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巧实力”外交的,不仅仅只有美国。
刘 洪(北京)
按照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理论,被奥巴马政府奉为圭臬的“巧实力”(smart power)外交,就是指不单纯依靠硬实力或软实力,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善用“巧实力”外交的,不仅仅只有美国。在朱民升任IMF副总裁问题上,其实我们就可看到这一谋略的影子。
其中的硬实力,毋庸讳言,就是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尽管在当前IMF份额组成中,中国还只排第六(2010年的改革获批尚需多年时间),但以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以及是IMF的主要出资方的身份,在当前的IMF改革和总裁选战中,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IMF前总裁卡恩就曾对我调侃说:“中国人将钱堆在桌上,别人就会听。”退一步讲,没有中国的配合,无论谁当选IMF总裁,施政也必多受掣肘。
正是基于中国的这种影响力,拉加德在参选IMF总裁职位时,就专程前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游说。在中国之行中,拉加德就表示,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它在IMF的代表权就应该随之扩大;而朱民未来在IMF高层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完全合理”的。
至于软实力,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国推出了恰当的人才,二是中国采取了恰当的策略。
恰当的人才,是指正确地选择了朱民。作为国际高端金融人才,第一得有专业的知识,第二必须英文上佳,这两点朱民完全符合。他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也曾长期在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学家,东西方的教育和生活,使他既有东方学者的认真、严谨,也不乏西方俊杰的风趣、幽默。环顾国内,这样的人才还真不多。拉加德在评价朱民时就说:“朱民拥有政府、国际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高超的管理和沟通技能,以及对基金组织的机制理解。”拉加德的一席话,其实也意有所指。因为要跻身IMF的最高层,光有学者背景,显然是不够的。正基于这番考虑,中国政府2009年初步确定朱民竞争IMF高管时,火速将朱民由中国银行副行长提升为央行副行长。从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看,这一提升是突破性的,但此举为朱民最终就任IMF副总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恰当的策略,就在于在IMF总裁选战上,中国打好了手中的牌。过去60余年,IMF总裁位置一直为欧洲所垄断,卡恩因性丑闻辞职后,虽法国财长拉加德对该位置势在必得,但反对声音也是异常高涨。中国一方面联合其他金砖国家发表声明强调,现在已到了由新兴国家人出任总裁的时候;另一方面又留有余地暗示,遴选应遵循“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含糊而矛盾的表态,其实更是在无奈中趁势而为。
说无奈,是因为IMF为西方掌控,有没有中国的支持,拉加德都能笃定当选;趁势而为,既然中国无法阻挡,那就索性成全,但要获取中国成全,拉加德也必须有所回报。于是,我们也就看到,在IMF总裁竞选的最后时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中国“全力支持”拉加德;而拉加德上台后,也立刻创新机制,增设一副总裁职位,提名担任总裁特别顾问这一临时性职务的朱民出任,朱民由此名正言顺进入IMF最高核心层。
在整个过程中,无疑需要外交的智慧。因为中国硬实力虽强,但还未强到IMF必须俯首倾听的程度;中国软实力不错,但拉加德也完全可效仿前任,继续让朱民原地踏步,或者过一两年再兑现默契或承诺。但通过巧实力的运用,最终朱民很快更上一层楼,中国和IMF关系也翻开新的一页。
当然,结果颇为精彩,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改善的空间。第一,当年为助推朱民进入IMF高层,中国政府在其赴华盛顿前,火速将他由中国银行副行长提为央行副行长,这固然展现了我们不拘一格的用才观,但也有临时抱佛脚之嫌,同时显现出我们国际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第二,当时朱民入职IMF,原希望争取的是日本籍副总裁加藤隆俊离职留下的空缺,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决策缓慢,致使日本的财务省高官筱原尚之捷足先登,朱民最终只能出任IMF总裁助理这一临时性岗位。一年后,利用IMF总裁的突然变故,中国方实现最初的目标。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好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