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刘红)“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林业局副局长葛会波提案,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
葛会波委员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存量少、人均占有水平低。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0%。我国因农业资源紧缺导致粮食安全与食用油安全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增长模式,使得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浪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目前,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氮素化肥平均施用量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的151%、159%和329%,而耕地粮食单产水平较这些国家仍然低一至三成。薪柴和秸秆等传统使用方法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25%,相当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的12.99%。我国农药每年的生产量为200万吨左右,化肥施用量5400多万吨。其中化肥每年每公顷农田用量379.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我国亟须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葛会波说,我国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培育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
积极研发推广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等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着力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田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和装备建设,形成具有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变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用物资供应及农副产品的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和物流增值等配套服务,降低农民交易费用,保障节约型农业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