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
作文切入点可大可小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涉及一个颇具哲理的话题,如果要真正写深入,就要用到哲学的辩证思维。这个话题的切入点可大可小。小到一个人受挫,别人鼓励他振作起来,那么一切都会过去;这人得到了帮助却不忘感恩,那么一切都不会过去。大到国家民族层面,一个国家或民族遭受了苦难的经历,从发展的眼光向前看,一切都会过去;但是能就此忘记历史吗,显然不能,需要负重前行,这样看来一切都不会过去。其实这种悖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套用当下的流行语就是“纠结”,可以说它反映了当代都市矛盾、纠结的生活状态。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题目很好,写起来很有张力。而学生只要平时积累的材料利用得当,写作难度并不大。
■复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
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这是多年来未曾见到过的好题目,因为它能引起考生的哲思。年轻的中学生们其实都有过自己的哲学思索,尽管只是点点滴滴,在心中可能留存得并不长久,却也留下了痕迹。面对此题,曾经有过的思索会被唤醒,若不加雕饰地直写出来,或借助叙事,或发表议论,总能是一篇合格的文章。此题无须专门的哲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悟才是最根本的。
上海高考出这样的题,是一个好的导向。独立的思考和感悟,是比知识更重要的。
■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顾伟列
各具深意又不矛盾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两句铭文,单独看各具深意,并列看并不矛盾,既为考生发挥提供了较大空间,又要求考生以辨证的思维作出解读。
写作中需要对无所不包的“一切”加以具化,是个体生命、个人名利,还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考生对“会过去”与“不会过去”应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个人的成败得失、名利荣辱,还是一场战争的输赢、一个王朝的盛衰,都如过眼云烟。“一切都会过去”,体现了豁达的精神和坦然面对名利得失的气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间,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他们深刻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因此,“一切都不会过去”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生命和宇宙生命的执着,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珍惜。
■上海少年报副刊主编、作家唐小峰
要拿高分不容易
看到上海今年的高考题目,我马上联想到刘翔的“跨栏跑”。这个命题比起前几年的作文题,对于要获得作文高分的考生来说,设了一项难度不低的栏。
如要获得高分,对于考生来说,平时不仅仅需多关注人生,多关注社会,多关注世界,更要懂得一点辩证法,需要对人生、对世界有自己独特地思考。后面的“一切”要比前面的“一切”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这对于引导高中学生走出仅仅关注自己、关注自我为核心、比较狭隘的人生氛围,确是很有益处的。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
人人都有话可说
上海高考作文题要出好并不容易,而今年的这道作文题让人眼前一亮,非常大气,覆盖面很广,让考生有发挥的余地,有话可说。比如,考生可以写个人体验,也可以写社会问题,总之小大由之。不过,这道题目要想拿高分并不容易,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因为是一句箴言引出的作文题,要想写好,肯定不能靠押题、猜题,那样生搬硬套的痕迹会很明显。
晨报记者 林颖颖 实习生 宋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