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让“模式”远离政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1日16:50  廉政瞭望

  ◎文_曾亚波

  在今年“两会”结束后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法国记者关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如何很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大环境?其他国家能否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借鉴并得到启示?”的问题时表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已是一种模式。”

  笔者认为,泱泱大国尚无固定发展模式,这对于各地区、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区域发展及工作创新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发展无大小,模式何其多!发展尚无果,模式竟已乱!我们看到,现在有不少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头头脑脑们视模式为珍宝,千方百计往自己头上加戴这样的帽子。有的一上任就把前任领导集体的发展规划或计划推倒重来,企图创造属于自己原创的“模式”;有的只是对过去的发展或工作方式稍加改进,就自我吹嘘“XX模式”;有的像模像样请来专家学者,就能论证出前无古人的“XX模式”。只可惜,如此种种纷繁复杂的低端模式往往根本走不出去,过不了多久便自生自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在各行各业都有。说到底,就是为了打造“政绩工程”,积累政治资本。

  模式不是不可以创造,但模式从来不是预先设定的。模式的形成,绝不是点滴的试验,也不只是短暂的成功,而是在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之路。过早地人为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不仅不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反而容易受这种模式的限制,不再虚心学习外在的发展模式、先进经验,而是孤芳自赏,固步自封。

  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模式,实际上多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手段。如改革开放后,一些地方在市场经济初期探索的低成本发展模式成为其他一些地方借鉴的榜样,但随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时代要求提出更新的发展目标时,继续固守这种名义上低成本、实质上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就不合时宜了。回头看来,低成本发展模式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多维目标,实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化行为模式。科学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协同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永远是动态的、结构性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任何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工作,都不一定非要形成一种模式,才感到一种成功;更不要以为将自己的方式输送给别人学习和照搬,才有所成就。“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方式多种多样。归根结底,只要我们始终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幸福,我们的发展就是有成效的、看得见的。

  当然,要真正杜绝纷乱的“发展模式”问世,尚有赖于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