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届人士追忆鲁迅之子周海婴
新华网上海4月7日电(记者孙丽萍)7日5时36分,鲁迅独子周海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身为文学巨匠鲁迅之子,周海婴遵守父亲的遗训“不做空头文学家”,以科学安身立命。《我与鲁迅七十年》2001年出版问世时,70岁的周海婴深情地写道:“七十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上海出生的孩子”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鲁迅给儿子命名为“海婴”,意思就是上海出生的孩子。
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年仅7岁。在《我与鲁迅七十年》这本书中,他曾详细描述了父亲去世的那一天。
“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但房间的空气十分低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周海婴写道。
周海婴与上海的渊源很深。他曾举办《朝影夕拾——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1943-1950》摄影展,展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记忆。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回忆说,周海婴每年到上海来,都必定要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还会经常去鲁迅故居去看一看。
与父亲之间有种秘密传承
“周海婴与父亲之间有种秘密传承。”与周海婴十分熟悉的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认为,海婴先生从音容笑貌到思想性格都颇似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为人、为文的精神,已尽在他自己的诗句描述中。为人真诚、率性直言、容不得“拿、骗”等行为,也深深烙印在周海婴的性格之中。
几年前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周海婴的发言曾震惊全国。他坦率地“检讨”自己也买盗版书,并因此发出质问:“书价为什么总是定得这么高?”
在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活动上,周海婴也毫无敷衍之辞,又一次直言不讳地批评当下青少年写作真心话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气太重。
在一些资深摄影人看来,周海婴的摄影作品中也蕴含着鲁迅的精神传承。8岁开始捧起相机的周海婴,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拍摄过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还有亲情作品系列《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门”》等。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周海婴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的挚友、周氏家族,还以平民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大量底层的人,这与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和父辈一样的关注”。
有风度的老派知识分子
“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遗憾。
赵丽宏还记得,初识周海婴先生,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周海婴年纪比一般代表委员更大一些,在人群中颇为引人注目。他相貌清瘦,也有几分鲁迅先生的神采。
初次见面,周海婴就向赵丽宏谈到了与鲁迅有关的两件事情:一件是他在自己书中写到的鲁迅死亡之谜;另一件是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地前的两棵广玉兰。他担心,两棵广玉兰的树冠和根系太过发达,影响到了母亲手植的两棵松树。
赵丽宏感到,对于和父亲有关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他也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作为鲁迅的儿子,他的一举一动不免受到关注。相识这么多年来,我感到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外界对他的争议,有时候是出于一种不了解,或者对伟人之子的过度关注。”赵丽宏说。
周海婴委员质疑书价虚高:"检讨一下,我也买盗版书"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李斌)“检讨一下,我也买盗版书。”鲁迅先生之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在政协大会上说。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讨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等参加新闻出版组分组讨论,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在几位委员相继发言后,周海婴开始发言,话题从“于丹现象”说起。周海婴认为,以前的“追星”都是追歌星、球星,而现在于丹签名售书成了一道风景,有的读者甚至在旅馆外站一个晚上,就是要看她一面,看不到就哭。“他们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情?”
曾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桂晓风委员插话说:“她一次可签上万册。”
“谁是于丹的追星族?”周海婴委员环顾会场,“这说明广大群众、老老少少都是有求知欲的,是追求知识的。”
周海婴说,“于丹现象”和“易中天现象”都说明——不是书卖不动,不是大家不看书、不买书。“那是因为很多书没有贴近老百姓,没有眼睛朝下。”
他指出,在相声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很多人都说相声没落了,被小品替代了,但是突然冒出一个“郭德纲现象”。有人受不了,指责郭德纲“俗”:“人家俗,老百姓喜欢。你倒是俗俗看?”
由“于丹现象”联想到反复治理的书籍盗版问题,周海婴诚恳地向在场的数十位委员“检讨”:“有关部门花了很大力气反盗版,并且要大家提高觉悟,不要去买盗版书。但是我检讨一下,我也买盗版书。一本书五六块钱,想了解一下,就买一本翻翻,看完再当废纸卖掉。”
现在一本书动不动三四十块钱——书价虚高,使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去买盗版书。自称“也是出版同仁”的周海婴质问:“书价为什么总是定得这么高?”
周海婴建议从广大读者角度出发推广普及本和“廉价书”,将虚高的书价降下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识的阳光。
会后,龙新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确实存在一些书定价过高,部分出版社对此重视不够的问题。他指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开展专项治理,处罚了一些违规出版发行单位,已经收到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市场秩序治理力度,打击盗版,继续治理像‘黄金书’那样的豪华本,提倡出普及本。各出版社也要挖掘潜力……”
他还透露,去年全国严格控制教材成本,减利12亿元,惠及两亿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