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假如科学真能算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15:44  新民周刊

  刘洪波

  武汉有一家医院推出了全新的体检项目——“网瘾基因检测”。网友描述,被检查人员用类似牙刷形状的海绵刷在口腔内轻轻擦拭几下,便能拿到一份自己基因密码的检测报告,就能知道是否有网瘾倾向。网瘾基因检测,做起来着实是简单。

  新华社调查说,医学上根本没有“网瘾基因”这一说,所谓“网瘾基因检测”不过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商业噱头”。推出此项检测的机构负责人表示,的确为某公司提供了咨询和检测平台,但所谓“网瘾基因”是该公司的一种宣传方式,以达到吸引一部分人来咨询的目的。并且,“网瘾基因”在医学上说不通。

  问题至此有了答案,基因检测网瘾并无依据。称这种检测为“跳大神”、“科学算命”,似乎也相当合适。在中国,新鲜的科学概念进入社会生活,大概总是跟命运或者长生结合在一起的。1932年底,上海有药厂称造出了“长生防老新药”——“含电人参胶”,能“补充电气于体内”,供给“人生命原动力之活电子”,鲁迅曾讽刺说,“现在连人参都‘科学化地’含起电气来了”。那是“电气时代”的故事。二十年前,街头的“电脑算命”;十来年前,处处皆是的“纳米产品”,以及现在看到的“网瘾基因”,仍是这路子。

  然而,如果网瘾基因检测就是一个“科学商业化”例证,那就简单了,我们只像对待“含电人参”、“纳米水杯”一样,笑而置之。问题是,“网瘾基因检测”更复杂。

  “网瘾基因检测”之所以能够作为宣传噱头,一在于“网瘾”现在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实在的、严重的、普遍的、值得每个人至少是每个家长忧虑的,二在于“基因检测”这一概念在社会理解上能够产生的科学、可靠等意义。因此,网瘾作为一种社会性恐慌,客观存在;但基因检测却往往并非“跳大神”和“科学算命”。真正值得深思的,不在于基因检测网瘾不靠谱,而在于基因检测很多疾病和行为倾向可能靠谱。不靠谱,我们不相信就是了;关键是如果靠谱,我们怎么办?

  “网瘾基因检测”尽管只是噱头,网瘾形成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方面,但基因检测确可看出儿童执著、好动或自闭等先天特质,某些特质确可使人更具上瘾倾向。现在,基因检测已被用于确诊某些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预测一个人患某些疾病的风险,还被用来发现儿童的先天潜质。在网络上检索“基因检测”,可见国内有很多家公司在大做生意,检测儿童天赋。

  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人在疾病或者发展上的未来,虽然不是可靠的,至少也不能说是无依据的。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与特定的基因缺陷高度相关,某些人确实有在某方面成功的“天才”,某些暴力行为也可能有基因基础。在人类科学认知没有达到基因水平以前,这些“先天注定”的东西不被认识。现在,人类似乎可能通过及早检测,使一个人的行为倾向与发展前景处在可预知状态。接下来,又有“干预”的问题,乐观地说,基因缺陷可以通过基因干预而校正,从而降低患病或行为偏向的几率,甚至可以通过基因干预使某个人具备某种“天赋”。这里,人类似乎变成了自己的上帝。

  但是,一个人若具有那些只能发现而尚且无法纠正的基因缺陷,怎么办?例如一个人知道自己罹患癌症的几率高于正常人一百倍,他的心理状态如何,他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将丧失很多机会,甚至保险公司是否会拒绝提供服务或者要求比普通人高得多的保险费?一个被检测出“犯罪基因”的人,是否要被特加看管,使他时时遭到警戒?即使任何基因缺陷都已经拥有干预的办法,干预失误或失败的那些“基因废品”怎么办?另外,就算所有的干预都能保证成功,那么所有人都要求变得基因完美,人的“基因型号”是否趋向雷同?最极端的想法,是否可能出现“基因独裁”,使类似于“纳粹优生学”的社会控制变得可能?

  这些,当然不是科学的想法。乐观主义会确信,科学必将进步,而人类总能找到合宜的适应科学的方式。但无论如何,科学可能真的能够直接进入个人和人类的生命过程了。制造科学噱头“跳大神”的情况可以不置一哂,问题是如果科学真能算命,我们将怎样面对?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更多关于 网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