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疏散区可接纳29200人;配套物资仓库存放的饮用水、食品、帐篷可供3万人食宿
●社区防震抗灾系统贵在贴近居民,当灾难突至,身边设施就能为受灾居民提供有效庇护
●广州中小学生自救技能明显提高,但与之相比,成年市民接受的灾难教育反倒薄弱许多
现状1 五个避险场所能否解渴
2006年7月,广州第一处“避险场所”晓港公园启用,随后几年,其他4处避险场所也陆续建成。目前,5个疏散区可接纳29200人;配套的物资仓库里,存放有饮用水、食品、帐篷,可供3万人食宿。
家住天河区南国花园的李石(化名)却担忧,这些防震抗灾设施“远水难解近渴”。
距李石家最近的避险场所是东风公园,2007年6月规划建设,12月启用,从南国花园到东风公园,驾车要行驶约6.6公里,坐公交要9站,这段距离放在平时不算远。“但一旦发生灾难,道路可能出现拥堵,公共交通可能瘫痪,我们还能否安全抵达那里?太晚抵达的居民,公园是否还有余力提供庇护?”
李石认为,广州现有的避险场所不够,“并不是担心接纳47万人的容量小,而是担心只有5处避险场所,辐射范围有限”。
李石的担忧是否多余?据记者了解,2006年,晓港公园避险场所启用前,其负责人的确曾表示,按照就近避险原则,晓港公园只服务周边社区。
一处避险场所只服务周边社区,远离避险场所的居民无家可归,何处安置?记者走访时,白云区一些居民也表达了类似担忧。他们指出,现有的5处避险场所中,晓港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位于中心城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处在城郊,“拥有14条行政街、4个镇、150多万人口的白云区没有一处避险场所不合理”。
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居民认为,广州应加快避险场所的建设。据报道,武汉现已建成的避险场所有41个,另有13个已开始规划,全部建成后可接纳250万人。
现状2 社区防震能力参差不齐
“庇护点分别应对风灾、水灾、地震,蓝色的庇护站指示牌随处可见,每季度组织一轮培训演练,灾后有专人抢救独居老人”——— 昨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天河广氮社区的“减灾自救系统”,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氮社区的“灾后自救能力”毋庸置疑。
在广州,“建设社区地震避险场所、组建街道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居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组织社区应急疏散演练”的“防震减灾示范区”不止广氮社区一处。
2008年四川地震后,广州提出建立一批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各区县纷纷响应,两年后,一批社区先后通过验收。
以江南中街青凤社区为例,该社区于2010年9月28日通过“广州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项目”验收,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中心配备的视频系统,可对社区8个疏散出入口进行监控。
走进社区,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即便不了解小区地形,跟随绿色指示牌,也能很快找到避难所;社区还向居民推广了地震应急包,配有线锯、简易医疗包、高音口哨、挖掘手套、防尘口罩、电筒等自救工具,非常实用。
这些社区级的“防震抗灾系统”,虽不及大型避险场所设施完善,但贵在“贴近居民”,当灾难突至、城市交通瘫痪,身边的设施就能为受灾居民提供有效庇护。
遗憾的是,“防震减灾综合示范区”的经验没有在全市推广,社区与社区之间,防震抗灾能力差距很大。大部分社区还没有避险场所,没有灾后自救队伍,没有开展过疏散演练活动。
记者走访五羊新城时,曾询问过数十位居民,“是否担心灾难降临广州,是否了解灾后自救知识”,其中,认为“广州有地震危险,应加强防范”的居民不到一成。
因为心存侥幸,这些居民对“灾后如何自救”也知之甚少,被问到“社区里没有避险场所,地震后房屋毁损,何处避险”时,有不少人选择“从众”,认为“跟人流跑,人多的地方一定安全”。
现状3 学生比成年人更懂自救
汶川地震后,广州的中小学校开始注重“灾难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安全讲座、消防演练、逃生演练等,虽然频率不高,逃生演练多为每学期一次,但比起以前,学生们自救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与中小学生比,成年市民接受的灾难教育反倒显得薄弱许多,“成年人习惯了平静生活,对自救知识的了解可能还不及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孩子”。
“我们上学时,灾难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走入社会后,公司也很少开展演练活动”,五羊中学的一位家长张则(化名)坦言,自己的一些自救知识还是孩子教会的,“比如说火灾后,要尽量贴近地面,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比如说地震时,若正在高层建筑里,不要盲目逃生,应暂避到洗手间等地方”。
张则说,自己就职的公司,车间工人们有时会遭遇工伤事故,许多人不知道正确的止血方法,遇到有人突然昏倒,也不懂如何处理。“这些知识,平时只能从电视、报纸上了解只言片语,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经过实练,到需要用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
事实上,不光是企事业单位,记者走访的一些大学里,被访问的大学生们也表示,他们需要正规的灾难教育。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一位大三学生说,直到最近,她才知道曾经普遍流行的“生命三角救生法”并不可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伏地、遮挡、手抓牢”。
这位学生说,每当有大地震,身边的同学就会热议“灾后如何自救”,甚至自己设计“逃生路线图”,但大家的知识多出自网上,错漏很多。“一些学生社团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宣传防震救灾知识,但比起中小学的讲座、演练,大学的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也很难形成一个制度长期推行。”
昨日,广东云浮遭遇1.9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受近期日本地震的舆论影响,当地民众特别谨慎,云城区一所小学紧急疏散了2800名学生。
云浮的震感影响到了广州。网络上,“广东有没有地震危险”的话题又被提起。广州,这座常住人口已过千万的城市,历史上还从没经历过6级以上的强震。假如,我们只是说假如,有一天巨灾真的降临,习惯了平静生活的广州人能否从容应对?
□南方日报记者 钟锴
实习生 叶雯 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