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广州援建汶川威州安居小区 羌民住上有物管小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1日03: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威州镇灾后安居小区。 威州镇灾后安居小区。

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地震的阴霾已远去。 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地震的阴霾已远去。

  一座县城的浴火重生

  威州百姓首度交上物管费

  广州爱心倾注 威州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跃进30年 但如何稳定增收提升震区造血功能仍是巨大考验

  系列报道2:民生重建篇

  在汶川县城威州镇,广州人总能得到当地百姓格外的善待,广州人民的无私援助,让威州人对重建后的家园恍若隔世。

  “这是全国一流的小学”,“县医院一跃前进了30年”,“住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威州人欣喜地向记者介绍着。有人说,因为灾后重建,威州比震前跃进了20年;也有人说,不止20年,应该有30年。

  毫无疑问,广州的倾情援建把威州百姓的居住条件和民生设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重建完成后的日子里,如何从这个新起点一步一个台阶走上致富的道路,是威州人眼下都在深思的问题。

  文/本报特派四川记者 张强、何涛

  图/黄澄锋

  阿坝师专旧址面对着滔滔岷江,大楼顶端的时钟永远地停留在了14时28分,与河两岸苍凉的枯山陡壁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块草坪在河畔舒展开来,就像广州的公园。草坪围着一扇门,那里是阳光社区,广州援建的威州镇灾后安居小区。

  住房:

  羌民们住上有物管的小区

  走进社区,除了建筑中点缀的羌族元素,小区空地上的地砖、绿化设计和健身设施都极具广州特色。这里是2004户威州百姓的新家。

  记者到访时,陈连萍正在用洗衣机洗衣服。她一一指着厨卫设备、地砖、客厅的吸顶灯等对记者说:“这些都是入住前就已经给我们装好的,2009年12月,我们买了点家具就搬进来住了。”

  陈连萍一家三口,原本住在一套53平方米的小套间里。地震中房屋受损,家所处的位置刚好又要修体育场,他们便有幸搬到了新家。根据政策,免费置换原居住面积的1.2倍,超出部分按1500元~1800元这一接近造价的价格用现金补足。陈连萍家目前有84平方米,三房两厅,他们为之补了36640元差价。

  0.5元/月/平方米的物管费对陈连萍一家来说很新鲜。社区主任助理李后言告诉记者,小区物管费在汶川,乃至整个阿坝州都是新鲜事物,以前从未有过。社区建成后,广州援建组还专门从广州聘请物业管理专家到汶川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陈连萍每月需支付40元物管费,但她认为,物有所值:“以前出门总担心家里东西被偷,现在有了保安,心里踏实了。以前住的老单元楼卫生条件差,现在这么漂亮的小区,大家都不忍心往地上扔垃圾。”

  在阳光社区的2004套住房中,有300套是廉租房,56岁的方昌荣就住在一套52平方米的廉租房里。他家门上贴着一个大大的“囍”字,她23岁的女儿刚刚嫁人。

  方昌荣一家四口,他本人长期无稳定工作,妻子则靠在街边帮人擦皮鞋为生,儿子在外打零工,是低保户。地震前,一家四口租住在一套50平方米大的老房子里,月租近两百元。

  阳光社区的廉租房建好后,方昌荣家符合条件入住,每月支付25元房租和25元物管费。与震前租的房子比,不仅居住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还能省下100多元租房钱。现在,政府给的生活补贴从120元/月升到了500元/月,再加上妻子擦鞋每月挣的五六百元,方昌荣家的生活状况较震前改观了。

  交通:

  “广州路”给羌寨招来外国游客

  布瓦寨是一座位于威州镇西北部的山寨,海拔近2000米,比威州县城足足高了500多米。48岁的布瓦寨羌族农民杨朝地告诉记者,那条路是30年前修建的,30年来修修补补,但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观,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农忙时节,村民们驾驶拖拉机,在一个个大拐弯颠簸,惊魂难定。布瓦寨盛产樱桃、李子等农产品,但苦于交通闭塞,上好的樱桃、李子只能烂在树上,好不心疼。

  在广州灾后援建威州的过程中,援建组投入巨资对布瓦寨的通村山路进行升级改造,铺上了柏油。从那以后,村民不再怕雨——在这个干旱的地区,雨水对农民其实非常重要。

  杨朝地家住在传统的羌族土房子里,地震中出现损毁。重建时,他并没有像其他灾区的农民那样选择领补贴盖新楼,而是根据政府的统一布置,“修旧如旧”,用2万多元政府发放的重建补贴对土房子进行了修葺。土房子加上金灿灿的玉米,再加上农妇们身上的民族服饰,别有一番风味。杨家老母说她住惯了土房子,冬暖夏凉,杨朝地则夸自家的房子“比空调房还舒服”。

  布瓦寨的“镇寨之宝”是黄泥碉楼。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羌寨曾经拥有世界上形式最多的羌式碉楼,目前保存较好的有3座。但以前苦于山路难行,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

  如今广州援建组帮寨子修好了路,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杨朝地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名成都游客,多次利用节假日驾车进寨玩,前后两次总共买了20斤农家腊肉,这让杨家有了470元的收入。

  教育:

  山里娃住进寄宿学校

  “论硬件条件,我敢说汶川二小是全国一流的小学。”汶川二小副校长徐江这样介绍这所2009年夏天新建成的小学。广州为这所小学投入了5000万元,到学校安装教学设备的工人“阅校无数”,就连他们也惊讶于这个穷得掉渣的地区竟然有如此现代化的小学。

  在教学层面,重建给这所小学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吸收了200多名来自乡下的寄宿生。震后,七盘沟、新桥村等设施薄弱的村办小学损毁严重,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安全的学习环境,政府决定重建后撤销这些村小,并入县城的小学。

  离家太远,这200多名乡下孩子必须寄宿,学校专门为他们配备了宿舍楼和食堂。徐江向记者介绍,这些孩子读书不花一分钱,寄宿也免费,政府还给他们每人每月发放120元补贴。

  这项改革对留守儿童尤其重要。方太平是汶川二小的五年级学生,来自七盘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地震前,他在村小上学,由爷爷奶奶带,学习没人管;如今,8个孩子住一个寝室,放学后有老师监督,学习成绩有了进步。

  徐江回忆说,2009年这些寄宿生刚入校时给老师们的印象是“不守规矩”,这是他们在村小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好,入校时的摸底考试,平均分只有三十多分。经过在汶川二小2年多的寄宿,他们逐渐学会了集体生活。平均分增到了七八十分。

  一同改善的还有医疗条件。汶川县人民医院办公室一位姓杨的工作人员说:“因为你们的援建,我们医院的医疗条件一跃前进了30年。”他进一步举例说:“以前我们没有某品牌的CT机,很多脑外科的检查没法做,现在有了。以前我们没有腹腔镜,胆囊手术只能开大刀,年纪大的病人受不了;现在有了,只要动小手术就行了。

  更大考验:

  如何稳定增收自我“造血”?

  房子有了,路通了,小孩上学方便了,但考验仍然存在。

  不少威州百姓向记者表示,广州的无私援建帮他们建起了比地震前漂亮数倍的新家园,也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要想从长远角度提高生活水平,他们需要更多稳定的收入渠道。

  布瓦寨村民杨朝地家总共6口人,有20亩地,种有玉米、土豆、白菜、樱桃和李子。两个儿子进城打工了,打工赚的钱只够他们“自己管自己”,存不下任何钱;还在上学的女儿需要供养,以往,20亩土地是杨家全部的经济来源。

  “靠天吃饭,去年雨水太多,喂猪的玉米倒是丰收了,樱桃却都烂在了地里。大城市樱桃卖到20多元一斤,我最贵时只卖过12元一斤,希望以后旅游搞起来了能有游客来买。去年一年,我只挣了一万四五千元,要养老母亲和孩子,不够用。”杨朝地这样描述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阳光社区的廉租房住户方昌荣却没给老伴买社保,因为负担不起。他只给自己买了一年5700元的社保,还得再交5年,5年后他每月就能领到一千多元的社保金了。社区建成后,他受雇于物管公司干起了保安和保洁,收入比以往高了——地震前,他连自己的社保都买不起。21岁的儿子在外打工,“过年回家不向我要钱就不错了”,我们的养老很难指望儿子。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就业的重要性,着力吸引老百姓参加就业培训,以拓宽他们的收入门路。据介绍,今年第一季度,有着2004户家庭的阳光社区对9名居民进行了驾驶等技能的培训,但他们最终无一例外地都到成都等大城市打工去了。本地稳定就业机会的不足,仍是困扰威州百姓增收的瓶颈。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汶川 援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