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3年前山崩地裂、断壁残垣的伤痛,是否载入了小震生的记忆。
2008年,王震生初临人世的哭声,在北川一灾民安置点响起。为他接生的,是北京的一名女医生。
他的妈妈失去了奶水,爸爸失去了手臂,只有初诞的小震生,完整,健康,寄托着一家人重生的期待。
5月初,父母带王震生赴京,按照羌族习俗,寻访小震生的“接生人”。同行的,还有来自震区的另外两个宝宝,给他们接生的,都是北京的医生。
急救手术包做剖腹
灾难和爱,让3个孩子同北京结缘。
他们是北川人,但接生他们的,都是北京的医生。
时隔3年,爸爸王仁德想起王震生出生时的情景,还会忍不住落下眼泪。
“房子都塌了,花了8万块钱刚刚新修起来的,只住了四五个月。”家在北川擂鼓镇的王仁德一家人徒步往绵阳方向走,那时妻子朱银萍已怀胎十月。
他们被安置在安昌镇一家老年活动中心。5月15日早晨,待产的朱银萍开始阵痛。王仁德着急地找到医生,被告知医院震垮了,药拿不出来,没法接生。
“急呀,不知道怎么办。”胳膊、腿都受伤了的王仁德顾不得伤势,四处求助。
那天,来自北京的玛丽妇婴医院志愿队刚刚抵达北川救灾指挥中心,妇产科主任余梅在帐篷里见到了这位焦急的年轻人。他的普通话不熟练,边说边比划,说有孕妇快生了。
余梅马上带上护理人员和急救包,同年轻人赶到几公里外为孕妇做接生手术。
由于惊吓和震中擦伤、碰撞,孕妇有难产迹象。余梅决定剖腹产。在一名其他医疗队的麻醉师的帮助下,余梅利用产科手术急救包,给孕妇做了剖腹产手术。
命保住了,什么都有
小震生每天哭泣。朱银萍的奶水不够,王仁德只得每天煮一些稀饭给他吃。到了6月,王仁德胳膊的伤势加重,骨头变黑,只得截肢。
这名羌族汉子很豁达,他说命保住了,什么都有了。没有关系。
他有时候会给儿子讲名字的来历。“因为你是在地震中出生的,所以叫震生呀。”
小震生瞪着圆圆的眼睛,似懂非懂。
王仁德不知道,地震的经历,是否也会储存在幼小的王震生的记忆里。不过,他固执地认为会。
“去年他和他妈在房里耍,忽然震了几下,灯泡晃了,震生一下子就愣愣地看着灯,然后忽然就趴在他妈怀里了。”
王仁德说儿子在害怕。他觉得这种恐惧来自记忆深处。
北京市民送500名字
小菁雯长成了个漂亮的小姑娘,乌黑的眼睛,喜欢抿起小嘴。
她的妈妈,31岁的羌族妇女张建清在临产时,几次想要轻生。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她失去了丈夫、公公、婆婆、大姐等6位亲人,当时她已怀孕34周,离预产期不到两个月。
被送到救助中心后,张建清一见到医疗人员就放声大哭。医护人员一边安慰悲痛的张建清,一边承诺把她带到北京接生。
6月23日,医院特派医疗队驱车200多公里,到北川县擂鼓镇找到了张建清。7月5日,张建清在北京产下一名女婴。
热心的北京市民为小菁雯准备了500多个名字,而张建清选择了“菁雯”。“菁和京同音,代表孩子在北京出生,雯和汶同音,代表她经历了汶川地震。”张建清解释。
丧子母亲“重生”
如果没有北京医生,当时已无法怀孕的妈妈张辉敏,不会再成为母亲。邢宇涵原本应该有个哥哥。34岁的妈妈张辉敏在地震中,失去了10岁的儿子。随后张辉敏被诊断为无法再次怀孕。
在北京医生的帮助下,2009年她重新怀孕,之后由于住处潮湿、营养跟不上,孩子体型太小,张辉敏又被医疗队接到北京待产。
去年4月,邢宇涵在北京平安出生,体重5斤7两。
今年5月8日,王震生、席菁雯、邢宇涵在家长的带领下抵达北京。按照羌族的习俗,家长一定要带着孩子,当面拜访感谢为孩子接生的人,这样孩子的一生会顺顺利利有福气。
来京当日,3位和北京有“缘分”的灾区母亲带着孩子,以及羌族的特色礼物“挂红”,为接生的医生们披挂上宽大的红色绸布,挂红是羌族的传统最高礼仪。
昨天,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3个孩子在医院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前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也坐着轮椅,前往医院看望孩子们。王仁德表示,虽然创伤还未平复,但生活正在一天天地好起来。
孩子们庆祝的不仅是生日,还有重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温薷 张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