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6日09:01  深圳特区报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陈郁故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啸威 摄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1973年11月陈郁与夫人袁溥之最后一次合影,三个月后陈郁去世。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陈郁的日记本。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1957年国家煤炭工业部领导人与苏联专家欢送陈郁、袁溥之调往广东省工作。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陈郁故居室内陈设。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啸威 摄
陈郁:深圳走出的“能源部长”
陈郁故居门前。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啸威 摄

  人物简介

  陈郁(1901-1974),广东宝安县客家人,1901年11月11日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南头陈屋村。幼名陈旭贵,当工人时改名陈郁。1924年任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干事。1925年任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副主席,兼任太平洋航线分部主席。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张太雷主持改组广东省委,陈郁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与张太雷、杨殷等人策划组织广州起义,陈郁负责组织以罢工纠察队、海员工人为骨干的工人赤卫队。1928年7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兼任中华全国海员总工会主席。1930年7月,瞿秋白、周恩来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陈郁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陈郁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同年6月,陈郁被送往苏联列宁学院学习,兼任中共列宁学院中国部党支部书记。1950年任燃料工业部部长时兼任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院长。后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小艳

  初夏的深圳,烈日炎炎。南山区南山村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而位于村内东巷的一处小小院落略显安静。在村内走了几个来回,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带领,可能很难找到“陈郁故居”。

  上世纪20年代,就是从这里,走出了这位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走出了新中国首任“能源部长”——陈郁,他也是群众心目中的“爱民省长”。

  投身革命

  在工人运动中成长

  陈郁故居,是几间低矮的砖木结构平瓦房,小小的院落中央立着陈郁的半身铜像,中间的一个房间是陈郁住过的地方,陈列着两把竹椅和一张简朴的大头床。

  “这个再简朴不过的住所已经是翻新过的。”陈郁故居纪念馆馆长王犁野告诉记者,当年陈郁出生的时候,这里只有两间摇摇欲坠的破屋。陈郁故居是民国初年重建的,后又经过数次整修。

  陈郁,1901年11月11日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南头陈屋村。幼名陈旭贵,陈郁这个名字是后来当工人时改的。在陈郁的革命生涯中,还曾化名李文,在苏联被下放工厂劳动时,曾使用俄文名“彼得”。

  王犁野向记者还原了陈郁参加革命的历程:三个月大,父亲就因劳累而去世,全家的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中。20岁那年,陈郁被送到香港打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22年,经过父亲朋友介绍,陈郁在香港“亚洲皇后”号当起了水手,在船上组织“工余乐社”,实际上是初期工会组织。1923年,他被选为香港海员工会“亚洲皇后”号支部负责人。

  1925年8月,陈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陈郁作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参与了整个过程。他率领工人赤卫队攻打国民党的广州市公安局,并成功占领公安局和监狱,解救了大批被关在监狱里的革命者。之后,陈郁被任命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员。

  参加广州起义之前,陈郁还曾与周文雍一起组织了海员总同盟罢工,并成立地下武装工人组织,对反革命政变行为予以反击。

  广州起义失败,陈郁也被迫撤退到香港。在这一段革命低潮期,他四处活动,恢复组织,指导工作,曾先后几次被捕,最终都化险为夷。

  与“左”倾斗争

  屡遭打击遭遇人生低谷

  革命低潮期的遭遇,众多同志被捕杀害,让陈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路线的重要性。“他早已置生死于不顾,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王犁野说,之后的几年,为了和“左”倾路线做斗争,陈郁几乎是豁出了身家性命。

  1931年2月,一份《申明书》摆到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王明和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案头,《申明书》指出,之前四中全会决议中认为前几年执行的“立三路线”属于“右倾”的结论不正确,质问“难道还要更左吗?”

  这份《申明书》是陈郁领导下的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发出的。一个月前,陈郁刚刚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刚刚当选,就公开对中央的路线提出质疑,陈郁的举动让王明和米夫大感意外。

  为了不让革命蒙受损失,他毅然主持撰写了《申明书》。“这次不计个人得失的敢言行为,让陈郁的人生陷入一个低谷。”王犁野说。

  1931年6月,陈郁被送往苏联列宁学院学习,并担任中国部党支部书记。随后,王明到列宁学院组织批判陈郁,宣布撤消陈郁的支部书记职务,并在1934年1月的“清党”中企图开除陈郁的党籍,但学院清党委员会没有同意。后来陈郁被处以“最后严重警告”,下放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劳动,临走,他们欺骗陈郁“先去报到,随后把组织关系转去”。结果,陈郁的组织关系一直没有转去。事实上没有做出任何决议,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党籍就被“取消”了。

  陈郁到拖拉机厂后认真学习,很快成为厂里受尊重的技术工人,每月都超额50%以上完成任务,被升为八级技工,不久又成为工长、技师,工友们都称他“红色工人”。

  1934年到1938年的四年间,陈郁先后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写了8次报告要求转组织关系,写了4封信要求回国参加抗战,还亲自回莫斯科找过一次,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直到1938年10月,任弼时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清理王明等人留下的材料,才发现“失踪”的陈郁原来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看过处分决定以后,认为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于是报告了共产国际干部部。

  1939年11月,周恩来到达莫斯科,听完任弼时的报告,当即决定和共产国际监委商讨,取消了对陈郁的处分,并送他回国工作,共产国际监委的结论特别指出“他是社会主义的技师和突击员”。1940年2月,陈郁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起回国。

  担任燃料工业部长

  在全国推广先进采煤方法

  提起陈郁,很多资料将他称之为新中国首任“能源部长”,这既是因为他的职务,也是因为他为新中国能源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在陈郁故居显眼处,陈列着的《陈郁生平事迹展》清晰地讲述了这段历史。1949年,陈郁出任在华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基础上改组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部长。在这之前,他与燃料能源已经结下不解之缘。1947年2月,陈郁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抓煤炭,恢复和发展鸡西、鹤岗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接手燃料工业部后,能源建设可谓百废待兴。全国解放时,煤炭的年产量只有1400多万吨,石油工业几乎是一个空白,偌大的中国,只有一个玉门油矿,年产原油不过10万吨。电力工业也非常落后,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万千瓦,年总发电量83亿度。

  陈郁决定从建立机构做起。他以华北公营企业部为基础,改组了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王犁野表示,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陈郁就完成了组建燃料工业部的工作,还成立了煤炭工业总局、电力工业总局和石油工业总局,迅速搭起了三个管理总局的架子。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陈郁带领工作组来到百年老矿——开滦煤矿,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工人住宅都是用破烂材料搭成的棚子,到处都是垃圾粪便。在开滦,陈郁下井与工人一起劳动,又同矿党委一起开会,研究进行民主改革,调动矿工积极性。后来,开滦民主改革的经验在全国推广,“通过这一改革,确立了党对矿山的领导,确立了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王犁野说。

  陈郁抓住改进落后生产技术这个关键不放。他主持制定了《国营煤矿全面推广新生产方法的决定》,废除了一些落后的生产方法,在全国推广“分区集中”、“后退长壁式”等先进的采煤方法。他身体力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到了许多矿山、电厂和油田生产现场,和职工一起劳动。到1952年底,新的先进的采煤方法在全国大部分煤矿得到运用。

  王犁野说,陈郁很关心工人素质问题,他调查发现煤矿工人中文盲多达80%以上,于是对职工培训问题做出了很多具体规定。为了解决领导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他办了“老干部专修班”,这个培训班后来发展成北京矿业学院,陈郁亲自担任院长,还兴办了动力学院、石油学院,以及一大批中专和技工学校,我国能源方面的教育体系最初就是由陈郁主持建设的。

  任职广东

  “爱民省长”深受爱戴

  195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代表中央和陈郁谈话,派他回广东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

  回到广东后,陈郁坚持发展工业、发展能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思路。尤其是对于能源这个“老本行”,他先是通过调查驳斥了“广东无煤论”,并把广东的煤炭产量从1957年的86万吨提高到1974年的626万吨。

  陈郁认为,如果广东能自己生产石油,将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先后拜访了包括李四光在内的很多专家,希望能在南海找到石油。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南海石油勘探会战打响了。

  《陈郁》画册执行编委彭庆元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他说,为了在南海能够找到石油,陈郁不顾高龄,数十次登上海上钻井平台,帮助钻井队解决各种问题。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已经处于昏迷状态,仍然牵挂着南海石油勘探,醒来时还在叮嘱:“一定要在南海找到石油。否则总理要批评的。”

  任职广东期间,广州市稍微大一点的工厂,都留下了陈郁的足迹,广州工业在他的调整下,逐步形成规模,钢铁、机械、电力、造船都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而每当这些工厂取得成绩,他都亲自去祝贺,广州造船厂生产万吨轮船、广州柴油机厂生产万匹马力柴油机、广州发电厂改装双水内冷发电机、广州建设机器厂研制钻子发动机等剪彩时,陈郁都到了现场。

  1974年3月21日,陈郁与世长辞。“斯人已去,他为中国工人运动、新中国能源事业以及广东省建设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彭庆元说。

  旁边故事

  许多人常来参观老省长故居

  陈郁故居纪念馆馆长王犁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南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许多人前来踏访这位“爱民省长”的故居,缅怀老省长为广东立下的功绩。

  陈郁故居为民国初年重建,是砖木结构平瓦房,曾有部分改建,整体保存完好。1963年、1975年、1984年、1986年,政府都曾拨专款,对其进行整理维护。1999年南山区委区政府又拨款40万元,对故居再次整修,并在院内竖立陈郁同志半身铜像一尊。1984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将陈郁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7月,经中共南山区委批准,陈郁故居定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增设《陈郁生平事迹展》,正式对外开放展览。

  王犁野说,多年来,有许多人来陈郁故居,有的是他的亲人,有的是与他共过事的老领导、老同事,有的是附近的村民。

  近年来,来自学校、机关、街道的年轻人也时常组团来看望老省长。附近的南山小学的学生常来,前些时,该校有100多名师生前来参观故居。

  历史钩沉

  推动兴建

  深港供水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福香港同胞的深港供水工程,是在陈郁的提议和推动下修建的。

  1963年,香港大旱,民不聊生,全港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香港各界致信广东省求助。陈郁汇报中央,希望迅速采取行动,并提出解决香港水荒的根本举措,必须是建设大型的水利工程。最终周恩来总理拍板,同意建设供水工程,列入国家计划,作为援外专项项目。1964年4月22日,这项由国家拨款将近3600万、投入一万多人的水利工程正式动工。

  这项工程敲定之前,年过花甲的陈郁率领省水电厅负责人和专家,为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日晒雨淋辛勤奔劳,到现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最终决定采用抽水车的原理,建立8个抽水站,将东江水向南逐级提升后流入梧桐山下的深圳水库,然后输送香港。

  专家点评

  “广东一宝”

  ——访《陈郁》画册执行编委彭庆元

  在2001年陈郁同志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中,文化学者、陈郁研究者彭庆元受命与陈郁的秘书王景泰同志一起为编辑《陈郁》画册四处采访、收集资料照片。这位同样身在南山的学者对老省长有着很深的感情,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多次感慨——“这位亲民爱民的好省长是‘广东一宝’。”

  “记得在第一次碰头会上,省老领导吴南生一提起陈郁同志便泪眼婆娑,对陈老当年勤政为民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深为感佩。省老领导任仲夷、寇庆延、王全国等来南山陈郁故居瞻仰凭吊时,回忆当年陈郁在广东时工作没日没夜,除了紧张的基层走访调研,有时星期天他还带着一班人到公园掏污泥,清理周边环境。当时许多广州市民都认识这个一身旧衣、态度和蔼的老省长。”

  彭庆元说,年轻时陈郁在香港积极参加海员工会组织“工余乐社”,赢得了孙中山、宋庆龄的当面赞许;省港大罢工后,他与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一起发动广州起义;斗争中他与周文雍并肩作战,并见证了周文雍陈铁军这对革命情侣“刑场上的婚礼”;“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时,他敢与王明当面斗争;回到延安后,他发明用马兰草造纸,利用在苏联拖拉机厂做钳工时学来的技艺造炮弹、子弹;在东北工作时,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剿匪……

  彭庆元说,香港同胞记得,1963年华南大旱,香港用水奇缺,是陈郁组织内地向香港供水,同时亲自主持了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建设。“那时他经常披着雨衣在风雨中往返踏勘,满身雨水两脚泥浆。当滚滚的东江水沿着水渠流入香港时,谁不感念老人那血浓于水情深似海的境界呢?”彭庆元说,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靠边站,也义正词严地表白:“是的,我没有权了,但还有一条老命,有命就要为人民服务到底!”直到病危临终那一刻,他还在弥留之际牵挂着在广东寻找石油的使命。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