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应我国发展不均衡易侵犯民生和福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12:19  国际先驱导报
  邱炯/插画   邱炯/插画

  【编者按】

  7·23动车追尾事故后,有一条微博流传甚广,甚至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内容。这条微博说: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将“发展才是硬道理”阐释得淋漓尽致。因为有了发展,我国的GDP才能跃居世界第二;因为选择了发展,我们才有了如此多漂亮的城市;因为全力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这些都是发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发展的一路狂奔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血的教训。

  正因此,现在又有不少人提出了中国要放慢脚步,中国的发展也要减速。

  如果“快”被异化成牺牲百姓福祉,变相为既得利益谋利,快到违背客观规律,快到社会道德和信仰滑坡,那当然背离了发展的初衷。但“减速”并非问题的全部,“发展快”不应也不是中国问题的替罪羊,我们的不少问题依然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但我们急需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补足曾经荒废的功课,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黄莹莹 发自北京

  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

  “中国发展高铁没有错,关键是价值观跟不上,很多做人的底线跟不上。”

  中国的发展要慢一点,这是7·23动车追尾事故后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提法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由高铁速度很快,延伸到国家发展速度很快,我们有很多东西跟不上去,所以要慢一点。无论是高铁的问题,还是其他的社会道德或价值观紊乱等问题,跟发展速度快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没有绝对的联系。如果拿百分比来看的,发展快的副作用可能只占百分之二三十。发展速度快,的确会导致人疏忽一些事情,就像人走路走得快,一不小心会摔跤一样,但是走路慢了,就一定能保证安全吗?如果价值观、信仰、做人的底线和体制等方面的建设没有跟上的话,走路再慢,也一样会摔跤。

  中国的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不是放慢就能解决,停止更不能解决。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已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问题,产生过很多观念上的混乱,以及方向上的争论。一有问题就停顿,就调整,就放慢。这些问题有些属于技术层面的,有些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有些属于“要改革还是保守”争论层面的。中国的问题是在发展当中产生的,发展当中产生的问题一定要通过继续发展或者继续改革才能解决,而不能停止发展或改革。

  中国发展高铁没有错,关键是相关的某些体制跟不上,价值观跟不上,很多做人的底线跟不上,这才是根本问题。我不赞成在单一层面上放慢速度,如果认为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因为“速度”而产生的话,就会跌入到一个思维的窠臼中去,而且会给反对改革的力量提供一个借口。

  中国的问题不解决,速度降得再慢,还是会有发生事故的几率。因此,不能因为降了速度,就好像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好像找到了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速度,这样反而掩盖了很多道德、人心的问题。

  中国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人们只能看到速度,而且在享受这种速度所带来的成就。当我们的发展成就到了一个的瓶颈,发展的加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并且我们的问题也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需要去指责为什么发展会到了瓶颈,问题会累积得如此之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经过32年的快速发展还没有瓶颈的,关键是到了瓶颈口,我们需要如何来诊断,怎么来找出它的病理,然后我们开出的药方如何来符合病理。

  很多人希望或者期待快速地寻找一个替罪羊。如果一个替罪羊找到了,我们就可以放心了,以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实际上是掩盖了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最近所谓的“速度论”,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只替罪羊。我们不能回避更加深层的改革,这些改革需要勇气,需要智谋,需要艺术,需要共识。不能因为这些困难,我们就随便去找一只替罪羊。

  本报评论主笔 叶海林

  “我们现在需要打破垄断利益集团对‘快’和‘慢’的执掌权力”

  “快”只是一个速度概念,而中国的很多问题是质量概念。高铁事故显示出,我们铁路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并没有我们说的那么快,我们的问题不是跑得快,而是没有技术支持,根本就跑不了这么快,欲速则不达。问题不在于“快”,而是因为我们的结构不合理,我们还不具备跑那么快的能力。另外,我们在追求快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利益问题,很多利益集团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瓜分社会财富,形成的问题其实跟发展速度没有关系,而是跟监管有关。

  我们现在讲“降速”,讲“安全”,我同意,但是降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说速度降下来了,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高铁速度从每小时350公里降到300公里,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如果铁道部的体制不改革,光降速,又能如何?

  反对“快”有点把问题简单化了,就是说把问题简单地解读为速度太快造成的。跃进可能会出事,甚至可以说跃进肯定会出事,但是只是把速度降下来,而不对根本性问题进行修补的话,还是会出事。其次,不能排除在为了降速而降速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利益集团在博弈。所以我不会贸然支持希望中国应该慢下来歇一歇的观点,看看我们国内情势和国际环境,发展的压力都还非常巨大,我们没有时间、没有资本停下来歇一歇。

  快慢不是关键,谁掌握快慢才是关键。掌握快慢的人是不是真的去服从经济运行规律,是最关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是有些可以预见的问题的解决过于滞后,等到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之后,才发生它是个问题。很多事情完全不需要以鲜血为代价,才知道它出了问题。

  我们现在需要打破垄断利益集团对“快”和“慢”的执掌权力。我们社会有些方面发展得快,有些却很慢,这些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又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在里面起作用。利益集团既有可能鼓吹快,也有可能鼓吹慢。

  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杨光斌

  “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而现在的情况是,发展得太快,反而侵犯了人民的福利。”

  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不均衡。我们一直强调怎么发展、怎么挣钱和怎么花钱,但是监督这一块却没能跟上去。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实施了干部考核标准多元化,但是事实上,在地方上来说,主要还是看GDP指标。市级或县级的报纸上都是关于发展和项目问题。相对来说,民生和公共服务都没有被放到主要位置上。

  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很难做简单的类比。我们跟其他东亚国家在发展的意愿上都是比较强烈的,而我们跟它们不一样的是,我们的政治和经济是一体化的,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着经济,但是在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是政府引导发展,企业和市场是自主的。“政经一体化”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更快,当然问题也可能更多。

  国际上有些调侃说,印度是“老牛拉破车”,中国则是很幸运,发展得很快。但是我们需要记住一点,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而现在的情况是,发展得太快,反而侵犯了人民的福利,甚至是生命。所以我们的速度的确是需要稍稍慢一点,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各个部门,都是喜欢现在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因为蛋糕大,分的钱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个人利益在里面。每年的财政预算其实就是各个部门在分一个大蛋糕,这个蛋糕当然是分到的越多越好。蛋糕整体越大,分到的蛋糕就越多,上项目的冲动也就越大。利益问题导致现在发展显得过快或者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网友微博参议

  本报“议事”版每周推出一个热点话题,诚邀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欢迎您登录本报官方微博,留下您对该话题的个人看法。您的精彩观点有可能被选用并刊登。

  本报微博:http://weibo.com/gjxqdb

  @喻晓乐:如果经济发展速度降下来,或许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稳定一直被国家视为压倒一切的大事。

  @何庆宇:中国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快得令人瞩目,但也让身在其中的乘客胆颤心惊。唯GDP主义盛行,一些领域充满“大跃进”思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超常规使用,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这是一场伟大而精彩的博弈,我们都是被动的推轮者。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推下悬崖。

  @jiang陈小山:我认为国家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细节问题,出现问题应该用专款专人去处理这些已经出现的问题,务实是最重要的。放慢脚步,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放慢脚步还需要一定缓冲时间。更要有预测问题的思维,预测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做出解决问题预案。

  @不羁的疯:我认为现阶段没有选择,只能快,世界万物,唯快不破!别的国家和团体已经超越我们很多年,如果我们不追,恐怕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我们会一直在产业链的下端。最好的方式,我们一边快速走,一边解决问题。

  @晓得我是谁不:我觉得讨论要不要放慢脚步,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究竟哪些问题是由于发展太快造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不是我们非得放慢脚步,放慢脚步就可以解决吗?还有哪些领域必须集中资源大干快上。我觉得不是发展太快,而是一些官僚太懒惰,太没效率,拖了中国社会的后腿!

  @每天都在奔波:蛋糕再大,如果对老百姓无益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的发展的归结点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所谓的GDP如何如何;还有就是当下我们的腐败问题,应该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否则民心会流失得更厉害。

  @海不扬波c: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关键要建立民主政治、法治国家,要推动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的进步。这一切不是简单的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就可以解决的。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发展中解决,而不是停止发展。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发展 民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