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动机】
清明节,每一位逝者都值得祭拜,无论他(她)曾经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而舍生取义的烈士,更让人崇敬。很多义士如今都安葬在烈士陵园的革命公墓里,但在北京的很多角落,还散落着一些战功赫赫的将军和无名烈士的墓地。他们的“归宿”,如今已变得萧条、凌乱,即使在清明节,也十分冷清。这些烈士墓地被群众称为“野墓”,长期缺乏系统的修缮和保护,以至于他们的事迹和名字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这些回忆,不该被忘记。而这些墓碑的未来,又在哪里?
本报讯 北京首次启动专门针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普查工作,预计月底前将汇总得出零散烈士墓的数量、分布情况。普查结束后,北京将根据民政部的要求,对散葬烈士墓完成迁移、整合、修缮工作,推进集中管理保护。这是记者昨日从北京市民政局获知的消息。
零散烈士墓普查已启动
“烈士”被称为最高政治荣誉。据悉,现行审批烈士的依据是国务院1980年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除军人执行任务外,市民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也可按规定被授予烈士称号。市民政局曾表示,北京批准的烈士中,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战场上牺牲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北京共批准了13000多名烈士。
目前,北京共有3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延庆)、李大钊烈士陵园(海淀)和平西抗日烈士陵园(房山)。另外,还有150多处国家级、市级或普通烈士纪念建筑设施,分散在各区县。
对于零散烈士墓的数量和保护情况,北京未进行过摸底。目前,市民政局优抚处已根据民政部的要求,对各个区县下发文件,启动对烈士纪念设施,包括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首次普查。4月底前,各区县零散烈士墓数量、分布情况、保护情况有望汇总统计得出。
零散烈士墓将整合修缮
近日,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全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推进集中管理保护。今年6月,将完成全国范围的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其中,对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特别提出作为普查的一个专项进行。2014年10月1日前,计划完成全国所有散葬烈士墓的迁移、整合、修缮工作,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基本建立起长效管理保护机制。
市民政局称,根据民政部要求和市政府民生工程建设的需要,北京已经开始对部分零散的烈士墓进行迁建、环境优化。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朝阳区政府对安葬着29位无名烈士的纪念公墓进行了重新建设,并移至环境更好,更适合祭奠的长青园骨灰林。
据民政部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生命,而这些先烈大多没有留下姓名。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
■ 名词解释
烈士纪念设施
包括烈士纪念墓、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纪念塔(祠)、纪念塑像、烈士骨灰堂等。
■ 普查内容
1 零散烈士墓总数
2 每个墓基本信息
(1)编号
(2)墓地具体位置
(3)分布情况(位于农村承包地/位于偏僻荒岭荒野/位于乡村公益墓地/位于城乡居民区/其他)
(4)保护管理情况(乡镇委托人员管理保护/烈士亲属管理保护/无人管理保护)
(5)安葬烈士人数
(6)安葬烈士基本情况(即烈士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牺牲时间、牺牲地点、牺牲战役或战斗、生前部队、生前职务、立功授奖情况、简要事迹。合葬烈士墓分别填写烈士的基本情况。无名烈士墓可不填写)
(7)保护程度(良好/一般/较差)
(8)破损面积
(9)是否愿意迁葬烈士陵园(是/否)
(10)是否适用就地集中管理保护(是/否)
(11)对散葬烈士墓实施集中管理保护的建议
(12)发挥作用情况(能较好作为教育群众的载体/偶尔以其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基本丧失教育载体作用)
(13)照片
■ 专家声音
零散烈士墓管理细则应尽早出台
“无论是佟麟阁、赵登禹将军,还是散落各地的无名烈士,都是英雄义士,他们应该受到缅怀和祭奠。”彭训厚说。
彭训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他说,每一座墓地,每一间纪念馆,都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为国殉难,当留千秋。
但彭训厚认为,目前,对于这些墓地的保护,各地政府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佟麟阁将军纪念馆、延庆八达岭镇无名烈士墓,都是依托民间热心人士维护,这种保护形式,容易出现断层。
佟麟阁墓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非政府机构无权擅自修缮,须报层层审批,这在修缮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层层掣肘。
彭训厚认为,政府只有加大投入、放宽政策,才能让这些墓更好地“存活”下去。
对于无名烈士墓的管理,民政部已决定对全国烈士纪念设施开展一次全面普查。其中未列入县级以上管理保护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是此次普查的内容之一。彭训厚认为,仅仅普查并不够,细则和管理办法应该及时跟进出台。
彭训厚建议,能迁到烈士陵园的尽量迁到陵园中管理。无法迁移的,要规定具体政府管理部门,每年拨专款修缮维护,并安排专人看护。
此外,对于无名烈士墓的认证,除了查阅当地史料,寻找见证人,也是很有效的办法。但这项工作应该尽早开展,“随着时间流逝,不少高龄见证人已逐渐离世,英烈的故事也会埋入厚土。
A06-A07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珍妮 石明磊 温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