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专家称奶业新国标细菌含量高因乳企设施跟不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14:45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张钰芸  张骏斓 报道制图 邬思蓓

  “中国奶业标准远远低于全球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维持现有标准将引发中国奶业信誉危机”……“中国乳业第一大炮”王丁棉日前在“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视频:乳业专家称90后没有喝过真正牛奶来源:深圳卫视《正午30分》坛”上开炮,质疑现行奶业标准太低。参与制定新国标的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对此进行还击,对新国标给予支持,称约70%的奶牛养殖和70%的牛奶都出自散户,主体养殖群体不能达标,降低标准势在必行。

  争论之下,国内乳品企业则各行其是,光明乳业昨天向本报记者表示,继续采用老国标,维持高标准运行。而消费者对新国标则几乎骂声一片,有消费者表示将倾向于购买进口乳品。

  标准高低争论

  国标该降还是该升?

  支持新国标:制定过程经得起推敲

  尽管对新国标市场反对声一片,但仍有业内专家对新国标给予支持。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参与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他的 “国情说”虽频遭炮轰,但他却仍然坚持着这一观点。他认为,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不错,可如果脱离实际,就可能重创乳业。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可选的优质奶源更少。

  作为专家组成员,那达木德坦言,自己的观点完全站得住脚,在制定新国标过程中,他与专家组一同对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牛奶主产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在夏秋旺季,散户养殖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达不到 2.95g/100g的标准,在细菌总数上,质量好点的也多达200万个。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约70%的奶牛养殖和70%的牛奶都出自散户,主体养殖群体不能达标,国家将标准降了下来。

  乳业标准不升反降更深层次原因就是规模化养殖的滞后。 “乳业标准要与国际接轨,就要快速实现规模化养殖。”那达木德说。但他指出,国内奶业的发展历程跟发达国家相反,发达国家从散户养殖到奶业合作社再到乳品企业,中国则是先有乳企再建散户,乳品企业和奶农处在利益对立面,加大了乳品产业化的难度。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从农户养殖的 “小、散、乱”尽快实现规模化、优种化、集约化。

  对于传得沸沸扬扬的乳业标准争论中常温奶和巴氏奶之争的问题,那达木德承认,巴氏奶是中国奶业发展的方向,但要考虑物流条件、冷链条件和储存条件, “巴氏奶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0年,发展缓慢,在30%的占比内徘徊,常温奶仍占70%。受消费水平和冷链系统输送半径的限制,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适宜发展巴氏鲜奶,二线城市及广泛的其他区域比较适合继续搞常温奶。”

  反对新国标:“国情说”完全站不住脚

  6月23日,记者电话连线王丁棉,他针对卫生部修改牛奶标准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 “国情说”一一反驳。

  “中国国情并非是奶牛产不出优质奶,只要提高饲养标准和生产工艺,完全没有必要用降低标准来迎合。”对于那达木德提出的 “七成奶农会因标准提高而杀牛”,王丁棉认为站不住脚。

  在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王丁棉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我国南北地区都有奶牛养殖业,其中上海、广州、福建等南方地区已经走上规模化生产的道路,大部分的奶牛场都做到原奶菌落总数每毫升少于50万个,蛋白质含量高出2.95%,而在北方,即使散户占据生产主力,生产水平较低,但也不至于70%的奶农就会因为标准提高而杀牛、倒奶,某些北方地区不能达标就降低标准是 ‘懒汉理论’。”

  王丁棉指出,要提高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只要给奶牛吃上优质牧草,不出三五天其原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明显提高,这并不涉及养殖技术,而是生产态度。 “北方地区很多奶农没钱买好的饲料、好的牧草给奶牛吃,是因为企业收购原奶的价格压得特别低,或小农意识在作怪,在奶中添加物质调高蛋白质含量后出售。”他指出,关键是政府不能调低标准来迁就。

  至于奶业新标准将细菌标准调低的理由,王丁棉认为也不能从根本上照顾奶农利益。 “细菌群落和农民的养殖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不是奶农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他解释说,在牛奶刚刚离开乳房的一瞬间,其菌落总数非常少,最多也不超过1万个到2万个,但之后能够产生一百倍之多的细菌,是牛奶加工环节落后引起的。 “原奶可能在挤出来的一小时内没有迅速将其从30多摄氏度降低到4摄氏度,或等待加工时间过长,还有可能是工厂的牛奶桶等用具受到污染,使细菌大量繁殖。”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收奶站、加工企业人为造成。

  企业反应

  光明乳业仍看齐原国标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巴氏奶生产企业,光明乳业的鲜奶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第一,为47%;华东地区和上海地区的新鲜产品也是市场份额第一,其中上海地区可占85%。记者昨天从光明乳业获悉,尽管我国奶业标准在去年就调低了菌落总数和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但光明依旧按照原来的国标生产。

  光明乳业技术人员表示,巴氏杀菌奶杀菌温度低,牛奶受热时间短,牛奶中固有的营养成分保留得最多,风味最好。光明巴氏杀菌奶采用自营牧场的优良奶源,能够保证24小时内从牧场到工厂生产加工出来,最大程度保证其新鲜及健康安全。从奶源到加工、运输以及终端,有着全程冷链来保障产品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国标已经将蛋白质含量调到了2.8%,但光明牧场中原奶的蛋白含量依旧平均为2.95克/100克。对于部分业内人士所提出的,我国奶牛养殖技术不能使得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达标,光明乳业表示,通过科学的牧场饲养,包括奶牛精饲料的科学搭配,均衡奶牛饮食等方式就能达到指标。

  在北方乳业巨头以常温奶叩开南方市场,并占据大量市场之后,光明尽管喊出 “做强常温”的口号,也不会放弃新鲜产品。 “新鲜产品一直是光明的战略产品,也符合追求营养健康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我们会继续大力发展。”

  低标准带来什么?

  支持新国标:公众质疑是对国产乳品不信任

  “当无奶可供时,乳品企业只得关门,消费者只能依赖进口。不论进口乳品能否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仅价格就不是每个老百姓都能承受的,到时国外想怎么提价,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那达木德说,虽然不能为了保护民族产业而损害消费者健康,但在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渐进地提高质量呢?

  他认为,最近,公众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质疑,是对国产乳品质量不信任的一次小爆发。提高乳品质量,重塑消费者的信心,养殖户、乳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都责无旁贷。奶牛养殖业是乳品质量把关的源头。扩大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是提高生乳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如成立奶业合作社,或者政府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奶农把自家的牛放到养殖小区中,按照统一标准管理。有实力的乳品企业,也可以自建牧场与养殖场,建立自己的核心奶源地,让生乳质量更加可控。

  反对新国标:低标准损害中国奶业形象

  “低标准牛奶生产不出好产品,中国消费者会因此丧失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王丁棉担忧,这个全球最低的奶业标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导致中国人只能被动消费常温奶,甚至于婴幼儿奶粉被外资主导的局面,也会在液态奶上重演。

  “全球最低标准”的大帽子让这个行业岌岌可危。王丁棉认为,低标准将严重损害中国奶业形象,并引发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任危机。

  事实上在国外,巴氏鲜奶是液态奶领域的绝对主导产品。在我国的奶业新标准之下,大部分原奶将达不到生产巴氏鲜奶的标准而只能被制成常温奶,在常温奶抢得大量奶源的同时,就是中国消费者被动消费的时候。王丁棉担忧,国内低标准将把消费者逐步推向国外产品。

  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也是 “倒新标”的一方,他透露,在日前举行的巴氏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农村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生鲜乳国标将很快得到修改。

  市场调查

  价格贵花头少,巴氏奶难敌常温奶

  上海市场酸奶占据消费“大头”,专家:巴氏奶是未来消费趋势

  □晚报记者 张钰芸 报道

  占据地利之便的上海多年来一直是巴氏奶的消费重镇。根据业内人士的不完全统计,占据上海市场乳制品消费量首位的是酸奶,市场占有率近半,巴氏鲜奶和常温奶却在激烈鏖战,但近年来常温奶的增长势头明显好于巴氏奶。

  酸奶消费占绝对优势

  新鲜乳制品早已成为申城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多年来上海都是全国乳制品人均消费量最大的城市。由于营养丰富、口味酸甜,酸奶一直占据上海市场上乳制品消费大头,紧随其后的巴氏奶和常温奶均是液态奶范畴,相比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一边倒向常温奶的状况,巴氏奶和常温奶在上海市场势均力敌。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蒙牛、伊利等北方企业大举进军南方市场,常温奶的增长势头明显好于巴氏奶。

  记者昨天走访申城各大超市卖场,正值晚间下班时间,货架上酸奶和常温奶的数量和种类明显超过巴氏鲜奶。蒙牛、伊利、光明、味全、达能等多个国内外品牌均推出多种酸奶产品,有家庭装酸奶、大果粒酸奶和最常见的小杯连体装酸奶。而在常温奶领域,国内的三大乳业巨头也推出高端产品和基础产品,功能型常温奶层出不穷,从分解乳糖、增加钙质到保证睡眠,产品线的丰富可见其投入之大和竞争激烈。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进口常温奶也进入超市,价格也有竞争力。

  相形之下,巴氏奶则显得势单力薄。记者在冰柜前看到,除光明和蒙牛推出巴氏鲜奶外,少有其他品牌涉足。相比光明尚有普通巴氏奶、高钙和低脂产品外,蒙牛也只有“现代牧场”一个系列在出售。

  记者从家乐福中国区获悉,根据统计,在家乐福的乳制品销售中(乳品饮料不计算在内),酸奶占据54%的销售份额,远远超过其他乳制品,常温奶占据30%的份额,巴氏鲜奶只有16%。在长宁区一家光明奶站,销售人员表示,酸奶消费量最高。 “大部分销售者都来买酸奶,此外还有买常温奶送礼或自己喝,相比之下巴氏鲜奶确实销量最少。 ”不过,在光明覆盖全市的送奶上门业务中,巴氏鲜奶扳回一局。有业内人士预测,在酸奶消费领跑上海乳制品市场的背景下,上海是全国少数巴氏鲜奶能与常温奶抗衡的城市,其发展势头已经受到制约。

  巴氏奶受困价格高运输难

  巴氏鲜奶价格比常温奶高出约50%,保鲜期只有7天,制约其跨地域运输,再加上北方乳业巨头做大常温奶后发力南方市场,使得本市巴氏奶近年来增长缓慢,有统计称,其销量年增长率只有个位数。

  东方证券公司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相对于常温奶,巴氏奶生产者多为城市型乳企,紧密渗透当地消费者生活。以光明为例,公司占据上海85%的鲜奶市场,华东区域新鲜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常年位居第一。但在常温奶的阻击下,光明乳业的新鲜战略不得不略有调整,近年喊出“做强常温”的口号。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巴氏奶的市场零售价要比常温奶高出50%左右。多个品牌250毫升利乐包常温奶的零售价均在2.5元左右,同样是250毫升,“小房子”巴氏鲜奶就攀升到3元多。相比巴氏奶仅有普通、低脂、高钙的“朴素”面貌,常温奶“花头经”明显更浓,各种功能型产品“乱花渐欲迷人眼”,让消费者目不暇接的同时掏钱购买。

  尽管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曾指出,巴氏鲜奶没有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低温处理保持活性,营养破坏少,利于增强免疫力。 “从未来消费趋势看,绝对是巴氏鲜奶市场会越来越大。 ”但在目前的液态奶市场上,巴氏奶仍不是常温奶对手。

  评论

  乳业标准之争让消费者得到什么

  □李邵强

  关于牛奶标准高低的争论,最近再度引起社会关注。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是,中国的乳业标准的确比较低。在这一点上,指责低标准是看到了低标准,赞同低标准也等于承认了低标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乳业标准低是否合理与应该呢?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就算提高标准真的会造成一些奶农利益的受损,会造成一些企业利润的下滑,是否就应该以降低标准为代价,为差强人意的生产现状买单呢?这取决于两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一个是消费者的利益是否应该放在首位,虽然现有的标准不至于影响消费者的健康,但毫无疑问,消费者期待的是标准可以和国际接轨,此时是否应该把消费者的诉求放在首位?另一个是,产业升级的代价该由谁承担?如果降低标准,升级的代价就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如果提高标准,则升级的代价将由生产者自己承担,毕竟他们在付出代价之后,也将享受到升级的成果。这两个问题不难判断,只要明白在市场经济社会,消费者应该获得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就可以看到企业自我升级的必要。

  其实,在消费者和奶农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市场的调节下达成和谐。只不过由现在的状态向和谐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与短、痛与苦,才是各方争议的最核心内容。其实,在这个争议中,双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些乳品企业完全可以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对于一个有市场眼光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它要实现的目标不仅仅是赢得利益,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品牌的建立,没有品牌不可能在市场上走远;另一个是产业链的优化,如果没有主动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尤其是对上游的产业进行整合,则一个企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看现在乳品企业,似乎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辅助、引导、督促奶农升级的必要性,没有看到自己应该在这个升级过程中承担的责任。

  对于复杂问题的讨论,通常需要详细的事实和清晰的价值观,如果既没有详实的事实作为判断的基础,又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念驾驭自己的视角,问题就可能在似是而非中成为一团无法辨清的“浆糊”。在降低还是提高乳业标准这个问题上,由于事关多方利益,争论一定还会继续,但一个应该坚持的原则是: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市场经济的规律应该坚守。有了这个基本的原则,问题就会逐渐地接近其答案。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奶业新国标 乳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