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周年)从瓦砾中绘出“希望图景”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测绘保障纪实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王茜、吴晶晶)3年前,这里大地撕裂,断壁残垣;3年后,这里新居如画,胜似江南。
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座座新城整洁规范……在这令人惊叹的美好画面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甘当“急先锋”,为新家园的规划和重建提供了保障,打下了基础。
他们就是广大测绘工作者。他们用手中的测量仪,从废墟和瓦砾中绘出了一幅幅充满希望的图景。
抗震救灾 测绘先行
3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使川西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目疮痍。震后,灾区原有的测绘基准遭到毁灭性破坏,而灾情评估、灾区资源调查以及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建设都急需统一的坐标定位。
“没有精确的坐标,所有项目都无从入手,各部门的工作都急需测绘支撑,重建测绘基准迫在眉睫。”四川省测绘局局长冯先光回忆说。
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条件很艰苦,怎么办?一个字——干!
负责外业工作的测绘职工们冒着泥石流、塌方、滑坡危险,奔走在地质结构尚未稳定的山川河谷,吃干粮、住帐篷,风餐露宿;内业职工们苦守机场,见缝插针争取航飞,以作业室为家,通宵达旦提取数据、制作图件,夜以继日。
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作业员朱伟顾不上安慰地震中受到惊吓的儿子,跳上老父亲的摩托车以最快速度冲到单位;作业员郭丽顾不上担心住在都江堰蒲阳镇重灾区的父母,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参与灾区影像图的制作……
所有的艰险都踩在脚下,所有的困难都扛起,测绘“基础与先行”的作用在灾难来临时、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更加凸显出来。
在短短的时间内,四川省测绘系统紧急制作了灾区影像图、救灾指挥应急图、地震灾害分布图、极重灾区分布图、卫生防疫图等100多种3000多份图表以及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将其提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卫生、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及时保障。
过渡安置 测绘先行
地震后,安置灾民是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修建大面积的活动板房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地震使得灾区记录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丢失,使过渡安置工作困难重重。
情况紧急!2008年5月29日上午,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接到都江堰市规划局请求支援的电话,立即从各测区抽调精兵强将,并配备国内最先进的测绘和探测设备,赶赴都江堰。
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上过渡房,七八个作业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都江堰城区地下10余种近千公里的管线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勘测摸底,终于为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在接到当地政府要求完成63个安置点的测绘任务时,测绘队员又立即组成5个小组,带上测绘仪器、帐篷和干粮,赶赴目的地。
前往楼房坪安置点的测绘小组,穿过已经成为废墟的北川老县城,走过艰险的临时便道,一片汪洋的唐家山堰塞湖展现在面前,上面只有一条铁索连接两边,怎么办?测绘队员捆紧仪器,攀上了溜索。
事后有人问北川籍的藏族职工白顺军:“你们怕不怕呢?”他憨厚一笑,没有回答。怎么不怕呢?堰塞湖不知有多深,测绘队员只能不低头、不回头、往前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以超人的毅力顽强奋战。
“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受常人受不了的罪,干常人干不了的事。”测绘系统战前动员的这句话,成为“测绘精神”的真实写照。
灾后重建 测绘先行
巴拿恰商业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羌族博物馆……如今走在新北川城里,一幢幢带有羌族特色的新楼拔地而起,与时代特色相互融汇,形成了新羌族风情。
在灾区恢复重建中,没有哪一项工程不是以测绘部门紧急赶制的地图资料为基础进行的。国家测绘局集合全国的测绘力量,整合全国的测绘骨干,为灾区恢复重建勾勒了蓝图。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测绘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始终走在最前面。没有拖后腿,没有辜负祖国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冯先光说。
灾后重建刚刚开始时,19个重灾区的受灾情况、自然条件、文化风俗、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重建必须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为了提供19个重灾区的规划底图,测绘队员不断刷新出图纪录,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广大测绘工作者开展了紫坪铺水库、成灌快铁等重要水利、交通设施的变形监测;为打通都汶高速等交通线路,提供基础数据;开展了北川、汶川、都江堰等地的灾民安置点规划选址测量、土地平整测量、地下管线探测等工作;为灾区城镇体系、农业生产设施、城乡住房建设、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灾后重建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服务。
北川县建设局的同志说,测绘人员的集结速度比我们还要快,提供的准确数据为重建规划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重灾区规划部门的同志感慨,灾后重建从规划到施工、建成的全过程中,测绘部门功不可没。
在灾后重建中,四川测绘局充分发挥测绘野战军的作用,组织实施了大量基础测绘项目,为对口援建单位制作、提供了1∶500至1∶2000比例尺地形图约5700平方公里、53个灾区县县域影像挂图等5000余幅,以及大量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测绘产品等。
“没有测绘高科技,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速度将大打折扣,测绘部门提供的产品非常有价值。”汶川地震灾害评估组组长史培军深有感触地说。
在汶川恢复重建中,测绘工作者和各条战线的建设者,用坚持与奉献打造了灾区的美好未来,创造了人间奇迹。人们相信,灾区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