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8日 菜价五问
新华社记者
近期一些蔬菜主产地出现部分菜价大跌的情况,菜农心急如焚。而就在去年秋冬季,一些大城市的菜价却涨幅偏高,引起市民抱怨。
不到半年间,菜价为什么高高低低、起伏不止?如何既能让城里人吃得起菜、又不使菜贱伤农的悲剧上演?既要稳住“菜篮子”价格、又要确保“菜园子”供应充足的难点何在?新华社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当前菜价跌势如何?
28日凌晨4点,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
前来卖菜的青州市东夏镇姜家村菜农王洪轻一提起今年的菜价情绪就激动起来:“去年白菜6元一棵,今年4毛一棵,合8分一斤,去掉成本一斤就挣三四分钱!”
一个星期前,王洪轻刚卖出3万多斤白菜,挣了1400元钱。
“一个棚的投入就是四五千块钱。这个价我连本都收回不来。”王洪轻无奈地说。
商务部和农业部对全国蔬菜市场的监测信息均显示,自3月下旬以来,蔬菜价格呈现出持续、快速下降走势,部分地区的部分蔬菜价格降幅较大。
据农业部监测,26日全国28种菜价平均为每公斤2.90元,与4月初相比有23种下降,降幅22.3%;与春节前相比有26种下降,降幅34.7%。降幅较大的主要是圆白菜、芹菜、菠菜、莴笋等叶菜,果菜及土豆等块茎类蔬菜价格则相对平稳,跟常年相比基本持平。
商务部的监测也显示出类似趋势:与3月下旬相比,26种蔬菜中除冬瓜外,其他品种价格均下降。滞销蔬菜收购价格大幅下跌,如芹菜收购价为每公斤0.12至0.14元,西葫芦每公斤0.2元,菜花每公斤0.1元左右,莴笋每公斤0.15元,卷心菜每公斤0.1至0.14元。
蔬菜滞销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的济宁、即墨,广西的宁武,河南的古荥、中牟、淮阳、辉县,陕西的周至、洋县、阎良,浙江的余姚,湖北的嘉鱼、上海的金山以及海南、广东、福建的部分地区。
目前蔬菜生产进入旺季,各地大路菜大量上市,市场供应数量增加、品种丰富。商务部对此预计,后期蔬菜价格将继续呈下降走势。
菜价下滑原因何在?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朱小良分析,季节性因素是菜价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常年规律看,4月份以后天气转暖,北方蔬菜集中上市,目前正值蔬菜价格下降时期。但同时,由于今年南方蔬菜上市时间推迟,北方蔬菜上市时间提前,北南方蔬菜集中上市、碰车,市场供应增长较快。
同时,大白菜、土豆等耐储存蔬菜囤积量大。去年菜价较高,山东、辽宁、内蒙古等地蔬菜批发商大量囤积大白菜、土豆等,目前仅山东济宁大白菜库存量达3万吨,内蒙古武川土豆库存量3万吨。冬储菜与应季菜集中上市,导致菜价大幅下降。
此外,由于燃油价格较快上涨,运输成本增加,蔬菜经销收益下降,导致产区蔬菜外运困难。据测算,寿光至北京蔬菜的运输成本由每斤0.21元涨至0.28元。人工成本由每人每天80元涨至100元。
供给增加也是价格下降的重要因素。朱小良说,去年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种植效益较好,农民种菜积极性提高,蔬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去冬今春我国蔬菜种植面同比增加7%,产量同比增加7.5%。
市民为何“没感到菜价跌了”?
菜价下跌,城市居民感受如何?记者随机对北京、成都等地的市民调查后发现,菜价下跌的幅度并没有在产地那么大,一些消费者还表示“没感到菜价跌了。”原因何在?
据调查,蔬菜从在田间种植到最终装进消费者的“菜篮子”,要经历生产、加工、批发、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其价格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及利益流向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问题。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所获利润在整个产业链利润中的比例并不相同。
以有关部门对山东寿光蔬菜大棚生产的黄瓜运到北京的菜市场全程调查为例:菜农在生产环节投入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6%,而获得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6%;两级批发的成本占总成本18%,利润占总利润的43%;零售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26%,利润占总利润的31%。
对菜农来说,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对其影响大,在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中几乎“手无寸铁”。但即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加工经销各环节的利润仍相对稳定,市场风险最终还是转嫁到了生产环节。而对消费者来说,流通环节稳定的收益则“稀释”了“田头价格”下降的影响。
“自去年底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菜篮子’流通的政策措施,如加大了蔬菜‘绿色通道’覆盖面,鼓励发展城市批发市场等,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农业部市场司巡视员隋鹏飞说:“但现有的城乡结构决定了想一下子减少流通环节,把生产和消费连起来是很难的。从田间地头向餐桌的直送需要一个过程。”
防范菜价大涨大落有哪些启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分析说,蔬菜的生产周期短,又不好储存,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大。可以考虑建立类似生猪保险的蔬菜生产保险,国家给予保险公司一定补贴,减少农民的损失。
农业保险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的收入。据了解,上海市已着手制订今年“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市级财政继续补贴保费的50%,各区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贴比例,投保人自缴保费比例不低于10%。
隋鹏飞则提出,要尽快建立产销与救助扶持机制,帮助菜农抵御生产与市场的风险。如郑州市日前对出现严重滞销的芹菜等实施保护价销售,确保生产地每斤芹菜的售价不低于0.1元。
他还认为,要建立信息发布和引导机制。“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菜农对种什么、往哪卖完全茫然,‘跟着感觉走’。”隋鹏飞说,“这一点在有的地方还比较薄弱。如果不能切实建立,就会影响规避风险。”
据他介绍,美国由于蔬菜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直接对接水平高。而法国、日本等国由于生产规模不大,批发市场是主要流通渠道,这方面的作用明显。我国目前蔬菜销售的大头是批发市场,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时要依靠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产销对接,还要继续出台政策措施切实降低流通成本。
如何确保“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发展?
针对滞销卖难问题,农业、商务部门紧急部署,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通过组织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活动,扩大网上推介服务,同时派出人员开拓异地市场,扩大销售半径,解决滞销卖难的燃眉之急。
批发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农业和商务部门组织动员其加大运营服务,降低入场收费标准,在安排摊位、提供冷藏保鲜设施、寻找买主等方面,为蔬菜经销业主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动员经销商积极深入主产区多收多卖。
在加工和储藏方面,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利用其资金、加工、储藏和营销网络优势,扩大蔬菜收购量、加工量和冷储量,帮助菜农缓解集中上市卖难压力,延长蔬菜错峰上市时间。
在积极“救市”的同时,有专家提出,国家在控制菜价上涨方面已明确了调控思路、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如何确保菜价过低方面还没有类似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特点,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满足需求、品种丰富、调控有力、档期均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年来除黄淮海传统主产区继续主导全年生产供应大局外,诸如海南全岛、雷州半岛、右江河谷及滇中盆地的冬季瓜菜,成都平原及江汉平原的春菜,兰州及坝上高原的夏菜,京广、京沪及沈大沿线的棚菜等,在平衡档期和丰富品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隋鹏飞说:“在推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必须对这些具有全局性、结构性和战略性影响的核心基地加以重点规划和支持。”(记者董峻、于文静、雷敏、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