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基层一线树立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3日18:55  云南网

  夯实,一次生动的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年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作为云南探索新时期下如何构建党群关系的实践者,是党派出的工作队,更是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基层一线树起的形象,艳丽鲜红,照亮民心。

  连任4届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李风莲带记者去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姚县团塘村。5年前,这里的人均收入是1800元,现在达到了2600元。一眼望去,村后的山坡上是村民遗弃的土坯房,全村现在都住上了两三层的“小别墅”。李凤莲说:“这个村的党委班子特别强。我当指导员这几年就发现,党员作用发挥得好的村子,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好。”

  这是事实,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强不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高不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指导员在其中,起到的是纽带的作用。

  赵家店乡他利颇村的指导员张尔建今年到村不久,就遇到一起纠纷。村民杨爱华因为19棵核桃苗的归属问题,和大村村小组村民集体闹起了矛盾,争执起来。当时,20多家要和她一家斗,每个农户家的男人都带着砍刀,气氛非常紧张。张尔建和村党委书记一起,用了半天时间,说服双方互相让步,当场用白石灰重新划定,还画了平面图,一直干到晚上7点多,才把这起纠纷平息下去。赵家店乡党委书记赵信宏感慨地说:“在群众心里,指导员是上面派来的,他们的话,群众愿意听。他们出面调纠纷,群众服。有时候,群众对我们有误会,他们也能从中帮助消除。”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路线,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而面对新时期社会格局的变化,既要坚持党的光荣传统,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更新思路、创新方法。2011年2月19日,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明确提出,要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就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群众路线,历经时代的传承,在当下的云南,有了新的诠释。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扎根基层,了解民意,建设农村,正是我省构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5年来,指导员这枚党群关系的“纽扣”,在全省广大农村,系紧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

  培养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是昌宁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和爱红给自己定下的目标。2010年,他接过担子后,把提升当地村干部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带领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汇同县委组织部,提出了在全县开展百名村党组织书记上岗培训、百名大学生村官昌宁论坛、百名专家乡村行、百名农村创业人才培养行动、百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促和谐、百个班子创“五好”、百个城乡党组织共建百村、百名党代表调研视察“八个一百”活动,带领全县21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生命力不断延伸。直到今天,当地农村党员干部还念念不忘和爱红组织全县12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省委党校进行的“怎样当好村支部书记”、“推进新农村建设几个重点问题”专题培训。

  在巧家县,中寨乡7名指导员经乡党委批准,成立农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开展以走进每个村、走进每个困难群众家庭、走进每个党员户、走进每个党员中心户“四走进”活动;在云县,指导员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驻村蹲点促民生”活动为抓手,在城乡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组织生活同过、服务群众同做、队伍建设同抓、优势资源同享,构建互帮互助体系”的“四同一体”活动,整合城乡资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5年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作为云南探索新时期下如何构建党群关系的实践者,是党派出的工作队,更是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农村树起的片片旗帜,艳丽鲜红、照亮人心。

  2007年6月3日凌晨5时许,宁洱县宁洱镇新平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李勇出门上厕所。突然,地动山摇,他回过头看自己的住处,房子墙体全部崩开了,瞬间成了废墟。意识到这是一次大地震,李勇趁震后间隙,一路跑到村支部书记家,紧急商量救灾方案后,即刻组织村里的党员,第一时间投入自救工作。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没有慌乱,他们从自家废墟中走出,组成救灾队,到废墟中参与救灾,并组织捐款。李勇还利用自己普洱市工商联合会负责人的身份优势,联系各地商会,向宁洱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时隔4年,“6·3”地震给宁洱人民造成的伤痕已渐渐平复,可抗震救灾过程中,飘扬的党旗带来的信心和温暖,依然刻在灾区群众的心灵深处。这是危难时刻党性光辉和人性温暖的一次牵手,这是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桥梁纽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2008年,孟连“7·19”事件后,农村党群关系一度降到了冰点。干部进村遭白眼,想跟村民坐下来谈谈,连门都敲不开,水都喝不上一口。面对这样的僵局,从省委到地方,都把孟连事件作为没有做好群众工作的反面事例,进行深度剖析、反省。

  如何让坚冰消融?普洱市把配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先后高标准选派83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充实到边境行政村,对工作情况复杂的重点村做到下派2至3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围绕着为民服务“五项制度”、橡胶产业产权改革、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大指导员选派、管理和工作开展力度,在确保一村一名指导员的基础上,对7个人口较多,工作任务较重的村同时下派了两名指导员,对勐马镇勐阿村下派3名指导员。几年来,一批批指导员和当地党委一起,察民情、解民忧、保民生,用一件件贴心事,一针针缝起了党群关系的裂口。

  如今,再走进孟连,幸福、热情的微笑随处可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基层干部群众和衷共济、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普遍赞誉。

  就在不久前,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党委书记张何仁的案头,收到了一份请求让程润宏继续留在三河村担任指导员的申请书,申请书上摁了275个鲜红手印。

  这哪里是简单的几页纸,分明是275颗滚烫的心啊!它充分说明,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就会为你的党性开出鲜红的凭证。这275个手印,是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至高信任,是对鱼水深情的厚重表达。

  成长,来自土地的滋养

  通过在农村基层磨炼意志、增长才能、体察民情,增进了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也改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富有“农村情”的年轻干部。云南,找到了又一条培养干部的实践路径。

  对于机关干部来说,到农村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在哪?采访中,记者多次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们提出这个问题。

  “这种经历非常难得,这是从城市来到了农村,从机关到了基层,从职能部门到了政府。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落实中央的政策,还是制定相关的地方政策,思考的角度都完全不同。”大姚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张良玉将此概括为:“一年的农村工作,一辈子的‘三农’情怀。”

  不少指导员来到农村都发现,现在的农民早就学会从不同的渠道来了解政策、获取信息,他们的法制观念、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时候,涉及利益的相关法规比指导员还清楚,了解得比指导员还多。“你如果不学习,真做不好工作。”

  在云南省、州(市)、县(市、区)各级机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来自基层的干部偏少,干部队伍存在结构性缺陷。因此,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也包含着党委、政府开辟培养、锻炼干部新路径的深意。

  为构建来自基层的干部培养链,从2007年起,省委每年从省、州、县、乡四级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滇单位中选派13500多名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全省各个行政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与乡村干部一同工作、与农民群众一同生活,转变作风,增进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提升了对解决好“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为更好地在基层一线考察、培养、锻炼干部,同时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底,省委组织部、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从提高指导员队伍素质、加强对指导员队伍管理、完善指导员考核及激励机制三方面着手,进一步选好派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求总队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雁”作用。从中不难看出,培养干部的目的非常明确。

  5年间,近7万名机关干部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角色扎根农村基层,与乡村干部一同工作、与农民群众一同生活,在实践中学会了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增进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丰富干部的阅历和人生经历,改变了工作作风,为我省各级各部门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富有“农村情”的年轻干部。

  曾在墨江县联珠镇勇溪村当指导员的杨建宇是一位博士。从农村回来后,2010年他到云锡集团挂职,很快就打开工作局面,颇受好评。他说,选去挂职的人中,他是唯一当过指导员的,在履历表上填上“曾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不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李凤莲,在连任4届指导员之后,现在已经被选调到大姚县政协任提案委主任。采访时问她,指导员的这一段经历与你现在的提拔有没有关系时,她肯定地回答:“绝对有。”4年时间,她搞过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下田栽烟苗,到水利部门协调资金,给农民讲政策、开会、培训。她说:“只有在农村干过,才有机会一下子接触那么多的农业工作、群众工作,现在我去哪个岗位都能适应,都能干好。”

  这是一个普通指导员的成长路径,这也是农村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丰厚滋养。

  春华秋实已5年。在云岭大地的每一个村庄,有一种感动让我们眼眶湿润。在远山,我们听到信念的驻守和回响,在田野,我们感受大地的芬芳与情怀……我们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名字,见证了一种成长。

  我省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做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农办先后两次派人到云南了解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也亲自带队到我省调研总结指导员工作。

  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中,在党群关系的新构建上,在城市反哺农村的新路径上,一个边远省份的实践,其意义已经走出大山。 本报记者  吴清泉  程三娟  谢 炜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