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姬十三:“谣言粉碎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10:58  环球人物杂志

  创办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对灾难事件给出权威解读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廖楠

  “吃碘盐防辐射?理论上你必须一次性吃下至少6斤6两盐,才能有医用碘片的同等效果。海带呢?必须吃80多斤!碘酒中的单质碘是有毒的,口服100毫升碘酒就足以致命!防辐射也不能乱来!”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面对纷飞的“防辐射攻略”,政府努力辟谣,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和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下简称“果壳网”)也坚持更新科普文章,解答各类问题。轻松的语言、科学的分析,让他们受到媒体及“粉丝”的极大关注。

  “在这次危机面前,民间科普展现出了力量。”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不无欣慰。

  写点东西、做点事情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他在自己的微博主页上用这么一句话来描述自己34年的人生:“在海岛(浙江舟山)生活了19年,读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环球人物杂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文章的?

  姬十三:其实,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平日喜欢写写文章,属于理科男生里比较文艺的那一类。2004年秋,我正在复旦大学生物系读博士,突然对无休止的实验感到厌倦,就以“姬十三”为笔名,写了篇名为《猴子博弈》的科普小文章,投给杂志社。可能因为文字风格比较俏皮、幽默,和常见的科普文章不一样,它很快被刊登出来。那之后一直到2007年,我写了3年科普专栏,最多时,同时给11本杂志写稿,稿费收入一个月能过万,在圈内也获得了一定认可。

  环球人物杂志:怎么想到创办科学松鼠会?

  姬十三:写作实在是件很孤独的事。我于是想,也许我能试着将一些年轻的科普作家聚集起来,写点东西、做点事情。圈内朋友知道我这个想法后,都很支持。2008年4月28日,我和一群朋友筹了10万元,北师大一位博士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就这样成立了一个供科学作者、译者、编辑和记者交流的小平台——科学松鼠会。

  环球人物杂志:科学松鼠会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姬十三:科学就像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让人们领略到科学的美妙。科学松鼠会最初就是个群博,主力作者多是国内外的自然科学类博士,或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的人,能用轻松笔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还将“‘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 与“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共同选入当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环球人物杂志:科学松鼠会的文章能这么吸引人,有什么秘诀?

  姬十三:最重要的是有趣和贴近生活。我们尝试着选取最好玩的问题,用浅显、幽默的语言揭示深奥的科学原理。我们发表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科学博文,如《什么样的脂肪能让你变瘦》、《隐身衣的故事》等,很快就拥有了许多读者。

  环球人物杂志:你在2010年11月,又创立了果壳网,这是科学松鼠会的延伸吗?

  姬十三:果壳网绝不是科学松鼠会的延伸,二者在运营上完全独立。我们将果壳网定位为“泛科技”主题,包括科普、科技、科幻。其中,有很多在科技与人文边界上的有趣话题,涉及文学、音乐、电影等领域。

  科学也能流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大地震发生后,果壳网第一时间从生物、化学、物理等专业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当天17时,他们发布了第一篇稿件《动物真能预报地震吗》。随着核泄漏事件的升级,果壳网登出了《生命三角求生法不可信》、《为什么不用担心日本核电站》等一系列文章,被网友热传,甚至一度因浏览人数过多差点无法登录。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开玩笑说,科学松鼠会、果壳网都是靠“发灾难财”起家的,你怎么看?

  姬十三:不能这么说。每次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公众都特别需要一些针对事件的科学解释。我们不过是借着各种事件的契机,将人们的关注吸引到科学、科技上来。就像“周老虎事件”让很多人开始热衷于相片分析技术,对科普而言,这就是机会。既然我们有这样一支团队,能提供最专业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对各种谣言进行及时的澄清,在引导正确舆论方面做出努力,并对各种知识给出权威的解读。所以,汶川地震、毒奶粉事件、蛆柑橘事件发生后,科学松鼠会博客上的文章总会受到格外的关注。

  本次日本地震后,果壳网迅速制作“地震专题”,从科学角度提供专业分析,快速粉碎像“超级月亮引发地震”等谣言,防止它们在公众中肆意传播,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环球人物杂志:除了撰写文章,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推进科普?

  姬十三:我们会组织一些活动,如观星、观鸟;每月精选一部优秀科普大片,分享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的科学话题;定期举办科普讲座;2009年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科学嘉年华”,通过演讲、沙龙、现场实验、科学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青年的大聚会。

  我一直觉得,科学如果总是让公众敬而远之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能好听、好看、好玩,像电影、音乐那样流行?真希望走在路上,身边的人突然对我说,“我认识这颗星星、这个星座”,就像说起一个音乐家、一个电影明星那样自然。我相信科学家一样可以在绚烂的灯光下享受“粉丝”们的尖叫。

  环球人物杂志:要实现这个目标,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姬十三:最主要的是科研与生活脱离,科普人才缺乏,科学还是少数研究者的游戏。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科学看做小众、深奥、晦涩的代名词,将其束之高阁,对其敬而远之。对科普而言,因其门槛较高,给从业者提供的机会又少,很少有专业人士愿在这上面花大把时间、精力。

  公益和商业的分岔路口

  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全社会共筹集科普专项经费28.07亿元,人均2.10元。反观国外的科普事业,有不少都是由民间组织承担的。而姬十三走的这条路,正是国内民间科普发展的一条新路。

  环球人物杂志:当初你在科学松鼠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公司,并强调其性质是“社会企业”。这么做,是因为害怕商业模式的进入会让科普变得不纯粹吗?

  姬十三:对。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商业,不知道商业的进入会给组织带来多大改变。2009年1月,我和几个伙伴注册了一家公司。然后,就有商业公司找到我们,要赞助我们的活动,让我们宣传他们的产品,或在书里推荐产品……我就想,这还是原来的科学松鼠会吗?我很忐忑,毕竟那是自己一直坚持的梦想。我们将自己定义为“社会企业”,可什么叫“社会企业”?这个模糊的概念反而带来了局限。从2009年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想清楚了,干吗搞得这么麻烦?干脆做两个,一个公益、一个商业。这就是现在的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环球人物杂志:你自己怎么定义二者的关系?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像俱乐部,而果壳网更多是媒体性质的社交网站,是纯商业机构。

  环球人物杂志:你希望民间科普能给公众带来什么?你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吗?

  姬十三:现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已经很明显,我希望科普能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再带来些改变。比如果壳网做了个栏目叫“谣言粉碎机”,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科学角度,让大家用质疑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我们其实遇到了很好的机遇,所做的是没人做过的事,算是对一种模式的探索吧。但先驱很可能成为先烈,所以现在每走一步我们都很慎重。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