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辽宁朝阳部分村民常年采矿患尘肺病无人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14:37  工人日报
记者采访时,尘肺病患者秦秘秋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本报记者 车辉 摄 记者采访时,尘肺病患者秦秘秋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本报记者 车辉 摄

  4月27日,辽宁省朝阳县王营子乡大西沟村下了一场春雨,这本是农民浇地的好时机,可作为家里唯一的男性劳动力,付国军却只能如往日一样趴在床上一动不能动。他患尘肺病已到三期,不知道何时就会离开人世。

  “大部分尘肺病患者离世前都很痛苦,为缓解呼吸困难,多是跪姿。”国家安监总局北戴河尘肺病康复中心尘肺科主任陈刚告诉记者,尘肺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伴有肺部结核等并发症,共分13种,其中矽肺病由金属粉尘引发,是尘肺病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而大多数朝阳尘肺病人患的是矽肺病。

  据朝阳县卫生监督所4月11日进行的最新统计,生活着4000多户居民的王营子乡尘肺病患者就有507名。加上附近的尚志乡、六家子乡的数字,这一区域已有超过700名的尘肺病患者。15年前,甚至更早,他们大多都在邻近的葫芦岛市钢屯镇的私人钼矿打工,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近些年他们开始大规模发病,目前已有逾30人死去。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谁来关心他们的命运?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带着一系列问题,“五一”前夕,本报记者辗转数百公里,走进这个在病与痛中挣扎的群体进行走访。

  曾经最强壮的人如今已丧失劳动能力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朝阳县被称为“地球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这里多山,土地贫瘠,至今是国家级贫困县。

  尚志乡,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的故乡。

  迈过厚厚的秸秆,村头有一处红砖头围起的小院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尘肺病患者冯术雨的家。

  4月28日,坐在炕头上,刚输完液的冯术雨气喘吁吁地拿起X光片,片子里他的肺部影像呈现出一大片白色,而白色部分就是肺部严重纤维化的地方。在他的身旁,摆放着一堆缓解并发炎症的各种抗生素药物。

  1993年,30岁出头的冯术雨开始在葫芦岛市钢屯镇的私人钼矿打工,一干就是将近10年。现在的他已经干不了任何重活,稍微在院子里走走就会气喘吁吁。

  冯术雨掀开自己的上衣,两个孔状的伤疤赫然显露在右肋上方和左部肺叶上方,那是他呼吸困难时接受急救手术留下的痕迹。他告诉记者,输氧管曾直接插入他的肺部。

  这个当年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强壮男人,如今已丧失了劳动能力。曾经跟工友打赌扛着200公斤钼砂走出老远的场面,只停留在他的记忆中。

  循着碎石和泥土混杂的乡间路,记者又来到了王营子乡榛子沟村,据村民王忠有介绍,近些年这个村已经有10名左右的尘肺病患者撒手人寰。

  从村外看,这个村的新房子不少,王忠有也住在一个窗明几净的白色新房内。

  “那还说啥哩,真是盖起了房子,丢掉了性命。”王忠有指着自己周围的新房子说,这些家都有病人,还有已经走了的。他斜对面的一个新房的男主人因患尘肺病前些年已经去世,妻子带着孩子改嫁,房子已经人去房空。而他邻居家情况更糟,兄弟四人走了三个,只剩下一个老三。“这些年村里得这病的人太多了,这病可真坑人啊。”

  王营子乡大东沟子村的张国富已不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说几个字就开始吭哧吭哧喘气。他的儿子张树国36岁,父子两人均是尘肺三期患者。

  张国富的老伴拿出了两麻袋药盒说;“这些药全是他过年以后到现在吃的。”在院子一隅,还堆放着两麻袋输液瓶、一麻袋一次性针管、一麻袋一次性输液器。“这都是他用的,我已经处理过两回了,现在还剩下这么多,俺家都能开药铺了。”

  “老板都不知道是谁?还有啥劳动合同”

  王营子乡位于朝阳、锦州、葫芦岛三地交界,临近王营子乡的葫芦岛市钢屯镇有钼矿,上个世纪私人开采盛行的年份,为了挣钱的农民纷纷去下井打工赚钱。

  “不让去都不行,村里的壮劳力成群结伙地去,一天能给个50多元,还不耽误回来种地。多好的事啊,都抢着去。”付国军回忆当时的情景。

  去的都是村里最壮的劳动力,90多公斤的苞米袋子,付国军一把就能扔上车。可到了2000年前后,他开始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夜里,经常一口气上不来被憋醒,靠着被子坐许久才能再慢慢入睡。以前结实的身体突然垮了,原本轻松的活儿也变得吃力起来。

  那时,付国军干的是凿岩,电钻一开,岩粉、石渣随风四处飞溅。鼻子里堵的全是颗粒大小不一的石头渣,需要用手抠出来才能呼吸。为了节省成本,私人矿主根本不按照标准挖矿洞,挖得矿洞又低又矮,人都直不起腰来。凿下来的矿石用筐装着,工友们弓着腰往外推,很多时候不洒水作业,直接干凿。“粉尘大到几米外都看不清人。”

  付国军介绍,当时每七八人一组,四班倒,一天一结钱,不签合同。钼矿的利润不菲,但矿主不提供任何劳保措施,连5元钱一个的口罩都得自己出钱买。

  “连老板都不知道是谁,谁给钱就给谁干,还有啥劳动合同?”付国军悔恨地说,“我们都是农民,谁也不知道有这病啊,这病坑死人了,早知道这样当时说啥也不去干!”

  在王营子乡的8个行政村中,记者连续走访了十几户尘肺病家庭,这是病人说过最多的话。

  “红火”年代埋藏下的隐忧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第一责任人,可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朝阳县王营子乡尘肺病患者所打工的一些小矿早已关闭,他们已属于历史留下的“欠账”,责任主体不明,劳动合同普遍缺失,同时缺乏具备职业病鉴定资格的机构,朝阳县的职业病防治面临着历史困境与现实瓶颈。

  钼属于发现较晚的稀有金属,作为生产各种合金钢的添加剂被广泛用于工业领域。

  4月26日,记者来到了钼矿资源丰富的葫芦岛钢屯镇。在通往王营子乡的路东侧,记者看到一个已废弃的钼矿企业,铁门紧闭,只有一位老人在看守着里面的废旧机器。不大的厂区用围墙围起来,墙头上摆放着的黑色钼矿石,无声地印证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私营矿企进驻开采的繁华景象。

  朝阳县卫生监督所所长王英伟告诉记者,在调查中,他们了解到王营子乡的尘肺病患者多曾在葫芦岛的私营钼矿打工。

  王营子乡位于辽西丘陵地带,光秃秃的石头山,土地少而贫瘠,上世纪90年代后,私人矿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采矿工人,农民为了改善生活纷纷结伴去矿上打工。

  这些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尘肺病,更不懂什么是干凿湿凿,直接戴个医用口罩就开始凿岩。矿主也不告诉他们,他们也从没进行过正规体检,劳动合同更是无从谈起。

  北戴河尘肺病康复中心尘肺科主任陈刚告诉记者,“由于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是诱发疾病的主因,因此尘肺病发病都是规模性的,近些年是农民工尘肺病的高发期,与上个世纪90年代各地小矿的无序开发有很大关系。”

  由于私人开发矿产出现的种种乱象,全国各地已着手对矿山企业进行重组。葫芦岛钢屯镇的钼矿也经过了整合,大批私人矿主离开这里投身其他行业。

  “红火”的年份埋藏下的隐忧这些年开始凸显,毫无安全防护和法律常识的村民们开始陆续发病,而劳动合同的空白、责任主体的缺失也让他们成为历史遗留的“欠账”。

  面对困境,谁将对这些等待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如何解决他们的困境?本报将给以关注。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尘肺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