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安徽93岁远征军老兵54年后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

老兵和亲人见面泣不成声 老兵和亲人见面泣不成声

刘维亚和亲人一起在机场内等待 刘维亚和亲人一起在机场内等待

  从中国安徽省到缅甸,直线距离2000多公里;从1957年到2011年,相隔54年。这2000多公里,刘大江走了54年。对一个一直漂泊在外想要再看看亲人的远征军老兵来说,距离太远太远,等待的时间也太久太久。

  “我想念自己的亲人,我要回家看看。”已经93岁的太和县籍远征军老兵刘大江,在缅甸发出了这样的期盼后,历经辗转,5月16日,刘大江终于回到了安徽,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A 发起 老兵有个回乡的梦

  4月29日,一则由《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知名记者孙春龙微博上所发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缅甸远征军老兵找家:刘大江,老家在安徽太和县,1957年曾回国探亲,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志远,在太和县医院工作。弟妹单秀英。有侄女二人。老人曾在山西、武汉参加抗战,是高射炮兵,后至印度兰姆珈入汽车兵第六团,反攻密支那,现居仰光。老人近期将回国探亲,希望能联系上安徽的亲人。”

  据了解,这位名叫刘大江的远征军老兵,今年已经93岁的高龄。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想回乡见见亲人的愿望在心里却始终不能放下。

  孙春龙的微博发出后,立刻就有媒体联系刘大江的亲人,在多番努力之后,终于联系上了刘大江的亲人。随后,刘大江在各方的帮助下,准备回国。

  而在此之前,虽然从1987年就没有刘大江的消息,但是家里却从来不曾放弃过对他的寻找。老兵的亲人刘维亚说,他们曾经多次和相关部门协调,希望能去缅甸寻亲,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成行。

  刘家人之所以不断地努力寻找,除了化不开的浓浓亲情之外,还有一份承诺。1960年,刘大江的父亲去世,在去世之前,老人一直念叨着这个二儿子。“他说快死了,可惜就是看不到二儿子。”刘维亚说,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刘家人却不能让刘大江回家参加葬礼。

  而更让他们遗憾的是,2006年刘家人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刘大江的报道,但是试图联系时,却一直联系不上。刘大江的侄子刘红说,当时他们希望通过媒体联系,但是在去过多次电子邮件之后,都石沉大海。

  “当时没觉得,因为找了那么多年找不到,就想哪那么容易找到的。”刘红说,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篇报道中所说的刘大江,就是他们的二叔。“当时要是再重视一点,那在2006年的时候可能就见上了面。”

  B 难忘 “我的第一支钢笔”

  “真没想到,这么多年竟然还能联系上。”对于刘红来说,找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二伯刘大江,他们都觉得,或许没有希望了。

  刘大江在家里排行老二,刘红的父亲刘志远排行老四,大伯已去世,三伯也早就失去联系。

  “当时我接到电话的时候太惊讶了。”刘红说,真的没想到都50多年了,竟然还能联系上二伯。

  据刘红介绍,刘大江在抗战胜利后,就留在了缅甸。“那时候还没有我呢,我父亲以前时常念叨。”刘红说,1957年的时候,刘大江曾经回过太和探亲。

  “之后断断续续有书信往来,但是一直到1987年之后,就联系不上了。”刘红说,他将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但是在病情好点的时候,也显得很高兴。”

  对于刘大江,已经73岁的刘大江的侄子刘维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1957年,刘维亚当时上初中,这一年,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二叔,同时,也是这一次见面,给刘维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瘦瘦高高的,当时全庄人都来听他说外国的事情。”刘维亚说,他对二叔的印象是“开明”。“在当时的环境下,他能说出一些话,现在看都不容易。”

  在刘大江回到太和探亲的日子里,刘维亚只要放学就跟在二叔身边。

  “有一天给我一支钢笔,那是从小到大用到的第一支钢笔。”刘维亚说起话来,虽然相隔50多年,但是仍然唏嘘不已。

  C 迎接 “我弟弟怎么没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算算二叔都应该有93岁了。”刘维亚说,他自从得知刘大江要回来的消息,就一直没有睡好觉。

  “兴奋得每天晚上就睡3个多小时,睡不着。”刘维亚说,每天都在想一些和二叔相关的事情,有时则会想到自己的父亲。

  此前,原定于5月15日到合肥的刘大江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定于5月16日下午从昆明坐飞机抵达合肥机场。而刘家人也在不断等待。

  在此之前,早在5月13日,刘红和妻小就赶到了合肥。

  随后来的是住在蚌埠的刘结,他是刘红的大哥。接着是从全省各地汇集而来的亲人。

  鲜花、横幅,一样都不能少,在机场的大厅内,刘家人都显得十分兴奋。“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认出来。”

  14:20许,随着空乘人员将坐在轮椅上的刘大江缓缓推出时,刘维亚第一个冲上前去。“二叔,我是维亚。”随后,刘维亚泣不成声。

  “我弟弟呢,怎么没来接我?”刚刚和刘维亚见面,刘大江立即说出了藏在心里的第一句话。当得知刘志远因为身体原因,没法赶到合肥时,老人显得稍稍有点失落。

  在机场内,刘大江做了一段简短的即兴讲话。

  “感谢祖国和人民还能够记得我们,让我们这些流浪异乡的老兵能够回家。”

  说起话来,刘大江精神很好,思路清晰,言语也很清楚。

  D 经历 曾自发保护周总理

  在刘维亚一家开的宾馆内,刘大江老人坐下后,讲述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刘大江的父亲是一名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他本人也曾经在读完中学后,准备去美国留学。

  但是一切都因为一场战争改变。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刘大江投笔从戎,报考了南京防空学校。

  1937年,刘大江调到太原守城防,“我们那时才18岁,是第一次上战场。”老人告诉记者,虽然心里害怕,但战友们没有退缩。他们靠手榴弹与鬼子的骑兵相搏,直到接到上级撤退命令。

  队伍被打散之后,刘大江曾一度对当局失望,在重庆受聘于《大公报》,成为一名记者。一年之后,刘大江受到当时国民政府“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再次投身军旅。

  之后,刘大江被军方安排到印度接受美军的严格训练,并作为第二批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后来,他在印度兰姆珈加入远征军司令部直属汽车兵第六团,反攻密支那。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刘大江和部分战友留在了缅甸仰光。后来,刘大江所在的部队创办了华夏学校。当时在缅甸讲普通话的教师很少,刘大江便留下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刘大江还听从当地大使馆号召,和许多进步教师一起保护到缅甸访问的周恩来总理。

  E 生活 爱看中国的报纸电视

  在缅甸生活的时间里,刘大江娶了妻子,并在华夏学校任教。刘大江退休后和妻子在当地市场上买了一个店位,靠妻子的手艺,给他人做衣服为生。

  1997年,妻子去世后,这些年老人一直靠积蓄维持生活。

  面对家人和记者,虽然刘大江老人一直称其在缅甸生活不错,但是他穿的鞋子却从侧面表现了他的窘迫。

  “一只烧鸡6000缅甸钱,我每周必须买半只,每周的生活费控制在3万缅甸钱。”

  虽然清贫,但是老人十分乐观,说话时经常哈哈大笑。“泼水节之歌,姐姐啊,你别生气了啊,泼水吧。”虽然已经93岁,但是在众人面前,老人还是用缅甸话唱了一首当地的民谣,十分动听。

  同时,刘大江说,在缅甸也能够了解到中国的一些事情。

  “能看到中国的电视和报纸。”对于一些重要时事新闻,刘大江也能娓娓道来,完全不像一位已经93岁的老人。

  在谈话中,刘大江说,他回到安徽之后的第一个希望是,家人们能够为他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

  “以前用的已经不行了。”说完,刘大江再次笑了起来。

  F 心愿 要看看曾经住过的地方

  虽然刘维亚和亲人们十分想要老人留在家乡生活,但是刘大江却不怎么“买账”。

  “我在缅甸还有各种社会职务,回国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在缅甸还能做点事。”刘大江说,他将在中国待上十几天。

  “过两天回老家太和,去见见弟弟。”刘大江说,对于弟弟,他始终念念不忘。

  据称,5月17日,刘大江的一位远在重庆的表弟,也将来到合肥。

  “还要到南京、上海走走看看,去看看我以前住过的地方。”

  刘大江说,或许那些地方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本报记者 姚庆林 文/摄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远征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