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协调部长:映秀规划耗时7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2日11:02  南方日报
映秀镇新建的居民楼规划有序,坚固实用,具有民族特色。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映秀镇新建的居民楼规划有序,坚固实用,具有民族特色。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由惠州援建的汶川县三江乡的水乡藏寨。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由惠州援建的汶川县三江乡的水乡藏寨。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正在汶川体验着重建后的藏乡风情。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正在汶川体验着重建后的藏乡风情。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汶川二小,新建的校舍采用了新的抗震技术,放学后的学生们正在打乒乓球。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汶川二小,新建的校舍采用了新的抗震技术,放学后的学生们正在打乒乓球。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重建档案

    ○专项规划:2008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并制订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51个重灾县区、1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

  ○重建资金:我国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1020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026亿元。目前,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区所有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项目已100%开工建设,完工项目占规划项目的95%。

  ○抗震建筑: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区一共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92万户、城镇住房146万套;重建农村住房191万户、城镇住房近29万套。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烈度由7度提高到8度,建筑物更加坚固安全。

  ○参与重建:四川地震灾区组织和争取到了全国1000多家规划单位,组织了上万名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人员,参与了城乡建设和住房规划设计。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重建。

  平坦的马路、敞亮的学校、整洁的园区、真诚的笑脸……曾经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汶川地震灾区,如今面貌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三年的汶川重建过程中,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这是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 从规划制定到政策引导,灾后重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今年5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指出,恢复重建中有很多创新和探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灾区重建必须规划先行,要将科学编制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认真抓好。”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书记在广东重建工作组进川之前作出重要指示。我省组织20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完成了《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村镇体系规划》及13个乡镇总体规划,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科学援建,必须把地震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消除到最小。曾经是一片废墟的震中映秀镇,一个风格鲜明、抗震能力强的新镇拔地而起。映秀新镇,成为抗震减灾建筑博物馆、灾后重建示范区,达到重建规划的预期目的。

  在广州援建工作组驻地的墙上,挂着很多没能实施的设计方案。这些“淘汰”的方案代表着曾经的争论和最终的妥协。援建最大的困难和矛盾都集中在规划期间。汶川县人民医院,建设时间只花了190天,但前期的规划协调就花了5个月。

  重建规划覆盖灾区城镇和乡村,涵盖重建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上,广东援建项目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理念,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都以人口为基数进行均等化分布,学校、医院等设施设备全部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配备。取消村小,集中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使汶川中小学从82所调整为22所。

  “科学重建民生先/规划先行谋未来/尊重自然承文化/产业新植后劲足……”翻开广东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蔡伟生的工作笔记,首页上誊着一首给自己的“情诗”,他说,这是时刻提醒自己恢复重建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是规划选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重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而不是简单的原地起立。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灾后重建的根本蓝图,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各个灾后恢复重建战场的指挥棒。

  为了灾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10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1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参与了39个重灾县、70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重建规划,向农村居民提供了近1000套民居设计图纸供选择。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参与了规划和设计。

  每一个灾区重建都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对居民住房建设进行安排。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科学重建从一开始就锁定目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恢复重建机制。

  资金扶持、产业援建、智力援建……从中央到各对口援建省份,从受灾省到各受灾市县,“输血”、“造血”正成为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统筹兼顾,使曾经破碎的山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重建不仅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在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第一次具有全国性意义的世界瞩目的灾后大规模重建。在攻克灾后恢复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既艰苦卓绝又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与跨越发展征程上的中国人民同行,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震后新生

  水磨古镇“腾笼”粤式重建“换鸟”

  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的水磨镇,恢复了历史的荣光:今年“五一”假期3天,7万人次客流涌进了这个仅300户人家的小镇,人们流连于川西风格岭南韵味的门楼、白脊灰瓦青石铺路的禅寿老街。一栋栋装饰着羌族图腾和藏式彩绘的精致小楼彷佛回到明代诗人郭庄笔下的水磨:“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

  因为地势开阔,靠近都江堰,1985年这里被规划成为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区——— 震前,聚集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已达到60多家。烟囱林立,终日不断排放的烟尘使天空阴霾密布,工业排放的白炭灰漂白了树木,无论是雨淋还是人工冲刷,树叶上的白色始终难以去掉。

  “初到水磨,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并非震后的破败景象,而是触目惊心的污染。”佛山援建者惊诧于水磨镇污染的景象,他们希望改变:重建并不仅是修建房屋,更要帮助水磨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腾笼换鸟”,改变水磨的发展方式。佛山投资10多亿元,拆除或迁走了曾经是水磨几十年来经济支柱的63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城、藏羌文化走廊和一大批旅游、民居、绿地、文化演艺等设施,用灰瓦白墙、青石铺路的方式,为古老的水磨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时代的进步和对传统的尊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书记侍俊总结说,搬走污染企业,腾空“笼子”,结果换来四只“鸟”:第一只“鸟”是旅游业。水磨镇通过建设两条特色街区,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氛围,中外游客到集镇休闲旅游,并带动了周边村庄的乡村旅游。第二只“鸟”是引进阿坝师专和四川音乐学院两所大学,进驻1万多名师生,为这个将成为阿坝州“宜居宜业”的典范带来足够的活力。第三只“鸟”是迁出高耗能企业留下的土地,用来安置生态移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第四只“鸟”是一批种植业、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带动了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水磨镇灾后重建以生动事实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灾后重建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搞‘黑烟GDP’,地方照样能发展,群众照样能就业增收。”

  “禅寿老街”从地震的断壁残垣中奇迹般恢复生气。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上,临街家家户户悬挂着五星红旗,雕栏画栋的商铺里,摆着藏羌特色的旅游产品,阿坝牦牛肉、腊肉、羌芽和“九大碗”流水席诱人的香气。

  水磨镇老人宋祥群告别有150多年历史的老宅,搬进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禅寿老街。她的新家名曰“宋家大院”,依山傍水“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见证不屈

  广东省援建工作组项目协调部部长邱衍庆

  用生命“丈量”汶川

  邱衍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处长。2008年8月7日,他被任命为省援建工作组项目协调部部长,和57位同事作为广东第一批援建工作组进入汶川。

  2010年,邱衍庆被确诊脑膜瘤。2010年2月,从汶川回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实施开颅手术。一个月内连续开了四刀,但颅内水肿仍未完全消失。4月,援建进入冲刺阶段,邱衍庆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又返回汶川。

  今年5月6日,在由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四川省委共同组织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邱衍庆是报告团中唯一一位广东援建者代表。

  谈重建映秀规划耗时7个月

  南方日报:汶川县的震后重建规划是如何出台的?

  邱衍庆:当时道路不通,余震频发,3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200多名专家和近1000名编制工作人员,深入到汶川实地考察。

  2008年12月底全面完成了县、镇、村规划和《汶川县地震小区划》的编制工作,并组织完成了702个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成为10个极重灾县中第一个通过省级技术审查的规划。《汶川县地震小区划》是科学重建的重要环节。

  南方日报:备受关注的映秀镇规划是如何进行的?

  邱衍庆:我们邀请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织召开“映秀镇灾后重建国际研讨会”,专门就映秀规划设计、抗震减灾等进行研讨。

  按照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具有最佳抗震性能的抗震建筑博物馆和防灾减灾示范区”以及打造“民族特色精品小镇”等标志性工程的要求,组织6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建言献策,用了将近7个月的时间开展映秀镇总体规划编制和设计工作。

  南方日报:规划和重建中是否遇到阻力,如何解决?

  邱衍庆:费了很多周折,以水磨镇规划的实施为例,我们设想结合滨水景观和街巷布局,打造川西民居与藏羌风格相融合的旅游小镇,可是镇上的居民不太理解。省工作组协调佛山援建组的工作人员带着居民,到成都洛带古镇和云南丽江参观;请当地羌族画家画出他们印象中的羌城,依据画中意向进行建筑设计;还请当地能工巧匠负责木件施工,精雕细刻,最后终于建成了这座国家4A级的风情小镇。

  谈生活遭遇飞石,喝酒“封口”

  南方日报:援建开始时,地质灾害频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邱衍庆:有一次我们去草坡乡调研,当车开到草坡电站时,突然,山石夹着泥沙从天而降,离我们仅两、三米远的地方。刚逃过一劫,“嘭”地一声,一块石头又砸在吉普车上,侧面挡风玻璃“哗”地一声碎了,顿时我吓出一身冷汗。那天,我第一次想到了死。立马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老婆,差点没命了!”

  省工作组组长知道后,狠狠地“刮”了我一顿。晚上吃饭时,组长破例地端起酒杯,严肃地对大家说:“今天我要敬各位一杯酒,拜托各位,今后谁也不要把这里的危险说出去。多苦多累多危险我们都要扛着,千万不能让家里人为我们担心啊!”57个人“唰”地一声,全部站了起来“干”,杯中酒一饮而尽……

  南方日报:重建工作中,常年不能回家,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邱衍庆: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组织会议,妻子打来电话,女儿一直高烧不退,希望我回家一趟。当时我又急又愧,恨不得插翅飞到女儿的身边。然而,身边同事的感人事迹,让我选择坚守:肇庆工作组组长温桂安胃部肿瘤手术,仍然坚守、珠海援建干部张彤摔断了腿,仍然拄着拐杖在工地上工作,而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南方日报:拼命重建,您觉得这些值得吗?

  邱衍庆:肯定值!2010年10月10日,“广东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在映秀镇召开。现场2000多人饱含热泪,当地群众都在表达着同一个心声:谢谢,谢谢广东,谢谢党中央!我知道“谢谢”两个字的分量:这是老百姓对奋战800多个日日夜夜,3万多广东援建人员的最高奖赏。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张迪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广东 汶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