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武汉一天内变“威尼斯”
6月18日,武汉入梅以来第三场强降雨如约而至。
这场长达20多个小时的大暴雨,让武汉变身“威尼斯”:82处路段不同程度积水,部分地区积水甚至没过腰部,随处可见车行湖中;191毫米的降雨量,相当于15个东湖水量,让城区交通几近瘫痪……
□晨报特派记者 张岂凡 湖北武汉报道
昨日午后,武汉的上空露出久违的太阳。在略显刺眼的阳光照耀下,刚刚经历了十三年来最大一场暴雨的江城似乎重新恢复到往常的平静中。只是,城市遭遇严重内涝的印迹却随处可见,但是,在内涝退去后,不少武汉市民对该市欠发展的排水设施提出质疑。
积水排了一天还没排完
昨日一下火车,记者就立刻感受到前日武汉达15个东湖水量的强暴雨的余威。虽然迎面而来的是一股股热气,但汉口火车站的地下通道依旧湿漉漉的一片,楼梯两侧水渍清晰可见,不少站台的自动扶梯由于前日的雨水浸润仍处于检修怠工状态。
在武汉城区,不少道路、十字路口的坑洼处,积水也未完全退去,人行道上未干的泥沙痕迹随处可见。下午3点左右在武汉中山大道、友谊路路口记者看到,马路东南角的积水十分明显,区域内的一排水口,一根消防管道正在向内不停排水。据一位环卫工人介绍,昨日一早他们就在此处作业,但经过断断续续6个多小时抽水后,地下仍然有不少积水尚未排出。
在武汉大学,昨日校园内的道路和操场积水已经排完,但该校凌波门外观景平台的东湖水位仍然很高,将原先高过水面的栈桥完全淹没。
消防员用木桶摆渡婴儿
据悉,前日的暴雨一度造成武汉城区82处路段“浪打浪”,许多机动车司机无奈变“船长”。18日当日,武汉市119指挥中心从上午8时至下午5时,共计接到100起报警,抢救被困人员31人,疏散被困人员56人。
昨日下午的汉口新华下路铁路涵洞,积水差不多被排尽,往来交通秩序已恢复正常。道路旁的经营户吴先生告诉记者,一天前,这里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暴雨下完后,出来一看,洞里的积水至少有2米。”吴先生表示,一些心急的行人不高兴淌水过洞,就通过梯子从涵洞两侧翻上去,再跨过铁路越到洞对面。“有一辆532路公交车在洞中央位置熄火,车上的乘客和司机被水逼得一个个从车里翻到车顶上。”吴先生表示,这几名被困人员后来被赶到的消防队员用救生圈、救生衣救出了涵洞。“18日下午,有个生病的婴儿要经由此地去看病,无奈也被水困住。婴儿的母亲刘女士只能向消防队员求救。”吴先生说,“消防队员来了以后,先给母亲套上一件救生衣,然后把婴儿放在一个木盆里,然后打着雨伞护送婴儿通过了涵洞。”
吴先生表示,当时的场面很感人。
市民感叹:何时能逢雨不再涝
在前日暴雨中,武汉市民也有不少苦中作乐的,网友纷纷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奇景。“一起到武大去看海”、“水上乐园欢迎你”、“威尼斯用了几百年才做到的事,武汉只用了几个小时”等网友调侃也为遭遇暴雨水灾的注入了一丝轻松。
然而,在记者昨日采访过程中,更多的市民却对前日的遭遇苦不堪言,并纷纷感慨“江城何时能逢暴雨不再涝?”
据武汉大学附近一家书店老板介绍,他位于地下半层的书店10天内第三次被淹了,“排水通道根本没用,水顺着楼梯哗哗地留下来,店里积水1米多,损失很大。”他表示,6月3日首次被淹后,他就向有关部门反应希望疏通管道,却至今无人响应。
武汉出租车司机徐师傅告诉记者,内涝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十分大,“一来有些积水深的怕熄火不敢开去,二来不积水的地方也堵得厉害,总之水灾一发基本就不能做生意了。”在徐师傅看来,武汉的排水系统一下雨就感觉全堵了。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为何频频为暴雨折腰呢?据记者调查发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跟不上实际气候情况系主因。
日前,武汉市水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武汉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能应对“一年一遇”的暴雨,即24小时内累计雨量100毫米,或每小时降雨强度34.5毫米。因此,6月9日武汉遭遇短时暴雨后,城区大部分积水在半小时左右就被排干。可是,一旦遭遇前日那般长时间的强降雨,排水管网运行效率就显得远远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单就今年6月武汉入梅以来遭遇的三次暴雨中就有两次超过设计标准。而据统计,这般超出“一年一遇”标准的降雨,武汉平均每年都要发生七八次。
有专家指出,武汉是座老城,过去的排水管网设计受当时条件限制,管网和箱涵的口径很小。近年来,武汉城区的扩大进一步显现出城市下水管网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对此,水务部门负责人表示,提高管网排水标准有很多现实问题,就当前来说并非易事,现在的首要工作则是尽可能把能改善的地方一个个地改善,如加大旧城排水系统的改造力度,新建、扩建抽水泵站等。
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底,武汉市城排泵站第三期工程已通过验收,抽排能力提高了1.5倍。而该市“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武汉应对大雨、暴雨的排涝排渍能力。
此外,记者发现,在武汉积水严重处附近往往都会有施工工地。据悉,该市5000多处大小工地存在野蛮施工的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破坏、压占排水管网。对此,该市水务部门亦明确表示,会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新华时评
“逢雨必瘫”拷问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拷问一城市开发“急功近利”
拷问二城市规划“重上轻下”
拷问三城市应急“被动应对”
据新华社武汉6月19日电江城一日变“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18日一场强降雨致使武汉三镇渍涝严重的场景,实则是当前诸多城市“逢雨必涝、逢雨必瘫”境况的一个缩影。在问题不断凸显引起诸多疑问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反思和警醒。
雨水本是正常天象,可怕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阻挡了雨水的去路。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像武汉湖泊众多,原来暴雨时路面渍水很快进入湖汊,但现在湖边高楼林立,湖汊变成工地,甚至填湖建小区。
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 “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但每年都有七八次降雨大大超出这一标准。建设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暴雨应急机制、组织能力还存在 “软肋”。尽管暴雨预报、预警机制都已建立,应急预案也都已制定,但往往停留在城市管理者手中,广大市民还知之不详,遇到紧急情只能被动应对。
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至今仍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都值得借鉴。如果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就很难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