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陕北5年搬迁26.8万人 当地水资源匮乏含氟量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8日01:58  华商网-华商报

  本报讯(记者 冯强) 吴起县周湾镇卧狼沟村地处陕北白于山,缺水、缺地制约着发展。“为了干净的水,我们都愿搬。”昨日,该村支书齐风民表态。

  近日,陕西省《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十二五”期间,我省投入139.77亿元扶贫移民搬迁26.8万多人,周湾镇就在搬迁范围。

  规模榆林20万人,延安6.8万人

  白于山区跨延安、榆林两市,是我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据《规划》介绍,“十二五”期间,将搬迁安置6.23万户,共26.8万多人,其中榆林市约20万人,延安市约6.8万人,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到2020年共搬迁安置39.2万人。《规划》明确,搬迁分4种方式:进城落户定居及县城、小城镇集中安置;中心村集中安置,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现代农业园区安置;五保户和特殊人群安置,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前两种安置方式占总人数的70%。《规划》要求,安置地点要选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的地方;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还要防震并避开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点。

  搬迁后政府帮忙发展特色产业

  吴起县周湾镇卧狼沟村村支书齐风民说,希望搬迁后多些发展林果、大棚菜等经济作物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挣下钱”。

  对此,《规划》提出,相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农户能力等方面。

  现代农业园区安置方式中,要求以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通过土地置换,对北部风沙滩区的国有农林场进行开发,建农业设施大棚,采取补助或租用方式,每户保证1~2个设施大棚。搬迁资金由各级政府出资、企业出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

  此次搬迁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

  每搬迁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陕北白于山区

  是全国四大缺水区之一,由于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干旱缺雨。水资源的匮乏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受地质条件影响,氟含量很高的苦咸水严重困扰着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资料显示,缺水人口有40多万,其地下水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直接危害着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

(编辑:SN026)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陕北 水资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