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大河,有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更有一波三折、暗流险滩。
90年间,中国共产党一次次逆水行舟,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峰回路转,一次次勇往直前……
在挫折中奋起,在探索中反思,在挑战中超越,这张以镰刀与铁锤图案为标志的风帆,迎风破浪,指引航向。
挫折——每一次之后的奋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勇于攻坚的可贵品质
自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举起红色的旗帜,有那么多次千钧一发,那么多次生死攸关,又有那么多次百折不挠,那么多次重新奋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长期用笔杆子说话的共产党人受到蒋介石枪杆子的镇压,党员数量由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
血雨腥风中的汉口,党的八七会议,除了中央主要负责人和会议主持人外,毛泽东发言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反思最深刻。他疾呼: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正是在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从血泊中坚强地站起,竖起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旗。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八角楼那盏斑驳的油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大路。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毛泽东在苏区的正确领导被排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踏上漫漫长征路。
五天五夜,湘江两岸,红军将士与五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险些全军覆没。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多人。
整个中国历史,直到遵义发生伟大的转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这里举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陈胜华说:遵义会议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无一例外体现着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重大挫折,都随之以一个新的奋起。
探索——每一次之后的反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
距北京100余公里的河北省徐水县,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十分有名。在“大跃进”的浮夸风中,徐水发射了一系列“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白菜一棵500斤,皮棉亩产5000斤……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加之急于求成,“大跃进”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受天灾人祸的双重影响,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对于“大跃进”造成的工作失误,毛泽东反思道:“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拉大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于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正视、善于反思、敢于纠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在失误和挫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的发展道路。
挑战——每一次之后的超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
1991年圣诞节,莫斯科迎来了又一个寒冷的夜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镰刀锤子旗帜,变成了白蓝红三色。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考验着中国。世界关注中国走什么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命运。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挑战让中国更加成熟:从打破西方制裁到处理“炸馆”“撞机”事件,从反分裂、反恐怖活动到反“西化”、反“分化”图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既坚持原则,又策略灵活,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危机让中国更加自信: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交出了出色答卷。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仅仅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划出一个振奋全球信心的“V”形反转。
灾难让中国更加坚强:从长江特大洪水到南方冰雪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育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
考验让中国更加团结: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5年中,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分裂活动几度上演。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族群众紧密团结,休戚与共,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一步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回望90年,面对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不竭活力,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75年前,第一位冲破封锁、进入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展望明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将穿越一切险滩急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继续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远航!
(据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徐京跃、徐壮志、肖春飞、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