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写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之际:荒漠绝域绿何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9日14:55  中国政府网

  荒漠绝域绿何来——写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之际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9日电(记者 王欲鸣、于嘉)黄沙连绵,飞鸟难越,沙漠被喻为“死亡之海”。然而,走进世界第九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大棚农业区瓜果飘香,药物种植区枝繁叶嫩,沙漠新能源区高等级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新型产业项目摆布有致,建设繁忙,而在沙漠旅游区,黄沙古渡,游人如织……

      是谁,用什么力量,把“海市蜃楼”变成了现实?正在此间举行的“2011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给我们提供了管窥其中奥秘的视角。

      沙产业变“生态难民”为“生态富民”

      牧民乌尼尔道格陶,一个在库布其沙漠里生活了40多年的“生态难民”。风沙一次次威胁着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铁锹“抢救”自己的家园。

      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07年7月,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的35户牧民,自己没花一分钱,喜滋滋地搬进了亿利资源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这里后由一种身份变成了几种身份。”乌尼尔道格陶笑着为自己“定位”:

      乌尼尔道格陶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为企业的股民;他每年都参与沙漠治理,成为企业的生态工人;在企业为自己建的半亩大棚中种植蔬菜,成为菜农;在企业为自己建好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闲暇时在紧靠新村的亿利七星湖旅游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挣钱。36户居民家家如此。这些来自散居在七星湖周边杭锦旗独贵特拉镇道图嘎查(村)的牧民,拥有面积广阔的草场,但沙化严重。

      企业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牧民搬出来,为的是打造“生态无人区”,让沙漠得到自我修复的同时,也让牧民过上崭新的生活。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变输血为造血,用产业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造福当地百姓。”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感言。

      把“众富才是富”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王文彪,在实施沙漠生态工程中,也把沙区农牧民由“生态难民”变成了“生态富民”:3.2万多农牧民的农牧产品产销、看病就医、上学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企业为沙区老百姓建设了一些沙漠小镇区和沙漠农牧民学校,让沙区老百姓同样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世界治沙典范”是如何创造的

      “亿利资源绿化沙漠、改善环境,不仅是中国的一面旗帜,也是世界的一个典范。”这是联合国专家实地考察库布其沙漠后作出的评价。

      20多年来,亿利资源集团投资近30亿元,以沙漠产业化的方式绿化库布其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库布其沙漠2/3的荒漠化面积;在飞鸟难越的库布其沙漠修建了多条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建设了沙柳防护带、甘草种植区、大棚农业区、生态无人区、沙漠旅游区;大规模发展了沙漠天然药物、清洁能源、新材料、高端旅游等沙漠绿色产业,仅沙漠现代甘草医药产业的营业收入每年达30亿元人民币,帮助沙漠里几十万老百姓摆脱了贫困。最终探索出的一个兴业、富民、环保的产业化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的“绿化—转化—产业化”良性互动的循环发展格局。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内蒙古治沙看鄂尔多斯库布其。通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亿利资源集团确立了“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综合治理、绿富同兴战略,在人类与沙漠化的世纪博弈中掀开了新的一页。

      绵延千里的库布其沙漠,一条条纵贯沙海的公路格外醒目。第一条穿沙公路始建于1997年,是亿利资源集团为主修筑的中国第一条穿越大漠腹地的绿色通道,随后,第二条、第三条……多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把广袤的沙漠科学切割,化整为零,分而治之。

      亿利人沿着公路通水、通电,在公路两侧建起绿色防护带,撵沙造林,扎网格状沙障固定沙丘;用飞机播绿,草、灌、乔结合,大面积种草种树,然后再大棚育苗,规模种植,建起“沙漠药圃”、智能温室——一个“路、电、水、讯、网、绿”六配套的综合网络,破解了治沙用沙的世界难题!

      20年大漠鏖战,亿利人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设了长242公里、宽5公里的防沙护河锁边林带,减缓了泥沙向黄河倾泻,保卫了母亲河的安全。特别是在库布其沙漠深处实施的2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态无人区工程,让片片沙丘闪耀着层层绿意,为中国的北方构筑了一道雄厚的绿色屏障。

      从防沙、绿化开始,亿利资源就以创新的思维埋下了产业化治沙的种子,而且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发掘沙漠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亿利资源治沙模式的核心关键之所在。

      他们在选择沙生植物时,既考虑耐旱性,又考虑经济性,包括大规模种植适宜沙漠生长的甘草中药材、沙柳灌木沙生植物。大规模的种植不但使防沙绿化形成了气候,也为企业发展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创造了先天条件,并得到迅猛发展。

      企业利用沙漠独有的生态景观和20多年的生态建设成果,加以巧夺天工的改造和点缀,构建了独具一格的库布其七星湖沙漠旅游高端产业,让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今天旅游胜地。

      产业化之路:荒漠化治理的新希望

      荒漠之害,痛及全球: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800万平方公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多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36亿公顷耕地和牧场受到荒漠化影响。全球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0多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在我国,除了政府投巨资打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治理工程之外,一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治沙大军,并探讨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化、市场化治沙之路。

      甘肃省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中药材等;新疆大面积推广甘草、麻黄、大芸等的人工种植;宁夏沙漠旅游初成产业;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起沙柳、沙棘等绿色支柱产业……一系列关键技术和经营思路的改变,打破了“只投入,不产出”的治沙魔咒,在一些领域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中科院院士蒋有绪认为,亿利资源集团生态工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他说,如果治沙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不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效益,即使建成也很难维持。亿利“基地加农户”的模式使农民参与进来,使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样实现了资源永续利用。

      王文彪认为,只有引入市场运营的新机制,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治沙,形成企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治沙新模式,才能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沙产业致富的新路子,才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集亿利人20多年智慧形成的“库布其沙产业模式”,开启了世界荒漠化防治新时代,它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5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化面积,更是为人类应对荒漠化开拓了一个方向,创造了一种启示。这是中外专家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达成的共识,也让人们看到了荒漠化治理的新希望。

      诚如王文彪所言:“20多年的实践证明,沙漠是可以变绿的,沙漠的穷人是可以变富的,沙漠的阳光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中国发展沙产业的宝贵经验,也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帮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