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运 城市 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0日15:31  

  前言

  一座城市就像一本大部头的书,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故事还将讲述到很久很久以后。“深圳”这本书,很新,很精彩,30年弹指一挥,30年万语千言。现在,我们要翻开新的一章了,这一章像以前的每一章一样,有很多精彩的人,精彩的事,这一章又和以往的每一章不同——一位新主角“大运会”闪亮登场。这一章里,故事的背景是祖国巍峨如山崛起的身影,故事的前方是溢彩流光令人向往的城市发展的新的契机;这一章里,城市的身影依旧昂扬前行,但我们发现她已有着更为成熟柔美的曲线,她的情感细腻而奔腾,牢牢系挂着这座城中人们的欢喜与烦恼,守望与期待……这一章体量宏大五彩斑斓,单只我们现在要讲的一小节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从地铁的呼啸,到水波的涟漪,从蓝天白云,到那一栋栋挺立的楼宇、一条条或幽静或敞亮的街道……

  绿色的故事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大运呼唤绿色,深圳承诺绿色,浪花朵朵,白云片片,龙舟破浪,绿道骋怀……深圳人的绿色生活,精彩正在起步。

  龙舟踏浪而歌

  2011年,6月3日,观澜河畔鼓声阵阵、百舸争流,这是第二届“观澜杯”龙舟赛的现场。站在岸边,倚一株古树,放眼望去,沿河两岸垂柳摇曳、翠竹生姿,清澈的河面上,龙舟如欢快的舞者,穿过灿烂的阳光……

  记者身旁的黄老伯鼓掌与喝彩分外有气势,聊起龙舟赛,黄老伯很激动,“河水清了,又能赛龙舟啦。”黄老伯指着远方一条追波逐浪的龙舟:“看到没有,那是我儿子哩。我自己划不动了,但是儿子替我上阵。孙子现在5岁了,将来他也要划龙舟的。”说实话,记者没有认出哪一位是黄老伯的儿子,但是记者相信,在这样欢乐的时刻,在这样一条秀美的河流边,每一个人都在感受着与黄老伯一家相似的美好愿景。

  作为深圳五大河流之一,观澜河整治工程从2006年起列入当地街道“绿色行动”。2007年,深圳申办大运成功,观澜河整治工程借得东风马蹄急,绿水清波伴随着大运脚步亮丽地荡漾起来。2010年端午节,观澜人惊喜地发现,自家门前的河流里,关于龙舟的旧梦如此新鲜地游动着。“牵手精彩大运、相约生态观澜”,当地居民喊出的赛事口号,正是因为大运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如此精彩……

  2011年6月26日,家住新洲南的李月琴站在新洲河边,深深吸了一口气,愉悦的笑容在她脸上一点点荡漾开来。

  很久以来,但逢盛夏,李月琴就不敢在这条河边逗留,刺鼻的臭味催促着她脚步匆匆,掩鼻而过。现在,她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久违的、带着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前别说在河边散步了,到了夏天有时候连窗都不敢开,臭啊!而且还有很多蚊虫,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今年67岁的李月琴是新洲河边的老居民,她在此居住了十多年,新洲河的黑臭也让她“闹心”了十多年,但最近,随着大运会的临近,她一点点地感觉到这条河在变化。“以前也有治理,但没有这么明显。大概从去年开始吧,发现水变清了,臭味也没了,河两边还种了很多植物。以前我总躲着这条河,现在没事我就会到河边溜达,感觉就像逛公园。”

  李月琴面前的新洲河,横贯深圳市中心,干流全长7.85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以前,它的“黑和臭”一直困扰着周边居民,相关部门“除黑除臭”的努力一直未曾间断。

  大运会的到来,让新洲河的整治全面提速。李月琴梦想的河道生态景观隐约展现,一个近水、赏水、亲水的怡人滨水空间,款款走近她的身边。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流经这座城市的河流,就是滋养身体的血液,不仅滋养一方人民,更有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维系着机体的健康平衡。然而,随着深圳城市化的推进,曾经清澈的300多条河流大多被污染了。

  改善水环境,大运会提供了加力良机。如今,市民们开始感觉到,随着大运脚步的临近,曾经黑臭的河流正在逐渐恢复清澈。久违了的龙舟重新穿行水面,曾经寂寞的河岸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行走在这里,在一朵朵浪花里寻找自己的笑脸。

  黄老伯和李阿姨面前的观澜河与新洲河只是深圳河流变清变靓的一个缩影,黄老伯和李阿姨的观澜河与新洲河也才在回归清流的路上刚刚开始流淌。

  深圳近5年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市河流平均污染指数较5年前下降23%!以大运为抓手,深圳水务部门开展大规模河道综合整治行动,陆续完成了21项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90万吨/日,较2005年翻了一倍还多,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居全国第三。一套源头治理与沿河截污系统相结合的污水收集骨干管网初步形成了,随之而来的是深圳河流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大沙河、福田河、盐田河等一大批河道的污染问题得到综合治理甚而摇身一变成为“景观河”。越来越多的市民惊喜地发现,河流越来越让人亲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清清河水纵横蜿蜒,运输着幸福与喜悦。

  虽然成绩斐然,但河流治理终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大运会这好风凭借力,却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深圳开展以改善河流水质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至今不过6年”,而“英国泰晤士河治污,从开始动手到大马哈鱼回归,超过150年!”当然,深圳人有自己办大事的效率与豪气,记者了解到,未来5年,深圳还将加快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尽快完成“补课”任务。2010年,我市万元GDP水耗已降至20.3立方米,处在全国最优水平,到2015年,数据将进一步降至15立方米左右……

  所有这一切,最终绘成的画卷,也许可以在网友“我是一棵小草”不久前在特网论坛中描述新洲河的句子中找到蓝图:“早晨起来,看到河里的鱼儿欢得很……”

  萧芸还会走吗?

  6月的深圳,雨来得急去得也快,萧芸站在自家阳台上,远处能看到香蜜湖的一角。空气中弥漫着阳光与清香,云朵挂在远方的天际,像是刚冲过澡,润润的,白得鲜亮。

  2000年,26岁的萧芸来到深圳,让她放弃原来那座省会城市和高薪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一个有哮喘病史的人来说,空气质量几乎可以和生活质量划上等号。在她看来,深圳的蓝天白云能够带给她的幸福感,远远胜于过去那家知名网站的工作。

  几年之后,萧芸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深圳的环境越来越朝着她离开的那座城市的方向前进:路上的车越来越多,空中的霾越来越重,见到蓝天的日子越来越少……

  一度,萧芸想过再次离开,但是,她已经在深圳组成了家庭,孩子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会讲白话,她已经将自己看作深圳人。

  萧芸在犹豫中难以抉择。

  这两年,对空气异常敏感的萧芸开始感觉变化在悄然发生。“我想,这是托了大运会的福。不知道大运会结束以后,这样的转变还会不会继续下去?”最近,萧芸不再跟丈夫提离开深圳的事了,但是走是留,她仍在观望。

  萧芸期待的答案,其实正在从风中落地。

  深圳大气环境的好转确实托了大运的福,但将之完全与大运挂钩,失之片面。事实上,办不办大运会,打造一座绿色都市都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一贯坚持的发展纲略。大运加快了这个步伐。

  目前来看,我市环境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攀升。深圳市人居委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210天为优,146天为良,合计占总天数97.5%。灰霾天气从2005至2009年的平均146天下降到115天。

  对于发达城市而言,汽车尾气是空气最大污染源之一,它是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深圳也不例外。目前,我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80万辆,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污染贡献率高达70%。

  不少市民对于前段时间绿标的检测印象深刻。由于从7月1日开始,对绿标超过有效期未检测的机动车一律严查,很多车主纷纷扎堆在6月“补考”,不少监测点排起了长龙。“领绿标本来就是司机该做的,说大运给大家添了麻烦就不太公平了。”在深圳从事物流业的刘湘华一边开着车排队一边告诉记者。

  郑宇家住梅林,他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单车,过去,最让他吃不消的是一些货车和公共汽车排出的“黑烟”,最近几个月,他惊奇地发现,路上已经看不见冒着黑烟的车子了。

  王治平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开出租的王治平2007年应聘成为市人居委的社会监督员,开车的时候,只要遇见冒黑烟车,他就会将问题车辆的号牌记录下来,下班后通过机动车环保网投诉,他对于布吉公园门口的外地大巴冒黑烟情况进行举报,促成人居委加强了对该片区的异地号牌车辆排气的监管力度,有效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从政府到民间,环保,正在成为深圳人共同的事业。

  如果说控制尾气排放是治标之法,那么清源之策无疑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在这一点上,深圳一直不吝尝试,而大运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一个敞亮的舞台。

  目前,深圳有730辆混合动力公交大巴、300辆LNG公交大巴和50辆纯电动出租车运营,已开通新能源公交线路33条。到大运期间,将有超过2000辆电动汽车行驶在深圳街头。

  新能源汽车利用大运会的契机推广使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按照深圳市发改局的规划,到2012年,我市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4万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以上,到2015年达到10万辆(约占深圳现汽车保有量6%以上)。

  工业污染同样在迅速远离深圳市民的生活。南头半岛上分布的几家发电站制造的空气污染一度让周边居民有苦难言。“时不时会闻到难闻的味道。”记者曾经听到这样的诉苦。

  早在2005年,深圳就印发了《南头半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经过几年努力,南头半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很多居民说,晚上睡觉会开着窗吹吹自然风。而在全市范围内,现役11台燃油机组已全部改用天然气发电,实现二氧化硫零排放。

  治理大气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对于深圳来说,前方路仍漫长。但是,空气的故事正在向着喜剧的结尾演进,这是不争的事实。

  萧芸还会走吗?

  世界冠军的登山道

  徐莹每天都要爬一趟莲花山。别看徐莹是前围棋女子世界冠军,可她自我评价“好动”。今年3月份,徐莹正式移居深圳,成了一位新深圳人。说起深圳印象,徐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绿。徐莹住在COCOPARK附近,她说,最让她想像不到的就是近在咫尺的莲花山公园,“在城市中心,竟然就有那么漂亮的一座山!”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后,徐莹会在买菜的路上“拐个小弯”,天天爬莲花山的成果是“我现在七八分钟就可以登到山顶。”

  当徐莹为莲花山的登山道乐此不疲的时候,她还不知道,深圳的“莲花山”可不止这一座。记者建议徐莹尝试尝试绿道网,这可是新深圳人认识深圳的绝佳方式。随着大运会的临近,深圳的绿道建设正在提速。记者了解到,深圳目前已完成335公里区域绿道的路面硬化,达到省定任务的112%,今年内,深圳将形成城市绿道、社区绿道800公里,而在不远的将来,绿道网完全成型,每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绿道!到那时,徐莹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绿道,15分钟后是城市绿道,30~40分钟之内是区域绿道……从莲花山出发,深圳的绿,风情万种。

  在《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中,记者看到一张全市绿道网布局图,在一幅深圳全景卫星地图上,布满了蜿蜒曲折、相互贯通的绿道网。如果说深圳建设“公园之城”已见雏形,那么,绿道网由点及面,正在将深圳之绿,串联成一幅璀璨宏大的绿色生态画卷。在深圳绿道网的规划中,“四横八环”长约2000公里的绿道网络体系足以让徐莹这样的新深圳人“吃上一惊”,而绿道网的铺陈生长,也在为我们的环境保护、人居建设提供更深邃的思路——绿生活,不仅来自于保护,也来自于保护中的创新与创造。

  对于陆子琪这样的“老深圳”来说,绿道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6月21日,南山某广告公司文员陆子琪蹬着山地车,在华侨城的社区绿道中穿行。戴着头盔,穿着整套专业的赛车服,陆子琪很有几分专业车手的范儿。“我可是大运志愿者呢。”现在的陆子琪最希望大运会期间能在自行车赛场服务,“听说大运会的公路自行车比赛就在绿道上。比赛结束了,我得上那条绿道体验体验。”

  绿道陆续开通后,陆子琪和她的一众骑友有了新的目标:让自己的车轮驶过深圳每一寸绿道。野心不小啊,记者提醒陆子琪:“两千公里呢!”陆子琪笑笑,“怕什么,慢慢骑呗。”陆子琪喜欢单车上的生活状态,她说,骑行在绿道上,闻着花香,听着鸟鸣,汗水流下来,飘散在身边淌过的风中,一天工作的疲惫似乎全被融化掉了,“这才是生活呐。”

  从深圳湾到梅林坳,从银湖山畔到南澳海滨,陆子琪的车轮在“征服”绿道的过程中似乎也被点点染成绿色,而越来越完善的绿道体系正在将越来越多的“陆子琪”拉向骑行、登山、探幽踏浪回归自然的野趣生活——这一切,正是绿色大运一枚鲜亮的注脚。

  出行的故事

  升级的地铁与道路让整个城市提速,青春洋溢的深圳,有了更立体更明快的线条。

  明明的地图

  家门口挂着块小黑板,横横竖竖画着五颜六色的线,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线上有很多个小圆圈,标着地名:丹竹头、百鸽笼、木棉湾……

  这个简化版深圳地铁交通线路图,出自蒋华丽和她4岁的儿子明明之手。明明负责画线、画圈,蒋华丽负责标站名,她说:“现在我们家出门,都得先看看这张线路图。”

  蒋华丽家住大芬村,自己工作在西乡,老公则在福田口岸上班。在地铁二期还没修到家门口前,这对夫妇走了好几年“冤枉路”。

  没有地铁的日子,蒋华丽每天清晨6点半就必须出门,她要辗转至少3趟公交车,花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公司。就这样,担心误车、烦心挤车、揪心堵车的她,还不能保证不迟到。傍晚下班后,同样是花两个多小时回家,一进家门,筋疲力尽的蒋华丽“只想一头扑在床上”。

  上下班用时过长,不但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也增加了市民居住的非适宜性及心理负能量。在深圳,像蒋华丽这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的人有很多。

  住在黄贝岭的陆楠是“有车族”,每天早上开车去华侨城创意园上班,他都要在浩浩荡荡的车河里“游”上一个多小时。每每从春风高架桥上经过,他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在这里被堵上个把小时是常有的事。晚上下班,陆楠宁可晚点回家,也要避开下班高峰期。这时,爱车反而成了他的包袱。

  深圳城市空间有限,人口密度高,加之机动车辆增长速度快,地面公交已经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该怎样有效解决深圳交通日趋拥堵、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深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举办大运会,深圳紧紧围绕“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的理念,加快推进深圳地铁二期建设,使市民享受到了便捷的轨道交通服务。

  “这几年,地铁施工确实给我们家带来了一些困扰,比如噪音问题,一些道路被封很绕。”可在蒋华丽看来,这些曾经的困扰和付出是值得的。她现在上班,“每天早上7点半出门就行了,先花10分钟走到百鸽笼站,坐1个小时的5号线到宝安中心,再转1号线,10分钟后就能到单位了。”而她老公上班,3号线转4号线,“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搞掂!”

  快速、准时、舒适的地铁,不仅让蒋华丽大幅缩短了上下班时间,还提高了她的出行质量——喜欢阅读的她每天都会带本书在地铁上看,地铁成了她的“移动图书馆”。

  有车但被车所累的陆楠,也被地铁解放出来。搭乘地铁,他现在用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压缩到了40分钟以内。不光是上班,经常出差的陆楠现在既可以坐地铁直达机场,还可以通过深圳地铁融入广、深、港城际轨道网络,轻松前往广州、香港。爱车呢?“能坐地铁去的地方,我肯定不开车,不仅方便而且环保。”

  地铁让蒋华丽、陆楠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实惠,也在被每一个深圳人真真切切地感受着。网友“浮生亦六记”在微博中评论道:地铁,让我们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

  “我们本来是有买车计划的,可现在……”蒋华丽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明明大声打断——“不买车,不买车,我们有地铁!”“对,我们不买车,现在地铁就是我们的‘私家车’!”蒋华丽笑着说,“以后叫我‘铁丝’吧,因为我是地铁的铁杆粉丝!”

  地铁上的“爱情进行曲”

  周日,是20岁的郑乐乐和男朋友小于见面的日子。两人一个在横岗上班,一个工作在民治,以前要约会先得挤公交,累人不说,时间还不好掌握,两人没少为某一方的迟到吵架拌嘴。相思苦啊。地铁二期开通了,这对小情侣的爱情正式转入“地下”,约会地点就定在横岗与民治的中间站——布吉。

  这个周末,小于上午要加班,乐乐约了两个“闺蜜”10点在老街站碰头,先逛东门,再去约会。“我这俩‘闺蜜’一个在福田,一个在宝安,平时3个人很难凑一块。现在地铁通了,见面容易多了。”

  在横岗地铁站的闸口前,乐乐“显摆”了一小下,她掏出手机,在地铁刷卡器上一晃,闸口开了,她快步走过去——乐乐手中神奇的手机吸引了周围乘客好奇的目光,这个“手机深圳通”,是小于前不久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9点过4分,乐乐上了地铁。9点35分,老街到了,刚好半个小时。以前来东门,乐乐先要走500米到龙翔医院站等309路公交车,上车后起码要“晃悠”一个多小时才能到。“知道地铁方便,没想到这么方便!”乐乐用短信把这个惊喜发给了男友。

  对于居住在深圳的无数个郑乐乐来说,一系列交通改善工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在这座曾被拥堵困扰的城市里,人们发出了“眼前的路咋就越来越窄了”的叹息。地铁的升级,北环大道、深惠路等一批重要道路的改造,让深圳人的道路越来越宽阔,生活越来越便利。

  住在北环大道旁迷你新居的陈建平,几乎每天都要开车出行北环大道。之前有的路段有破损,道路中间是光秃秃的水泥隔离墩,“难看得很。”去年,陈建平被公司派到杭州,今年6月初才回来。第一天开车上班,陈建平就觉得眼前的北环大道不太一样了——路面铺了防噪沥青,路况不逊于高速公路,指示牌也换了,非常清晰,视野开阔……

  更让陈建平感觉舒服的是,北环大道中间的水泥隔离墩变成了绿化带,种上了簕杜鹃,配上周边的自然山体,“我都要怀疑自己走的是不是北环大道了!”回到家里,陈建平也感觉北环大道上行车噪音小了很多,“看报纸说噪音降低了8分贝。感觉是安静很多,赚到啦!”

  “赚到”的不光是陈建平这样的北环大道沿线居民。总投资122亿元的丹平快速路一期工程、深汕公路改造工程(一期)、彩田路北延段工程、南坪快速路二期工程等9项重大道路建设项目,正在让所有深圳人受益。

  如果说交通大动脉的逐步贯通,在现实层面上疏解了深圳的交通拥堵,那么就民生意义而言,升级的交通还极大地改善了深圳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深圳人的幸福感。

  河背社区的写字楼

  位于布龙路两边,同时又在地铁坂田站旁的河背社区,讲述的是一个从公路到地铁,从致富到产业升级的故事……

  地铁坂田站出口人流如织,两个出口之间是车辆来往穿梭的布龙路,路的两边是河背社区的楼群。“我家的老房子原来就在那儿”,黎强站在河背股份公司办公楼楼顶,指着布龙路的路中央。

  修公路之前的河背社区是什么样子?从一本画册上可以看到:房屋最高两层,街道破旧不堪……

  布龙公路从河背社区穿过后,带来了人流,促进了商业,催生了写字楼。不过,这里的经济发展近年却遇到了瓶颈。河背股份公司董事长黎裕森说:“车子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许多有意向的公司最后不愿来落户,高端人才也不愿意来这里工作。”

  几年前,河背社区曾经建过一栋高档写字楼,可招来的人才担心上班麻烦,没干几天就走了。这件事,让黎裕森“不敢修第二栋写字楼了”。直到地铁修到了坂田,修到了家门口,他终于有了新想法。

  “看,就是那片空地,我们准备再建两栋大厦,下面是商场,上面是高端写字楼。”顺着黎裕森手指的方向,一片已经清理好的空地呈现在眼前。他又敢建楼的原因,是“由于地铁二期开通,让位于地铁沿线的河背社区房屋出租率大幅上升,写字楼租金已经上涨10%。”

  面香扑鼻,座无虚席。在地铁布心站附近,来自香港的童先生站在自己的重庆面馆门口,招呼着客人。童先生娶了一个重庆女孩,去年,夫妻俩在这里租了一家铺面,经营起重庆特色面食。那时地铁正在施工,“门前很多灰尘,路面坑坑洼洼,严重影响了客源。”童先生感觉灰心,暂停了营业,直到今年2月份才重新开张。“地铁开通后,我的营业额立刻上涨了两成多。我以前怨地铁,现在爱地铁!”童先生的话说出了许多地铁沿线小店主的心声。

  “6月16日1号线全线开通后,宝安中心附近租房的成交量上涨了一倍,每套房的租金也上涨了200元左右。”说这话的是地产经纪魏仁杰,在他身后一字排开8家地产中介,正对着地铁宝安中心站的出口。热心的小魏给打算租房的人支招:“离中心区远的小区价廉物美,以前就是交通不太方便,现在通地铁了,你还等啥?”

  深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像一个整体。地铁和众多高速路的出现,让人们心中的地域观念被彻底打破,“特区内”、“特区外”的概念成为历史,地域不再是界限,所有地区都拥有了一条相对平等的起跑线。

  场馆的故事

  63座大运场馆,各具风情各含韵致,恰如一颗颗繁星,错落有致地布局于城市四方。大运会期间,这里是世界瞩目的舞台,赛事之后,这些场馆仍将是城市亮点,为市民生活提供种种便利。

  熊璟有些困惑

  7月的周末,落霞满天,又是一天运动的好时候。福田景新社区的熊璟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往小区的篮球场打球,临走时不忘带上ipod。

  篮球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场下还有20多位“球员”围坐,焦急地等待上场。熟悉这一切的熊璟,找到自己的队伍后,开始用ipod听起了音乐。他知道,轮到他打球前,还要度过漫长的时间。

  “一个篮球场,十多支队在玩,隔半小时才能上场一次,等着难熬,不如听听歌。”

  熊璟的等待并不少见。在深圳,不少年轻人都为缺少运动场所而苦恼,尽管深圳一直高度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的速度。

  “深圳市一级体育场馆只有6个,区级场馆31个,包括大学在内,容纳2000人以上的体育场馆只有12个,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记者在采访市文体旅游局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这样的无奈。

  大运会的到来让城市体育场馆的配套大大前进了一步。随着大运临近,市民们惊喜地看到一座座功能完备的体育场馆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萦绕在大家心头的一个个疑问:大运场馆建设能惠及百姓吗?赛事结束后场馆会不会反而成了累赘?大运场馆离我们有多远?

  走,我们也去过过瘾

  6月29日,家住罗湖区龙景小区的杨蔚杰心情不错,他刚刚得知,大运会后,大运场馆都会对市民开放,这意味着,很快他又可以到刚刚翻新、距他家只有百米之遥的罗湖体育馆锻炼了。

  “罗湖体育馆是老馆了,以前锻炼时感到设备比较陈旧。翻修后我去看过,漂亮!别说在里面运动了,就是走一走,也觉得舒服。”

  杨蔚杰担心的是这些场馆“嫁”给了大运,从此跟自己没了关系:“不知道这些场馆赛后怎么办,我还能不能去锻炼?”

  大运场馆赛后全面向市民开放的消息打消了他的疑虑,“放心了放心了,以前体育馆去得还不多,以后会经常去,这么好的体育馆,真得好好享受一下。”

  就在杨蔚杰期待着大运会后去罗湖体育馆“享受享受”的同时,远在坪山新区的张帆也在畅想着自己的健身计划。刚刚参观完坪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的他,兴奋地发现,这个即将用于大运会篮球预赛的场馆不仅美观气派,还是木地板,一直渴望在木地板上打球的他,准备向水泥地球场告别了。

  “坪山以前就没有公共体育馆,大家要运动,只能在社区。篮球场都是水泥地的,能打上就不错啦,哪想过能在木地板上过过瘾。”

  和熊璟一样,爱打篮球的张帆以前一直为排队打球而烦恼,“没办法,人多场地少”,于是,打球成了打游击,“有的球友甚至跑到大鹏去找场地。”大运会为张帆们带来的实惠现在已经触手可及:“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聊起这个体育馆,心里都暖洋洋的,怎么说呢……今后锻炼有了好去处,再也不用为没有场所而发愁了!”张帆乐呵呵地说。

  事实上,深圳办大运会,自始至终紧扣民生两字。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大运场馆就与惠民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建场馆满足比赛需要和赛后使用”、“主场馆建设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导原则,大运场馆自然而然围绕着寻常百姓家布局谋篇。

  具体操作中,“深圳发展迅猛快速,场馆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原特区外尤其明显,所以规划场馆时就有意识地向特区外倾斜。”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的高级规划师曹捷曾负责大运场馆的最初规划,原特区外的龙岗、宝安正是布局重点所在。记者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提供的统计资料中看到,在深圳为大运会准备的63座场馆中,新建的21座,其中13座位于原特区外,占新建场馆总数的62%。

  其次,大部分场馆都有意识地选址于中小学校以及社区周边。统计显示,63个场馆中,位于学校内的场馆25个,占场馆总数的40%,21个新建场馆中,位于学校内的场馆就有10个,接近一半。“这种布局既能够充分满足比赛需求,又可以在赛后迅速转化为群众体育场所。”在曹捷看来,这些分布于学校社区的场馆“就像一个个向外辐射的圆圈,辐射范围内的居民都将因此而受益。”

  布局着眼于便民,场馆运营自然也就沿着惠民的思路走下去。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调研时就非常关心大运会后场馆的使用情况,当得知大运中心赛后将成为市民的“康乐中心”时,汪洋说:“政府投资的大运场馆要让老百姓不用花钱就能进来享受,突显场馆公益性,而且公益性还能聚集人气,可以用公益性来促进场馆的经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事情。”从庙堂到民间,从领导到百姓,同声相求,思路一致,我们说大运会场馆建设出彩,不仅是硬件过硬,更在于政府规划与百姓心声的吻合无间。惠民理念先行,场馆建设的一砖一瓦,自然有了人民福祉为依归。

  街区的故事

  街区连贯着深圳人的生活,街区演绎着深圳人的故事。街区的故事,五味俱全,五彩缤纷,一直在更新,一直很年轻。

  袁伯搬回来了

  7月2日,在园岭新村74栋1楼新修的外墙上,袁伯用伞尖戳击墙体。袁伯说,要是以前,连日落雨之后,一用力就可以戳下一大片,里边的沙子甚至砖块都会露出来。

  福田区园岭住宅区是深圳最老资格的福利房住宅区之一。袁伯在这里住了近20年。“位置好,又靠近荔枝公园。”但是,随着小区老化,这里的居住环境明显落后于其他新建小区。3年前,在儿子的劝说下,袁伯搬出了园岭。但是,“住了那么久,有感情了。”今年5月,袁伯说服儿子,和老伴重新搬回来了。

  一出一进,袁伯感受到园岭新村真的又变“新”了。

  袁伯告诉记者,以前遇到大雨,他家的外墙壁就渗水,客厅和卫生间都会留下一条条水渍。他为此没少找管理处,但管理处也有难处,说这些年管理费一直偏低,无钱搞大修了。无奈之下,袁伯自己还曾经爬到楼顶找裂缝补水泥,但也只是聊胜于无。

  “没想到,这次大运提升工程搞‘穿衣戴帽’,既管面子又管里子。”袁伯说,园岭片区一栋栋旧楼,不仅穿上了“时尚套装”,还给“体检治病”,渗水、排污、设施缺损等毛病都治好了。

  袁伯的快乐并不孤单。住在60栋的廖新伟脚踏一块崭新的管道盖对记者说,以前住在这里最怕大雨,积水多了化粪池进水甚至溢到路面,看了都恶心。现在,这个老大难问题也解决了。据了解,园岭小区排水管网严重老化,特别是化粪池都是早期的砖混结构,因老化失去正常功能。本次“穿衣戴帽”工程也更新了管网,对所有化粪池进行翻新,彻底解决了小区渗水积水积污等老大难问题。

  在园岭园东社区,41栋居民陈文泽指着修整美化后的连廊连声称赞。陈文泽说,园岭很多老住宅区都设有连廊,前几年这些连廊逐渐变成了拾荒人的“家”。一到晚上,一些拾荒族就摸黑进小区来过夜,很多居民对此都很反感。天气暖和时,有时候拾荒者在连廊下睡成一排,蔚为奇观。随着社区改造更新,小区管理也重新上了轨道,现在单元口有门栋安防,小区口有小区安防,进出要刷门禁卡。住在43栋的刘老伯说,自己家以前有过5次被盗的经历,“现在住起来放心多啦。”

  老旧小区焕发了青春光彩,居民住着自然舒心。在罗湖区南湖街道侨社小区,陈海兴对记者说,“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个偏僻小区,14栋老房子全部得到改造,包括外墙刷新、雨污分流、地面绿化等。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关心和温暖”。社区工作站站长张彩兰对记者说,由于社区环境改善,一些原来想卖掉房子的业主舍不得卖了。几个月来,侨社小区有十几户已经搬走的业主重新回迁,“环境好了,肯定舍不得老邻居”。

  在“穿衣戴帽”工程中亮丽转身的也包括曾饱受诟病的“城中村”。在南山区西丽街道新围社区,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以前社区里环境脏乱,路面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但一开始进行环境整治时,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村民想不通,特别怕触动了所谓“风水”。然而现在再看自己的家园,楼宇整洁不说,村里还建了小公园、街头广场,各类休闲设施、园艺景观纷纷“进驻”,环境变得优美,购物越发方便,治安也好了很多,村民们的出租屋和店铺成了抢手货。刘先生由衷地感叹,“看来环境提升了,‘风水’也更好了。”

  “穿衣戴帽”美化城市环境,不仅是为了大运会,快速提升深圳市民的居住氛围、生活品质,更是题中应有之意。2009年10月,深圳启动了城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美化城市空间行动,给片区楼宇“穿衣戴帽”。老旧的外墙渲染上缤纷的色彩,简陋的屋顶加装了防雨斜坡,安全、美观、实用。据了解,截至6月30日,全市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等总体工程形象进度已接近全部完成,建筑立面刷新和屋顶改造的面积超过4200万平方米,涉及280条(段)道路沿线和邻街的14000多栋建筑物。

  连日来,记者走访居民小区、重要国道、省道,发现许多街边的老旧建筑物几乎都认不出来了。一路行来,从市中心到原特区外,城市的风格更完整,容颜更美丽,气氛更温馨,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袁伯怎么舍得搬走呢?

  马志华喝醉了

  周末,马志华难得不醉。2002年,马志华离开香港北上深圳,“今年是第10个年头了。”如今的马志华,在福田打理着一间酒吧,偶尔回香港,但房子买在深圳,老婆、女儿,都在身边。在深圳朋友多,所以开起了酒吧,开了酒吧,少不了应酬喝酒。最近两个月,马志华喝醉的次数越发多了,原来,他所在的酒吧街周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提升改造,路面铺装,绿化升级,灯光换代,店门口的边角地带也重新规划整饬,酒吧摆台数相应增加了近两成。客流增加,其中又多是回头客,一桌桌举杯打个招呼,马志华已经醉了。“真是幸福的烦恼!”说这话的时候,马志华的舌头有些大了。

  不只是马志华的酒吧因为环境提升“开了香槟”,在原特区外,变化甚至更加醉人。

  记者在深惠路大芬段看到,昔日拥挤、杂乱、破旧的城中村完全换了容颜,墙面屋顶洁净如新,楼房虽然密集,但是经过整治后却显出繁华韵律,红黄为主的色彩将建筑渲染得华丽斑斓,驱车行进在这里,仿佛徜徉在“油画世界”里。“油画村”本身如今也成了画中一景,这样的意境,怎不让人心醉?

  在107国道宝安机场片区下十围社区,记者采访了长期在此经商的王艳丽。7年来,王艳丽和她的丈夫在这里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茶叶烟酒商行。王艳丽介绍,她的客户群主要是在机场酒店住宿的国内外旅客。然而“片区完全是农民房,缺乏城市氛围。一下雨地面就积水,吸引顾客过来可真不容易。”现在,王艳丽不再为客流烦恼了。前年开始,经过环境治理,这个片区的“农民房”变成了“别墅”,越来越多的旅客愿意在附近转转,“我们这条福围中路上店铺越开越多,旁边一条小巷还成了美食一条街。”

  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生产力。

  107国道宝安段的“穿衣戴帽”实际上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个别社区甚至自筹资金提升环境。记者在沙井街道壆岗社区看到,为加速实现特区内外环境一体化,该社区已投入近千万元改善环境。目前壆岗大道旁的4栋建筑已全部粉刷一新,与政府的立面刷新工程相呼应,如今的片区令人赏心悦目。

  让自己的家园更美丽些,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美好的愿景。而在深圳以大运会为契机开展的提升环境主体工程中,愿景正在成为每一个深圳人生活中的真实。为了这项惠民工程持续化、制度化,一些地区在改造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融资模式,比如罗湖区通过财政杠杆效应,引导和带动社会对提升市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投入超过40亿元。宝安区则通过抓好“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宝安基金”建设,准备以绿色宝安基金为平台,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绿化宝安的桥梁,使之成为该区募集、管理和使用绿化资金的蓄水池。

  家园常新,生活常青,这杯美酒,我们且细斟慢酌。

  后语

  我们在说故事。其实,故事里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一些普普通通的深圳人,他们的故事像流水一般平淡而活泼。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中,而这座城市又将迎来一次世界瞩目的盛会——大运会。人、城市、大运会,三者的交集彼此影响着促进着,注定将有故事发生,未必波澜壮阔,却已是润物无声。

  我们在说故事。其实,我们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说的是办赛事与办城市的和谐,说的是追求赛事成功与致力民生福祉的和谐。在追求和谐达成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每每有惊喜,每每发现自己正在生活中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追求简约、追求环保、追求运动员本身与城市市民的互动、追求赛事的举办与整座城市发展的互动,这样就能够把一项国际性赛事与整座城市国际化的推进、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城市风貌的展示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故事在互动中产生。

  (2011年07月11日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剑南 李可心 刘琨亚 刘 晋 王恒嘉 彭 蓬 王光明 李宏伟 黄青山)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