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换届往往成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易发多发期,此时正风肃纪尤为重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实习生关子儒
今年是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之年。各地在换届选举中,创新选拔方式,严肃换届纪律,力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这其中,如何选配地市级领导干部,成为多方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权威分析人士表示,政治局会议专项研究地市级干部选任和管理实属少见,这表明继2010年“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20条规定”出台后,中央高度重视地市级干部关键岗位重点管理。
4月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市县乡换届工作座谈会,强调要严肃换届纪律,坚持依法办事,加强全过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2011年,高层还将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重点管理的意见。而在2010年,中组部已先后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四个系列文件,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
“市、地、州、盟一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中间层次’的重要位置,这一层次牵涉到的利益调整、分解、平衡问题比较复杂。”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叶笃初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内地共有333个市、地、州、盟,其党政正职干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正职干部队伍,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换届风向以德为先
受访专家解析道,对处于关键岗位的地市级领导干部,尤其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按照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严格把握人选标准和条件,注重选拔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形成队伍合理结构,推进交流任职,把优秀领导人才选配到市党政正职岗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央反复强调的用人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干部队伍中德的问题更加凸显。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也主要是对他们的德不满意。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认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领导干部德的考评,存在着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问题。干部任用中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识别干部的德,要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与“德”相对应的还有“能”。目前,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本领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适应的问题。
竹立家说,在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及“十二五”时期,地市级领导干部尤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型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能力。
来自高层的要求是,在本次市、地、州、盟换届中,要进一步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选提名,加强考察工作,落实全委会票决制度。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积极引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认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格选人用人行为,落实和完善巡视、经济审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监督制度。
关键岗位重点管理
对关键岗位干部施行重点管理,是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市、地、州、盟党政“一把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选人用人上具有重要的权力和影响力,也承担着相应责任。
受访专家解析道,当前尤需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运用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在高层的有关新部署中,要把重点管理关键岗位干部与加强党政正职后备干部重点培养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对掌握的年轻优秀市委书记进行跟踪了解、重点培养。
同时,要求市、地、州、盟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应注意从具有下一级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干部中选拔;从其他岗位转任的,应适合岗位要求;没有地方党政领导工作经历的,一般应先安排到党政领导班子副职岗位上培养锻炼。注意党委、政府正职的合理搭配。
而对在县一级党委正职岗位上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群众公认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可提拔为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并继续兼任原职务。此外,市、地、州、盟领导班子一般应配备党外干部,并注意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
根据中央要求,从2009年下半年起,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起新的后备干部名单。若按每个市、地、州、盟储备4~5名后备干部计算,那么地市级后备干部至少需要1500名左右。
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央党校科社部刘海涛教授表示,由于地市级干部处于关键岗位,需重点管理,还应强化对其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
比如,由中央组织部统筹组织,每年举办若干期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各省区市,也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着力市、地、州、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
据本刊了解,今年中央将专门出台对市委书记市长进行重点管理的意见。人们期待在严格党政正职选人标准,完善选人程序,加强任职培训,健全考核评价;强化监督管理;总结关键岗位干部重点管理的有效办法,完善职责明确、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干部重点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制度,认真施行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思想、工作、作风情况年度报告制度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干部年轻化重基层
干部年轻化,是干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从中央要求看,在本次换届中,要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既要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个性特点和工作阅历、工作经验上的互补性;既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要科学地使用好其他年龄段干部。
市、地、州、盟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求保持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2名。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
也就是说,本次换届后,至少“60后”,甚至“70后”干部将成为市、地、州、盟班子和正职的主力军。地市级干部的年轻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对其工作的特殊要求。
首先,年轻干部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好,头脑灵活、视野开阔,有闯劲有干劲,给党和国家视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年轻干部中有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缺乏基层实践特别是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也有些年轻干部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和政权意识不强。
刘海涛说,对年轻干部,尤其要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其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作为一种修养来锤炼,作为一种准则来恪守,使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成为引领其人生的指针。
其次,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竹立家认为,应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优先选拔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机关。特别关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心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放心。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鲜明体现出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
再有,市、地、州、盟干部,应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到群众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身入基层、身入群众,更要心入基层、情入群众,做到察真情、察实情、察隐情,办实事、解民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央曾多次要求,领导干部应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其中,市、地、州、盟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2个月,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每年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在同一职位任职五年以上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有计划地施行市、地、州、盟党政正职跨省交流。
此外,竹立家说,中央一再要求厉行节约,市、地、州、盟领导干部下基层更应坚持勤俭节约、轻车简从,减少陪同和迎来送往活动,不要超标准接待;控制公务消费,规范职务消费,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享乐。
受访专家还指出,由于所处岗位的关键性,地市级干部尤应坚持重大事件靠前指挥,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