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故宫管理难称专业透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06:31  中国青年报

  早在2005年,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就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年》中写道:“故宫博物院将陆续编印《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利于社会的监督。”然而,时至今日,一套堪称完整的藏品名录,依然没有面世。只能是“故宫说啥就是啥”。

  “馆藏问题是很多国家博物馆面临的一大问题。故宫内的文物估计是清理多少年都清理不完的,编制藏品名录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李建民研究员向记者表示,“我希望它的全部馆藏都能透明,但首先,还是希望它能将管理工作透明化,出现问题能及时公开,这是第一步要求。”

  故宫“病根”在于封闭体制

  “八重门”的喧嚣背后,故宫博物院封闭的“衙门”体制,成为其内外人士一致认为“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我看来,故宫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门’,并不奇怪。因为它目前是典型的高高在上、关起门来办事的封闭单位。外面的先进管理方法、社会风气被挡在高墙以外,也太久没人评估它,很多问题都在积累。”张晓明副主任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随着大家对故宫关注度的提升,它潜在的问题就会爆发出来。”

  那名故宫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由于故宫博物院长期封闭、与社会接触少,公众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我在工作以前,几乎也对它一无所知。”他说,“‘八重门’中的一部分是故宫自己确实有问题,但即使没有问题,这样的体制也只会让公众猜测纷纷,制造问题。”

  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黄震云教授看来,封闭体制带给故宫博物院的“顽症”,概括而言就是“内部缺乏动力,外部缺少压力。”

  回溯“八重门”期间,不少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在应对上的迟缓与傲慢,记忆犹新。有网友这样质问:“故宫博物院不是任何团体、任何个人的‘私藏’仓库,无论该院领导资格多老、背景多深、职位多高,都只能是‘人民保管员’,真不知他们的傲慢从何而来?”

  黄震云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原因就在于故宫没有受到体制改革的影响,员工实行的是工匠型管理,既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物科学工作者。“由于一直吃官粮,没有选择、没有竞争,很多工匠型管理者又安排自己的家属、子女进来,长期自由度太大,很多东西不透明,所以比较放肆。”他坦言。

  那位不愿具名的故宫内部人士也向中国青年报证实,故宫里的人事制度并不鼓励进取和创新。“据我观察,很多领导干部的任期都没有时限。有时候,一个处长只要没犯啥大错,就50岁、60岁还在干,然后坐等退休。考评、问责机制基本不起作用,自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黄震云教授还说,故宫博物院的外部监督机制,同样有形同虚设之嫌。一个典型现象是,多数老百姓连“故宫归谁管”都不清楚。8月5日,记者在第一调查网一项“你知道故宫的直属上级单位是什么吗”的调查中看到,选择“知道”的仅占58.83%,“不知道”和“说不清”的,分别占到了近30%和15%。即使在“知道”的人里,超过40%认为是文物管理局,只有15.69%选择了正确答案——文化部。

  “但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是由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兼任,而故宫本身也是一个副部级单位,监管力度怎么保证?国家文物局对故宫只能是一种指导关系,不能直接监管。故宫名义上有人管,实际上是自己管自己。”五岳散人向记者表示。

  “这样一来,故宫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掌握着传承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大衙门。”五岳散人说,“因为没人监督,久而久之,它也就不会珍惜它所保管的东西。”

  相应地,故宫博物院每次应对舆论监督时的“自查自纠”,也被网友略带戏谑地评价为“故宫独角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一点一滴,公信力流失殆尽。

  于是,在“内无忧、外无患”的体制下,故宫博物院一路跌撞着走过“八重门”、走到了一个十字岔口。

  “故宫需要一个监督委员会”

  拿什么“拯救”十字岔口的故宫?

  故宫内部人士和有关专家均认为,故宫现有的体制“该改改了”。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监督委员会。“打开紧锁的宫门,接受全社会监督。”

  “故宫的体制还是没理顺,一个管理公共文化遗产的事业单位,做的却是机关的事,难免会与公共服务的性质相脱节。”那名故宫内部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如果不加快体制改革,故宫还可能陆陆续续爆发“N重门”。

  “现在,故宫对外界批评的反应比较慢,出了问题,态度也存在问题,总是习惯性地沉默或者否认。”这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故宫应及时将信息公开、透明,这才是文博单位专业性的体现。“你把门打开,让公众看个明白,自然不会引起那么多误解,何况故宫的东西毕竟不是私人的东西。”

  如何实施?李建民研究员建议,应该由文博、考古界的知名学者来担任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并下设专家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故宫的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最起码应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及文博管理工作经验”,他指出,故宫不应该变成一个行政单位,“起码应该更加专业、更加学术。”

  黄震云教授则告诉记者,故宫这种单位是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机制改革。“但改革并不是让它在内部解决问题,而是把故宫大门打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他表示,“例如,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需要有人评估,故宫文物保护水平要有人监督等。”

  张晓明副主任也表示,“不能因为它是文物保护机构,就可以关着门不让别人审查和评估,尤其是故宫这种代表着国家水准的文化机构,更应该参照国际标准。”

  “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怎样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张晓明说,“更重要的是,这几年,大家开始关注这些还拿着财政拨款的公共服务机构,到底拿着钱有没有干事?引入外部监督就更加迫切。”

  五岳散人告诉记者,他建议设立一个第三方监督委员会,代表社会对故宫进行监督。

  “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公立博物馆,都有一个与它无关的第三方对其进行监督、评价。”他表示,我们不妨效仿建立一个与故宫没有利益关联的机构,监督故宫的所有东西完全公开、透明,也保证故宫能定时、定点地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

  “委员会建议由律师、审计、体制外的专家三方组成,同时,委员会必须与故宫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没有任何经济瓜葛。”他同时强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故宫 体制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