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14日电(记者马勇 肖春飞 张进林)在汽车喇叭的长鸣声中,万众伫立、肃穆低首,4月14日7时49分,在玉树“4·14”地震发生一周年时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各族各界民众在州府玉树县结古镇隆重举行默哀仪式,沉痛悼念一年前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献出生命的英烈。
当天上午,来自玉树州禅古、结古和当卡等藏传佛教寺院的900余名喇嘛,齐聚“4·14”地震遇难同胞集中火化的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天葬台,举行法会为逝者超度、为生者祈福。
弹指一挥间,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年。如今的结古镇,震塌的建筑物作为地震遗址仍然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一年前那场灾难的破坏力,但与此同时,现在的结古镇更像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工地——建设者摩肩接踵、大型施工设备集中作业。
“这一年,我们失去了旧房子却得到了新房子。”结古镇禅古新村村民昂公扎西说,禅古新村是玉树震区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地震造成村里64人不幸遇难。但在震后,这是玉树第一批迁入新居的村庄。
禅古村的变化是玉树灾后重建的一个典型事例。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受灾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万人、生态环境脆弱、年平均施工期只有5个月……地震仅仅过去了一年,一个新玉树已然在废墟上强劲崛起,这一切再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国的力量。
“玉树灾后重建,是迄今为止在高原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是在制约条件最为突出的特殊地域开展的灾后重建,是在生态保护最为苛刻的地方开展的灾后重建,是在民族宗教工作最为繁重的地区开展的灾后重建,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说。
据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介绍,为保证24.68万受灾群众有帐篷住、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病及时能医、不受冻,玉树地震灾区群众先后领到了各类补助资金8.32亿元,人均3730元。
“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2010年青海省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它有效解除了灾区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投入到新家园的重建中。”王玉虎说。
玉树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关乎国内、国际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玉树灾后重建,能否体现和贯彻科学重建、绿色重建理念是关键。
马顺清介绍说,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后,青海省先后多次组织环境、建筑、能源、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千人设计大会战”,对玉树地震灾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考察和调研,广泛征求受灾群众意见。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玉树灾后重建农牧民居住方案》《玉树灾后重建城镇居民居住方案》等一系列体现科学重建、绿色重建的政策、制度和措施,指导玉树灾后重建,将重建工作始终置于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技术、尊重群众意愿的轨道。
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极为薄弱、重建工作极为迫切,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工作面临的难度和紧迫性,对建设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北京、辽宁两省市和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四家中央企业承担玉树灾后援建任务。
马顺清说,地震发生到第一阶段重建施工结束的六个多月里,玉树地震灾区6县19个乡镇开工建设农牧民住房11655户,占三年农牧民住房重建计划的69.7%,重建示范村禅古、甘达和安冲、仲达、巴塘等乡镇部分农牧民喜迁新居;开工建设城镇居民重建住房13667户,占三年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计划的72%;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第三完全小学、玉树州红旗小学等13所学校、玉树州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藏医院等一批项目主体工程封顶,玉树群众首次使用到了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事关民生的一大批项目快速实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