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4月8日电(樊永强、魏春、黄振宁)4月8日一大早,玉树县结古镇民兵应急连民兵扎西开上自家的农用小货车来到同村村民仁青卓玛家,开始装载物资。今天,他要和其他4名民兵帮助仁青卓玛一家从现在的临时住地,搬迁到扎西科赛马场的居民集中安置点。
根据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安排,结古镇居民在4月底前要全部搬离地震破坏区。像扎西这样在自己搬迁的同时,无偿帮助孤寡老人和失去劳动力的村民搬迁的民兵随处可见。
玉树抗震救灾结束后,青海省军区作为一支永不撤离灾区的救援队,立即转入灾后重建工作。根据重建阶段任务特点,省军区科学筹划,把所属各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统一编组为“宣讲队”“服务队”“医疗队”“转运队”“巡逻队”和“保障队”等6支队伍,以有力行动打响灾后重建持久战。
为给灾后316个重建项目提供建筑用地,受灾群众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陆续向扎西科、巴塘等新的规划安置点搬迁。然而,不少居民因担心宅基地划分、财产损失统计等问题,迟迟不愿搬迁。
青海省军区发挥藏族民兵与群众感情相通的优势,及时组织17支民兵宣讲队采取“一兵劝导一户,一户影响一片”的做法,既向住户耐心解释有关政策规定,又向施工单位详细说明当地民风民俗,协调搬迁安置工作。玉树、称多、曲麻莱等县人武部出动民兵3000余人次、车辆85台次,连续奋战半个月,在扎西科等安置点搭建帐篷400余顶、活动板房200余间,为受灾群众建起过渡时期“新家园”。
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群众心理造成较大创伤,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不少人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青海省军区从全区范围内挑选出36名具有法律、心理专业背景的干部和120名语言通、情况熟、善协调的藏族民兵,组成30多个服务小分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积极做好亲人遇难、身体受伤、财产受损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
63岁的藏族老阿妈文卓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无依无靠的她一度产生轻生念头。服务队得知后,每天轮流陪老阿妈聊天、散步,帮老人打扫卫生、挑水、捡牛粪,引导她要开心生活,逐渐使老人走出了心理阴霾。
据统计,在灾后一年时间里,服务队共走访慰问了5000余名受灾群众,散发传单2000余份,并送去了价值30多万元的衣物、食品、取暖设备等生活必需品。
应急救援任务结束后,大批外地医疗队撤离灾区。作为一支在省内有着良好口碑的抢险救灾专业分队,青海省某预备役旅医疗防疫分队除了继续在灾区定期巡诊外,还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64名预备役官兵分8批前往灾区开展医疗卫生扶贫工作。他们不仅给玉树县医院赠送了心电图机、手术器械等医疗设施,还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并协调12名医护人员免费到西宁学习进修。
大半个冬天都在玉树度过的预任军官张冰告诉记者:“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我深感使命光荣,我们有义务帮助灾区的同行更好地为群众的生命健康履职尽责。”
玉树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灾后恢复重建物资运输任务艰巨。青海省军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和兰州军区联勤某分部汽车团研究制定了《玉树灾后重建物资运输后勤保障方案》,专门调配运输车辆600台随时做好应急保障准备。截至目前,这支转运队伍已完成600余吨灾区急需物资的运输任务。
治安联防巡逻员、义务消防监督员、重要点位执勤员……在今天的玉树,由12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多支巡逻小分队,已覆盖灾区所有安置场所,他们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昼夜守护救灾物资和受灾群众的财产安全。
通天河大桥是通往玉树灾区的必经之路。为了保护好这条“生命线”畅通,通天河守桥民兵班每天都会对桥体和过往车辆进行一丝不苟的检查。
站在凌空30多米高的大桥上执勤,守桥民兵们伫立在刺骨的寒风中,个个精神抖擞。藏族民兵尕吉坦言:“没有这座桥,重建物资就不能及时送到灾区。为了建设新玉树,为了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千里运输线,千里保畅通。从西宁到玉树,全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214国道沿线,分布着青海省军区所属的花石峡、清水河等4座兵站。为了解决军地运输单位途中遇到的困难,青海省军区指示各兵站全力做好过往车队的食宿、卫勤、油料、停车等各项保障。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各兵站已累计接待了过往人员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