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南水北调得大于失 解决北方用水根本措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6日04:33  瞭望

  “要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水资源配置,不能用微观眼光看待,局限于一时一域。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困境的根本性措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王仁贵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已经过去了8年,投资和工程才完成三分之一。”7月7日,事关未来十年中国水资源战略走向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天,在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新址,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履任主任职务满一年的鄂竟平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言谈间充满了对这项世纪工程的期盼和信心,同时还有些许对工程进展的忧虑和急切。

  尽管已与水利打了近36年交道,对南水北调工程也较为熟悉,但在过去的一年,鄂竟平还是给自己立了“规矩”,一年之内密集调研,不公开发言。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一年间他15次到工程一线调研,尤其是中线工程现场。他的解释是,“刚来,一下子吃不透,担心有些话说得不客观,需要一段时间调查研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正是因为这一年的大量调研,鄂竟平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宏观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国水资源战略配置中的全局位置和战略意义;也看到工程进展与解决水资源危机之间的巨大差距,了解到部分公众和舆论对工程的一些误解……

  正如鄂竟平去年此时履新致辞所言,“面对要靠一车车土、一根根钢筋来实现建设目标的巨大工程,要说实话、办实事、以实待人。”今天,他郑重地告诉本刊记者,希望对关注中国水资源命运的人,讲出这一年来自己的所见和所思。

  解决黄淮海地区缺水的根本之策

  《瞭望》:作为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被定义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那么目前中国北方水资源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你一直强调调水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之策?

  鄂竟平:中国是贫水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黄(河)淮(河)海(河)地区,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46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还不如中东地区的以色列(36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

  黄淮海流域总人口4.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GDP约占全国的31%,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在中国国民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2%。同时,人口还在快速增加,水还在不断减少。

  目前,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地表降水和地表蒸发量都在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长期持续减少。据统计,近30年来,黄河、淮河、海河、松辽的水资源量减少13%,其中海河流域水资源量已减少25%。因此,使原本供需矛盾就十分尖锐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了,尤其是华北地区,最甚的是北京。其实,北京地区的供水之所以能维持到现在,就是靠着超采地下水。黄淮海地区每年超采的地下水大概在60亿~70亿立方米,北京超采得更严重,每年地下水水位下降1.3米左右。

  有些地下水还可以靠后期降雨回补,但有些却不能。比如,超采深层地下水就很难回补,超采一方,就少一方。目前,超采深层地下水量占每年黄淮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总量的40%左右。尽管如此,现有的深井也难以继续维持需求,有些井的出水量已经不及过去的50%。当前,黄淮海地区就是这么对付过来的,可以说这一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状态。所以,要想保障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尽快提供新的、足量的、稳定的水源,调水是必然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非常英明的。

  《瞭望》: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困境,除了调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比如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

  鄂竟平:传统的有两个方法,其一,节水,把不该浪费的水利用好。其二,开辟新资源。如:境外调水、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等。

  节水是一条应该长期坚持的国策,是革命性的措施,有必要大力抓。实际上,这几年,京津等省市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也很大,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也大为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每年仍然要大量超采地下水。原因很简单,一是节水需要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二是投入也越来越大;三是节约到一定程度,再节约就很难了;四是节水是有限度的。不浪费可以做到,但北方地区如此众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且还在持续增加和发展并要维系良好环境,每天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必须消耗,再努力节水仍然有巨大的供需差。

  经过这几年探索,海水利用在技术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在一些特殊地区,前景还是不错的。但就一个大城市来说,把希望放在海水淡化上,通过淡化手段使其成为稳定的常规水源,确实还有不少问题。

  现在,天津、青岛和威海等地已经有了一批海水淡化工厂,目前我国大概一天能生产40万吨淡水(全球每天生产3500万吨),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海水的淡化利用到目前还有些问题需要研究。其一,每淡化一方水5~7元的造价成本,能否承受。其二,生产过程大量消能,一方水至少要用4.5度电。如果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调水量都采用海水淡化,至少要耗电800亿度,大概相当广西自治区2009年全年用电量。如用火电,要耗煤3000万吨。其三,海水淡化后的水质问题,长期饮用到底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影响?国外应用一般要在淡化水中掺入3/4或4/5的天然水。其四,海水淡化会盐化海域,影响海洋生态。每年淡化几百万立方米水还没关系,如果在渤海湾每年淡化1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的北京市受水规模)的水量,生态后果难以想象。

  近几年,大家都注意到了中水回用,仅北京一年就利用再生水6.8亿立方米,中水回用率达60%,但中水回用是有条件的,是受到局限的,只能部分帮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现在看,黄淮海地区节水和中水回用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仍不能解决缺水问题,那就只能靠调水了。

  《瞭望》:现在,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困境,好像也只有调水一条现实道路了。

  鄂竟平:以北京市为例,按照规划,南水北调每年为北京提供12亿立方米的水,多于现在城区的供水量,大于地下水超采量,这样,城区水资源需求就能有效保障,原来供给城区的水资源就可以转到其他方面去了,也不用再超采地下水了,一下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这两年,北京的用水之所以这么安定,就是因为利用了南水北调已经修好的近300公里工程(即石家庄至北京段的工程,简称京石段),两次从河北四个大型水库调剂给北京宝贵的6.7亿立方米水。否则,没有南水北调京石段,很难想象这两年北京水资源会紧张到什么程度。但这只是临时调水,完全是“穷人帮穷人”。尽管这样,已经能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水资源配置的效益。

  因此,南水北调确实是解决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性措施,我认为现在还认识得不够,努力得不够。

  中国治水要“算大账”

  《瞭望》:南水北调工程自开工以来,断断续续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和质疑,尤其是近两年来,来自社会公众和某些学者的批评声音还甚高,参与工程的建设者甚至有“社会上说起调水工程好像犯了错一样”的感觉,你怎样看待这种争议和分歧?

  鄂竟平: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战略眼光。对待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看,并且既着眼现在,又要考虑长远。

  水利是一个特殊行业,和机械、电子等行业完全不同,研究的多是战略性的大布局问题。机械、电子业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在实验室里24小时1:1的反复试验,而治水就不行。它到底科学不科学,你说怎么试验?不讲别的,就拿防洪工程来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来一次大洪水。你修的防洪工程是否科学合理,只有经过大洪水考验才知道,试验周期太长,不易说清。我们这些人,干了几十年水利工作,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专家,说话都是很小心的。

  我认为,水利的确是个非常复杂、难以琢磨的自然学科,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兴修任何水利工程,不但有工程技术问题,也会涉及众多领域。别的不说,仅是水价的变化,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记得1997年我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时,就看到一份资料。改革开放初期,钱学森同志到黄河考察,回到北京后就给黄委会写了封满满两页纸的信。讲到了治水的复杂性和难度,他说了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他说:比起治理黄河来,人造卫星就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这就是水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议论纷纷的原因,因为它看似简单,其实太复杂了,很难一下子就说清哪个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就目前来说,水利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任务不可争论,北方地区因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的现状不容争论,通过调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事实也不应争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水资源的配置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持良好生态须臾离不开水。别的不说,人要喝水,生产粮食要靠水,这两样差一点都不行。其他资源尚且可以找到替代品,如不用煤、石油,还可以考虑别的替代能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本没有办法替代,找不到替代品,不可能饮用其他液体。就目前的科技手段,通过其他方式也不可能再造水资源。因此,在水的问题上,一定要认清其基本特性,水的“唯一性”就不允许我们停留在争论上,经济发展不允许,人的生存和发展更不允许。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大家很熟悉的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其实,还有一个与水有关的基本国情就是“北方土多,南方土少”。仅黄淮海区域的耕地就有7亿多亩,占全国比重的近40%。最近,国土资源部做了一次大调查,认为中国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1.1亿亩,都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又是缺水干旱地区。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北方耕地。但农业生产没有水,还是不行。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布局的严重不协调,水土配置更甚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全国大局的高度,用发展、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水资源配置问题,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瞭望》:现在,争议较多的是对调水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鄂竟平:影响是事实,肯定存在影响。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关键要看是不是“势在必得”,是不是“得不偿失”,是不是“失而可容”。这就更需要以战略全局的眼光,科学对待调水工程。是不是应该调水?调水后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容忍?要从战略上评估。

  关于是不是“势在必得”,前面我已讲过了,黄淮海地区的人要喝水,经济、生态要用水,而现有水又不够,采取了别的措施仍不够,所以只能调水。不调水也可以,就要把人迁走,不发展经济,这肯定是不行的。关于是不是“得不偿失”和“失而可容”,需要全面地看问题。就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东、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近183亿立方米,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将使北京、天津等近百座大中城市摆脱水制约,受益人口过亿,保障了六省市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得”。但同时占用耕地97万亩,移民近45万人,并给汉江下游生产、生活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等,有“失”。但“得”“失”相比,显而易见,“得”远大于“失”。与此同时,在修建干线工程时,正在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努力消除因“失”而造成的影响。

  人类和大自然共同组成世界,不可能独立生存。人类生活生产,必然要和自然打交道,在从自然界索取资源能源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自然有影响,关键在于到底有多大影响?就南水北调中线而言,从汉江调水后,一定会对下游有影响。算来算去,对汉江调水断面以下的影响,表现在汉江下游的水位有20~50厘米左右的变化,这会对当地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决定在这一江段实施了100多亿元投资的四项治理工程:从以万计流量的长江开岔引水补偿汉江;修建兴隆水利枢纽进行调蓄;疏浚汉江航道;改造引水闸门。这四项工程一修,可以明显地减少调水影响。

  我们分析任何事物,都需要两分法。调水也是。比如,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引水,一方面引走近100亿方水,对汉江下游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这一地区的防洪压力将明显减小,可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到100年一遇,可基本解除洪水威胁,对此也应有客观认识。

  应该说,现在很多人既把负面影响给夸大了,又把调水效益说小了,同时又忽视了在消除负面影响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不客观。在水资源的配置上,我觉得中央几个大的决策都是完全正确的。尤其是决定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并要求加快是非常必要的。华北地区人口经济规模巨大,战略地位重要,人要喝水,要吃粮,经济社会和生态都要发展。如果不调水,这个区域怎么办?那就还剩一条路了,就是把这里的人迁出去一部分。暂且不说2000万人口的北京市能不能迁,就是迁出去,往哪儿迁?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便迁到长江边,迁出的人仍要吃、要喝,还要发展经济,同样需要有巨大的耗水,同样要靠江河供给水资源,同样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正确认识调水产生的负面影响,全力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水资源配置不同于其他资源的配置。时间上分布不均,可以靠水库。空间上分布不均,只能靠调水。希望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这绝对不是干啥吆喝啥,中国当下最迫切,也最难处理的大事有几件,水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南水北调东线也好、中线也好,以及以后的西线也好,尽管对被调水区会产生一些影响,但给受水区带来的效益更多、更大,整体上看,修建这个工程“得”远远大于“失”,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战略上是划算的。而对被调水区所造成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消除部分损失的。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工程建设好,把移民安置好,把水质保护好;特别要求有关方面注意采取措施解决好因调水造成环境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当认真领会和落实好。

  适时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瞭望》:现在,面对如此繁重的调水工作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南水北调工程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从什么方面着手?

  鄂竟平:治水是百年大业,解决水资源方面的问题不是救火,来辆救火车抽出水龙头就能灭火,而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希望能在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东线二期工程,适时开展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西线工程完全不同于东、中线工程,其自然条件特殊,覆盖面更广,受益人口更多,可以惠及黄河、海河等流域,且对于缓解中西部多个省(自治区)水资源问题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现在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也是相当严峻了,过去已有20多年中发生过断流。现在每年入海的水量仅为黄河总水量的12%~15%,大量生态用水被挤占,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流域内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需要考虑从流域外调水。

  西线工程现在还处在前期工作阶段。2002年西线工程规划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工作进展不快,西线工程施工的难度很大,相当一部分工程要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动土,人烟稀少,极不容易。按照基建程序,还要完成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之后再批准初步设计,这些全部做完了,才可以开工修工程。从开工到通水,至少还得十年之久。那时,中国北方水资源供需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日子能不能过得去?令人担忧。

  因此,水资源形势不等人。要适时启动西线工程前期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尽早进入实施阶段。

  《瞭望》:关于西线工程,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没说清楚的?

  鄂竟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究工作始于1952年,2011年下半年进入项目建设书阶段,历时已59年了,尽管做了较长时间的论证工作,但此为大事,值得深 究。当前,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还有一些,如: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的新情况;还有没有可替代方案;对调出区的影响以及工程技术上的问题,终归是在海拔3000米左右进行施工,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关键是,如果研究工作太慢了,这些事情不能尽快说清楚,将很被动。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