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北京端午民俗体验缺年轻人 捧场者多为老人小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7日03:35  北京日报
昨天,来自英国的留学生约翰和来自俄罗斯的斯捷潘在东岳庙民俗博物馆里参加射柳游戏。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昨天,来自英国的留学生约翰和来自俄罗斯的斯捷潘在东岳庙民俗博物馆里参加射柳游戏。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本报记者 刘冕

  端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柳叶”,年过七旬的王大爷冲着老伴儿挺了挺胸,“这叫老当益壮,就可惜这弓箭简易了点。”

  昨日上午,位于东岳庙内的民俗博物馆内,消失了近200年的端午习俗——“射柳”重现,吸引了不少游客一试身手。然而,记者发现,现场白发族和小朋友这“一老一小”群体热情度更高,却很少有年轻人问津。

  来捧场的多数是老人小孩

  虎符缠臂、粽叶飘香,从迈进东岳庙的门槛儿,传统老习俗就被一样样地摆上桌儿,吸引游客驻足。今年首次复原的射柳活动最聚人气儿,半个小时内,20多位市民体验,其中半数以上是老年人,还有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留学生,其余的都是小朋友。

  “我原来住在东大桥附近,知道东岳庙每到端午节就会有民俗类的体验活动,所以就成了回头客,年年都来,前些年搬家到了回龙观,但是每到端午还是惦记着这里的节味儿。”上午9时许,68岁的侯大妈站在射柳的摊位前,跃跃欲试,“过节过的是文化,没有这些民俗,光有假期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都动起来,才能真正让端午节过得有滋有味。”

  据东岳庙统计,每年端午节客流中超过半数是附近老邻居。记者昨日采访过程中也发现,游客中超过半数都是老年人,除了一群不足十人的外国年轻人结伴而来,几乎难觅年轻人的身影。

  八成年轻人不会包粽子

  “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么?从放假那天就开始吃,现在提起粽子我就胃不舒服。”市民赵小姐是上班族,昨天她除了约了一堂健身课,就一直窝在家里,“平常都挺忙,好容易有假期当然要补补觉了,周围的同事也大多如此。”端午节许多年轻人除了在家休息外,外出活动就是去郊区采摘或者去逛街,很少有人去感受民俗活动。

  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年轻人,年龄在24岁到36岁之间。其中16位表示不会包粽子,半数以上说不清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别的民俗。“看白蛇传,端午节好像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但是从来没喝过。”市民张先生说,“小时候看姥姥和妈妈包过粽子,当时不放假,但感觉很有过节的气氛,现在虽然放假了,但家里也很少包粽子了,感觉端午假期跟平常没什么区别。”

  端午节不光是粽子和假期

  “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李彩萍介绍,除了吃粽子的习俗,插菖蒲、赛龙舟、涂艾酒、挂灵符、射柳、蹴鞠、剪“福儿”等都是老北京的传统民俗,端午节不光是粽子和假期。

  “每一个节的过法儿都有讲究,有门道儿。只有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化,体验这些民俗,才能让这些传统节俗一辈辈地传承下去。”李彩萍说,“今年恢复的射柳活动起源于辽金时期,由于端午恰逢春季,万物复苏,绿树成荫,人们在踏青时骑马射柳叶,但到了清中期,这项体育活动就逐渐消失了,如今再次复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小朋友参与进来。”

  相关新闻

  “端午祭祀”重现龙潭公园

  本报讯(通讯员王娜)行净坛礼、献祭、行祭天礼……昨天上午,在钟鸣鼓声中,东城区传统的端午文化节祭祀仪式在龙潭公园举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

  上午九时五十分,随着司祭官的一声指令,“祭祀仪式”正式开始。表演重现了汉代的端午祭祀仪式,祭祀人员身着汉服,行净坛礼、献祭、行祭天礼、鸣钟、击鼓……一项又一项仪式庄严而有序地进行着,祭酒礼上一祭苍天、二祭大地、三祭屈原,现场一片寂静,观众一派虔诚。

  活动现场,身着汉服的儿童齐聚龙潭公园北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朱砂开痣”的仪式,为孩子们点朱砂痣、系五色丝、挂香囊。现场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龙潭湖龙舟大赛,四艘龙舟在水面上奋勇争先,引起现场游客的一片加油叫好声。

  龙潭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说,端午节这三天,位于龙潭公园南侧时传祥纪念馆内的“龙湖书院”也常常座无虚席。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的端午民俗讲座每天都吸引不少游客提前来占位子、听讲座。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端午节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端午 民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