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大旱天多亏有了“当家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05:50  深圳特区报

  

大旱天多亏有了“当家塘”
安徽定远县永安镇沙岗子社村民诉说——七八个月没有下场透雨了。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张万极 摄

  ■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綦伟

  观看今天安徽全省雨情图,长江成了一条明显的阴晴分界线:江南各县,非雨即阴;江北各地,除三县外全是晴天。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蔡正中,指着墙上的地图对记者说:“这几天的降雨量,江南普遍在100至150毫米,可以说旱情基本得到解除;江淮之间地区,只有30至50毫米,顶多算改善了墒情;淮北,则滴雨未落。”

  烈日炎炎,车行安徽江北大地,路旁的冬小麦基本收割完毕,金黄的麦茬倒伏在田中。“麦子收完该插秧了!”滁州市定远县西卅店镇高潮村村民王士海站在田边,大声地向记者喊。

  “我们这个地方可不简单,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王士海说。不简单,还因为定远地处长江、淮河的分水岭脊背,降水很快流走,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历来突出。

  “从去年秋天播上麦苗以来,就没下过一场舒心的雨。”80岁的杨东早老汉对记者说,即使下场雨也不过湿湿地皮。“你看看麦子都长成什么样子?”他扭下一个麦穗搓给记者看,“里面都瘪掉了!”

  即便如此旱,定远县蒋集镇秦集村村民谢广银仍然把6亩水田的秧插完了,“用的水是我们‘当家塘’里的。”

  “当家塘”是谢广银所在的生产小组集体开挖的。水塘约有5000平方米,最深处达1.5米左右,算来可蓄7000多立方米的水。谢广银说,这足够他们整个生产小组50亩水田插秧所需。

  60岁的蒋学龙把提水泡田的水带牢牢地固定在田边。他所在的生产小组正一溜排开5台机泵,“突突突”地从“当家塘”里把水引到刚翻好的田里。“还好塘里贮了一些水,要不一亩田的秧也插不上。”

  谢广银告诉记者,生产小组是由几户人家自愿组成的,同一小组的田地相对集中。农闲时他们一起把池塘挖好,把降雨贮起来,用于稻田插秧。“今年天那么旱,我们没怎么舍得用塘里的水浇小麦,保下近一半的塘水,插了25亩的秧苗。”

  剩下没插秧的那些田怎么办?问到的农民无一例外地回答:“只有等天下雨。”

  朱金龙是秦集村党委副书记,他告诉记者,农民们现在用水难有两个方面:一是插秧找不到水;二是用塘水插下去的秧,生长所需的水很难找。

  朱金龙说,村里抗旱中起了大作用的“当家塘”,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挖成的。1997年县里大搞水利建设,号召“治旱兴水、把水留住”,整治分水岭,大家一起种树挖塘,政府出资,农民出力。“有了塘水,今年遇上大旱好过些,但这还不够。”

  (深圳特区报安徽定远6月7日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