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重新编制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如何确定首都的人口总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此表示,不应急于修编总体规划中的“人口红线”,更重要的是吸取近年来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分析透彻为什么总体规划制定后轻易被突破,到底是规划不科学还是执行不到位?“如果再制定人口红线,就不能一再出现偏差。”
陆杰华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针对人口规模的规划,当时更多考虑到就业和水资源的因素,而很大的问题是对于人口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关联形势估计不够,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现在看来,当时的规划对很多不确定因素没有深入研究,是造成‘人口红线’被轻易突破的原因。”陆杰华表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则在于即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政府部门在此期间也没有拿出有效的管理手段。
重新划定“人口红线”应该考虑哪些因素?陆杰华表示,总的原则是“人口红线”的制定必须结合北京清晰的功能定位,根据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深入分析,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规划。此外,规划中修改人口规模的同时,应该附有可以操作的人口调控模式,到底是运用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的手段,不能再重蹈“有计划没执行”的覆辙。
此外,陆杰华预测,未来十年还将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按照前十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基于“六普”的统计数据,北京到2020年人口规模有可能达到2500万。但是,如果结合相关的产业纾解措施,预计新的总体规划有可能把“人口红线”定为2300万人。
本报记者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