我们和发达国家是平起平坐的,所以我们现在发展的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一点是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稳定发展的结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中国现在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小平同志带领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济体量、人民收入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大家都要珍惜。

  从现在往后这几十年,是一个更加关键的时期,我们要从提高经济体量变成提高经济质量,对我们做气象卫星的人来讲,就是要把定量产品做好。气象卫星应用两个方面,一个是定量,一个是定性,我们把定量卫星推上去,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都要把自己的工作目标设定在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去努力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现在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不知道外国的情况怎么样,就觉得自己比外国差一大截,不看到自己过去这几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如果是这种心态,那我们中国就落后了。所以,全国人民要继续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我们整个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卫星气象中心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是把气象卫星管好,我们只能做好这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个国家就了不得

  [主持人]:也希望众多网友们能够在我们生活当中平时多关注气象,关注我们的气象工作,也随时欢迎大家在我们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小细节,做我们的义务气象宣传员。今天非常感谢许健民院士来到强国论坛人民访谈,也欢迎下期节目更加深入聊一聊关于气象问题的话题。也欢迎您在“人民微博”上开通自己的微博,现在很多网友说很多嘉宾到我们这里来,很多意犹未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想是否通过微博这样的方式,把你没说的话发到微博上,跟我们的网友继续沟通,也欢迎您随时入驻我们的“人民微博”。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强国论坛人民访谈,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许健民】:再见。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许健民 气象卫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