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日军围困20天 芦苇荡中 县委书记书写抗日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2日03:00  现代快报

  

日军围困20天
“冲山突围”纪念碑
日军围困20天
太湖游击队纪念馆 陈泓江 摄
日军围困20天
太湖冲山岛,当年四面环水,被400多日伪军整整围了20天资料图片
日军围困20天
日军围困20天
日军围困20天
日军围困20天
日军围困20天
京剧《沙家浜》经典场景
日军围困20天

  抗日战争期间,在太湖流域活跃着一支我党的抗日武装——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太湖游击队)。1944年秋,太湖游击队在太湖冲山岛训练抗日骨干。9月9日,因叛徒告密,日寇纠集了日、伪军400多人包围冲山岛。太湖游击队和民兵骨干在苏西县委书记薛永辉的指挥下,分散隐藏在芦苇荡中,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部分战士分批泅水突围,其中31名战士壮烈牺牲。而薛永辉等5人在芦苇荡中整整坚持了20天,书写了“冲山之围”的抗日传奇。

  □实习生 陈莹 快报记者 陈泓江

  叛徒告密

  集训第一天冲山岛被围

  冲山岛位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西太湖中,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看着湖边的芦苇荡,第一任冲山村支书、81岁高龄的顾锦章,对于60多年前的“冲山之围”记忆犹新。

  太湖游击队全称是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它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我党领导组建、新四军直接指挥的一支活跃在太湖地区的抗日人民武装。1944年下半年,中共苏西县委为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决定在冲山岛举办一期民兵骨干训练班。9月9日上午,中共苏西县委书记兼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邓尉区行政办事处副主任黄惠群等区县干部、部分太湖游击队短枪队员及各区民兵骨干共50多人集中于冲山岛。

  “训练第一天,因为叛徒告密出了意外。”顾锦章说,告密的是太湖游击队司务长胡文成(音)。在做司务长时,胡文成由于贪污了许多买菜费用,被司令员批评后便怀恨在心。9月9日下午,胡文成偷偷跑到光福镇向日军告密。当天下午4时许,驻光福、木渎共400多名日、伪军乘汽艇突然包围了冲山岛。

  当年的冲山岛四面环水,不与陆地相连。薛永辉发现日军到来后,原本准备带领大家坐木筏转移。可惜当天没有风,无帆的木筏划得又慢,根本无法摆脱日本人的汽艇。无奈之下,薛永辉当即决定,分组上山或下芦苇荡,在群众的掩护下暂时先隐蔽起来。前来偷袭的日伪军上岛后便开始大肆搜捕,当天就有10余人被捕。由于日军没有抓到薛永辉这样的重要干部,便增调兵力在岛上严密监视,在湖中用汽艇日夜巡逻,把冲山岛围得像铁桶一样。

  如何才能把薛永辉等人安全转移出去呢?顾锦章说,薛永辉被围困的当晚,一些思想进步的老百姓聚集在他的姐夫家商量对策。随后,他们派村里机灵的小伙子李安培去侦察日本人的行踪。李安培发现,日本人的船停在西浜河里,而且正监视他们。李安培回来一说,大家商量决定由当时村里负责给游击队种菜的姑娘顾阿梅带着薛司令和队友们向芦苇荡转移。

  面对日寇枪口

  700多村民无人指认

  第二天,日军召集冲山全村人在村子的庙前广场集合。14岁的顾锦章是第一次看到那阵势,“来了400多名日伪军,他们将已经抓到的民兵骨干一个个反绑着带出来,并在广场上架好了多挺机枪。”

  顾锦章说,日军让村民指认哪个是游击队员,可是700多村民都说不知道,还谎称其中谁是来冲山做生意的,谁是来冲山走亲戚的。眼看着问不下去,日军带来的两个翻译一合计便出了个鬼点子,把村民分头一个个带出去审问,尤其针对那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孩子。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大家就像约定好的一样,依然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最后没有办法,日军便让叛徒胡文成出面指认,哪知道因为人多,胡文成也没有认出什么人来,只认出一个曾经帮助过新四军的邱老太。结果,日军当场将邱老太射杀。

  回想起当时的一幕,顾锦章说,当天被喊出去谈话但未透露出什么线索的老百姓们无一例外被打,包括老人和孩子,“我也被日军用枪托打了。”

  顾锦章说,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和冲山当地老百姓感情很好。“因为之前太湖土匪很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闹得人心惶惶。自从游击队到了村里,他们帮助村民赶走了土匪,当地老百姓一直心存感激。”

  日军火烧芦苇荡

  村民打暗号掩护游击队

  顾锦章说,当时,冲山岛四周的浅水滩涂上长满了芦苇,薛永辉等绝大多数同志都分散隐藏在这片芦苇荡中。

  岸上搜查几天未见成果,日军盯上了冲山岛四周的大片芦苇荡。于是,日军强逼冲山的老百姓们集中于湖滩,将运来的一桶桶汽油往芦苇荡中倾倒后点燃。日军以为一把火烧了芦苇荡,薛永辉等人就再也无藏身之地了。谁知9月份的芦苇正值生长旺盛期,又青又湿,根本烧不起来。

  看着这一片片挺拔茂盛的芦苇,日本人始终心存怀疑,便勒令村里每家每户拿着竹竿、扁担等长条器物,排成“一”字队形,自里向外地将芦苇成片压倒,以此让藏在芦苇丛中的游击队员和民兵暴露被抓。顾锦章也在压芦苇的队伍中,他说,带头压芦苇的都是和游击队员感情很好的抗日骨干,他们一边压芦苇,一边操着本地方言大声喊口号,及时给藏在里面的游击队员打暗号。“日军听不懂,我们其实是告诉游击队员日军来了,快转移。”

  烧、压芦苇荡这一招,因冲山群众的掩护,日军未能得逞。由于芦苇荡里的淤泥很深,又怕里面藏着游击队,日本军不敢下去,便往芦苇荡里放枪。顾锦章说,9月份芦苇长得很高很茂密,日军站在岸上看芦苇貌似被压低了,其实下面还有半人高,新四军游击队员就藏在下面。搜查无果,日军便下令冲山群众一律不得下湖捕鱼,并增派岗哨,将芦苇荡严密封锁起来,妄图将薛永辉等困死在芦苇荡内。

  遭遇屠杀

  16名勇士与敌搏斗

  被围困的开始几天,冲山老百姓还曾趁雨夜将山芋、锅巴等食物送进芦苇荡,但日军随即增岗封锁芦苇荡,芦苇荡里的游击队员与外界很难取得联系。顾锦章还记得,当时狡猾的日军还向村民下命令称,所有人吃完饭后一律不许留剩。此外,因当时土匪横行,老百姓的粮食不能放在村子里,所以当时村民们的余粮均放在光福镇上的亲戚家里。日军便在村民取米的数量上严格控制,规定每家每户一次只能取二升,多了便要没收,妄图把薛永辉等人活活饿死在芦苇荡内。

  为了不被日军发现,他们需要时常转移藏身处。有些水性较好又熟路的同志,在头几天趁雨夜泅水分批突围。还有些坚持在芦苇荡中数天的部分队员饿得无法支撑,出去寻觅食物被敌人抓捕。7天过后,日军已在冲山抓捕40余人。由于被抓的同志们始终不愿透露薛永辉的藏身地,敌人无计可施,便先后在冲山、西山等地枪杀太湖游击队员和民兵骨干20余人。

  9月17日,驻木渎日军在晨雾中用汽艇将16名在押的游击队员和民兵骨干运至胥江外太湖中,准备集体屠杀。16名勇士先后挣脱绳索,奋起与敌搏斗。在将一名日军推入水中溺死之后,大家纷纷跃入太湖。船上的日军用机枪向湖中乱射,当场打死5人。跃入太湖中的邱子荣等11人泅水脱离射击圈,得以幸免。

  突围

  嚼荷梗、吃稻谷

  终于走出芦苇荡

  顾锦章说,40多名游击队员和民兵被抓后,芦苇荡内仅剩薛永辉和一位民兵及3名女干部。芦苇荡里,莲蓬还未长出来,藕也摸不到。他们只得采点荷梗充饥。又过了10多天,稻田里的稻谷开始熟了,他们便夜间偷偷到稻田里去捋稻谷,带回芦苇荡。“他们5个人像吃瓜子一样咬破稻壳吃生米。”

  日军多方封锁,躲在芦苇荡的游击队员和民兵处境之恶劣难以想象,不但要忍受日晒雨淋、蚊叮虫咬和饥饿煎熬,而且皮肤浮肿,甚至溃烂化脓。

  “他们白天隐蔽,晚上出来喝水、捋谷子、打水。每人每天两三把生稻谷,继续坚持。”顾锦章说,与此同时,冲山岛外苏西县委也设法营救,他们安排人将一部大水车故意移到一个地方,又通过一些人到饭馆旅店各处称“薛司令利用水车下面的沟渠逃出去了”,以动摇日伪军军心。因本地很多老百姓都说薛司令是从出水的沟渠里逃出去的,日军信以为真,便到水车里去堵,结果什么也没发现。

  9月29日,围困未果的日本人只好撤离冲山岛,当天上午,薛永辉等5人被冲山群众从芦苇荡中救出,他们走出芦苇荡时,浑身浮肿,衣服烂成了条。而另一名民兵邢阿根一直藏在村民家的阁楼上,也安全脱险。薛司令等人被困20天成功脱险,这一事迹被苏州老百姓称为“冲山之围”,亦称“冲山二十日”。

  人物

  “太湖司令”薛永辉

  日军曾悬赏万元缉拿

  薛永辉是抗战时保卫太湖的一位传奇人物。其实,薛永辉真名叫张伟,是无锡人,1911年生。1926年10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出任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会农村宣传队队长。无锡沦陷后,他和一些有志青年奔赴延安。1938年3月进入抗大四期学习,同年10月奉调到新四军工作。

  1941年7月,在锡南的一次战斗中,敌人误以为已将他击毙,在报上公布了“张伟已被击毙”的消息,而实际他并未受伤。1941年10月,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从苏西撤往茅山,他带一个班及10余名伤员留在太湖地区坚持地下斗争,为隐蔽身份,将计就计,改名为薛永辉。

  抗战时期,薛永辉在太湖(苏西)地区先后任中共苏西县委书记、太湖县委书记等职。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北撤,薛永辉率少数同志在太湖坚持地下革命斗争,先后任中共太湖县特派员、新四军太湖县留守处主任、太湖县武工队队长(俗称太湖游击队司令)等职。抗战时期,太湖地区是日伪重点控制地区,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薛永辉带领当地部队和群众展开了多次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发展游击战争,给予敌人有力打击,为太湖地区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拥护,被尊称“薛司令”。而日伪曾悬赏万元缉拿这位新四军“太湖司令”。

  在西山,老人们依然还记得他歼灭日军的事迹。那是1944年8月的一天,哨兵报告薛司令:有一小队日军乘机帆船向西山方向进发。薛司令闻报马上组织了一个中队,迅速出发,他们远远地尾随着这队日军。船到白塔湾附近,薛司令发出命令:全速前进。小船在湖面上飞速向前,直向日军扑去。近了,近了,日军发现不对,赶忙想溜,但已来不及了。湖面上已构成强大的火力网,雨点般向敌人射击。日军慌了手脚,他们拼命抵抗。子弹呼叫着,一时成了一片严密的火区。游击队的船老大富有作战的摇船经验,他把船摇得灵活自如。队员们伏在舱里,向日军猛烈射击,半小时后,日军就被全部歼灭。等大批日军赶到时,薛司令带着游击队早已远走高飞了,湖面上只有浮着的十几具尸体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薛永辉曾任无锡县县长、上海市化工局化工原料公司经理、化工局计划处处长等职。

  纪念

  太湖游击队纪念馆

  再现当年战斗场景

  顾锦章说,从小与新四军游击队生活在一起,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日军撤退后,他曾到上海打工,并做了工会一名组长。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当上了冲山岛第一任村支书,并一干就是30多年。

  为了纪念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冲山突围65周年,在吴中区一批老同志的多方奔走之下,苏州市筹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北山,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总投资约1000万,历经近10个月的时间打造,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记者看到,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包括展示馆、书堂、群雕、碑亭四个部门。馆内分为三个篇章,分别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馆内不仅陈列了新四军战士用过的贴身衣物、作战工具、信件等,还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芦苇沟、通信船以及联络站。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一落成便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苏州市委宣传部将其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在家安度晚年的顾锦章时常还会到纪念馆看看,他介绍,自从开馆以来,年接待参观游客达3万多人次。目前,吴中区和苏州市有关部门准备在纪念馆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感谢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党史办、吴中区委宣传部对本文采写给予大力支持)

  红色记忆·常熟沙家浜

  “郭建光”是三个人名字合起来的

  沙家浜位于常熟东南,1939年新四军一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率部来到阳澄湖畔,开辟苏常抗日游击区,这支队伍简称“江抗”。那年秋天,江抗奉命转移,在湖荡一带留下了伤病员治病养伤,同时发展抗日队伍。

  解放后,以这段革命斗争历史为素材而创作的京剧《沙家浜》在全国上演,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快报记者何洁 陈泓江文/摄

  “后方医院”远不止36位伤病员

  《沙家浜》戏一开始,就是18个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沙家浜镇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了。戏中始终没有交代的是,大部队为什么转移,又转移到哪儿去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来回顾一下新四军六团于1939年东进和西撤的历史过程。

  1937年底,南京失陷,大片江南国土沦入日寇手中。然而,由于兵力有限,日军只能实行点线占领,为敌后抗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国民党政府人为设限,宣布宁沪铁路丹阳以东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游击区,丹阳以西为新四军的游击区,对江南新四军画地为牢,严格限制其向外发展。

  当时担任东进作战任务的是新四军六团,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共产党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会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至1939年9月,经过仅仅4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而此时,国民党施加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 10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在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中均写是18位伤病员。那么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在常熟留下来治伤养病的,究竟有多少人?沙家浜风景区副总经理吴旭告诉记者,其实远不止这些,“当时伤病员流动很大,部分很快痊愈就离开了,这样算来前后应有100多位。”

  据吴旭介绍,伤病员们都隐蔽在芦苇荡里。正在这里治病的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曾经主持召开了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了姓名登记。可是一次湖水猛涨,冲走了当时登记的伤病员名单,之后再也没有找到。后来,通过夏光等老同志的回忆和相互引证,登记共有36人,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上一直称有36个伤病员。

  “郭建光”是三人名字结合起来的

  “《沙家浜》中主要人物不是一个写实的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吴旭介绍,尽管戏中主要人物的姓名是虚构的,但隐藏在这些姓名背后的故事却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

  郭建光的生活原型之一就是至今尚健在的夏光,已经103岁高龄了。他曾经是在阳澄湖后方医院里治病的伤病员之一。夏光作为伤病员中职务较高的指挥员,带领伤病员依靠阳澄湖人民跟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但郭建光并不等于夏光。夏光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指挥员叫郭建光是戏里安排的,实际呢,我借了个‘光’字,‘郭’是一个叫郭曦晨的,‘建’是李建模的建,是县委书记。郭建光是三个人名字结合起来的。”

  “郭建光是整个英雄群体的代表。”吴旭说,阿庆嫂也是如此,一说是当时任妇女主任的范惠琴。当时新四军生活极为艰苦,战士们一年只有一套军装,而当地又非常冷,她组织妇女编织军鞋,捐钱捐物慰问战士们。关于她的记载很少,这位老人直至临终时才说出了当年的往事。另一说是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而且也是开茶馆的。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据了解,当年的“36位伤病员”,如今健在的只剩下夏光和吴志勤两位老人了。

  [故事]

  一块银元

  为他挡住了子弹

  2003年“八一”建军节那天,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来了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把父亲赵健生前的日军刺刀、军大衣、渡江战役纪念章三件衣物捐赠给了纪念馆。两位客人还委托纪念馆寻找曾经救过他们父亲赵健的救命恩人翠花。“赵健不在36名伤病员名单中。”吴旭告诉记者,但他的故事同样体现当年沙家浜人民与新四军的鱼水情。

  1940年,新四军战士、安徽霍邱小伙赵健来到阳澄湖畔,参加开辟苏常太根据地的战斗。一次战斗中,他大腿中弹,昏倒在地,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第二天一早,一位农村小姑娘发现了他,回家搬来门板与母亲一起把赵健抬回家中。赵健在她们母女俩的照顾下,伤口渐渐好了起来。后来赵健获悉,大妈姓王,女儿名叫翠花,大妈原来也有一个儿子,参加了新四军已经牺牲了。王大妈一直把赵健当做自己的儿子照料。

  有一天,翠花在吃饭时讲起从茶馆听来的消息,说新四军在附近打了一次漂亮仗,杀得忠义救国军狼狈逃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健决心第二天去找部队。第二天一早,赵健就要上路,王大妈和翠花送了一程又一程,即将分别时,翠花把一块银元送到了赵健手里,含着泪说:“路上会有用的。”

  赵健带着那块银元,找到了部队,转战大江南北。1946年6月,涟水保卫战中,赵健又负重伤。事后,医生对他说,“一颗子弹打在左胸上,离心脏很近,幸亏被口袋里的银元挡了一下,否则你的生命就保不住了。”

  苏州党史大事纪

  中共苏州独立支部

  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

  苏州解放

  苏南模式

  1925年9月初,中共党员侯绍裘、张闻天与叶天底一起,在上海乐益女中秘密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

  1939年5月,新四军挥师东进苏常太,至1941年上半年,苏州先后建立12个县(工)委,党员发展到近千人。

  1949年4月27日,苏州宣告解放。4月30日,苏州市军管会成立,韦国清任主任;中共苏州市委成立,惠浴宇任市委书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乡镇工业大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苏州城乡实现了工业化。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