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蛟龙号母船返回青岛 潜航员讲述潜海经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4日07:24  大众网-齐鲁晚报
23日,参加海试的潜航员付文韬(右一)、唐嘉陵(右二)随船抵达青岛。 本报记者 杨宁 摄 23日,参加海试的潜航员付文韬(右一)、唐嘉陵(右二)随船抵达青岛。 本报记者 杨宁 摄

在海底,“蛟龙号”机械手布放标志物。 本报通讯员 王文胜 摄 在海底,“蛟龙号”机械手布放标志物。 本报通讯员 王文胜 摄

  本报青岛8月23日讯 (记者 孟艳 刘红杰 见习记者 朱夏雅南) “蛟龙号”圆满完成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任务后,深潜器母船———“向阳红09”船23日上午返回青岛,我国首批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46名海试人员随船抵青。

  23日上午10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青岛市相关单位在团岛码头共同举办了欢迎仪式,迎接凯旋的海试队员。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5000米级海试任务自7月1日开始,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于8月18日顺利返回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此次海试,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科研人员在三个实验海区进行了5次下潜作业,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锰结核。“透明的海参、颜色艳丽的大虾、鼠尾鱼,没想到5000米深的海底,生物物种还如此丰富,真是不虚此行。”凯旋的唐嘉陵说。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人士介绍,5000米级海试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据此次5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顾问、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党委书记陆会胜介绍,“蛟龙号”随母船凯旋后,暂时留在江苏无锡,未来会来青岛安家。据介绍,目前,即墨市鳌山卫镇正在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为“蛟龙号”的入驻做准备。

  本报记者 孟艳 见习记者 朱夏雅南

    在5000米的深海,3公里路程深潜器要走两小时,发光生物会像流星一样划过,透明的海参可被“蛟龙号“轻松捉住……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潜航员付文韬、唐嘉陵以“蛟龙号”主驾驶的身份参加了此次海试。

  23日,记者在青岛中苑码头登上了“向阳红09”船,听他们讲述“下五洋捉鳖”的深海经历。

  操作机械手捕捉透明海参

  23日,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载着两名潜航员付文韬和唐嘉陵回到青岛。唐嘉陵和付文韬分别独立作为主驾驶完成了5188米和5180米的深潜任务。

  潜航员付文韬说,他本以为这个深度不会有生物,但实情并不是这样。色彩斑斓的大虾、稀有的鼠尾鱼、像百合花一样的生物,时不时地游过深潜器窗前,令潜航员们惊叹不已。

  付文韬介绍,在黑暗的深海中,可以看到自发光的浮游生物不断游动,白光、蓝光、红光交相辉映。由于深潜器下潜速度较快,这些生物游过窗口时,就像流星划过一样。而深潜器停止下潜时,就会有生物游到深潜器旁边。

  付文韬曾发现深潜器前方海底趴着一只透明海参,于是,他在舱内操控“蛟龙号”的机械手,伸过去,张开手,收拢,虽然海参挣扎了几下,但还是被成功地装进了采样篮中。后来,深潜人员还采集到一只扁平状的单细胞原生动物。

  “不过后来不知道是海参跑了,还是因为压力改变分解掉了,最终没能把它带上岸,非常遗憾。”付文韬说。

  拍照、聊天缓解心理压力

  记者获悉,5188米的海试,是唐嘉陵作为唯一驾驶员,带着两名科学家在7月27日完成的。此次深潜获得了大量海底照片和数据,实现了三个第一:最大深度下潜5188米,最长水下工作时间9小时14分钟,海底最长行驶距离,累计行驶3公里。

  “因为海底压力巨大,深潜器速度为每秒0.5米到0.8米,这只相当于一个人散步的速度。”唐嘉陵说,但是为了获得微地形地貌数据,必须进行长距离行驶,这次下潜累计行驶3公里,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因为海底无光、无热,潜舱也很狭小,海底两小时会让人感觉非常漫长。唐嘉陵说,他当时心理压力确实很大,因为他是舱内唯一的深潜员。“但是压力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整个海试团队非常成熟,在技术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准备,而且已经下潜多次。”

  “我们培训时,都要在黑屋子里关12个小时,以此来训练这方面的承受能力。”唐嘉陵说,一般人在这种环境下精神会崩溃,但他们已经练出来了。

  据介绍,到了海底,深潜人员在驾驶深潜器的同时,除了朝窗外看海底景致,也会相互拍照、聊天,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

  潜心修炼备战7000米海试

  “我们回青岛后还得抓紧训练,争取参加7000米的海试。”唐嘉陵说。当记者问到是否已经取得7000米海试资质时,唐嘉陵不好意思地说,通过5000米海试,他们的资质已被认可了,参加7000米海试应该没问题。

  潜心修炼都要做什么?唐嘉陵介绍,他主要是要克服机械手操作不连贯问题。机械手操作舱外抓捕,需要靠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如果判断不准,或者操作不连贯,容易让生物逃跑或者抓碎生物。机械手是主从式系统,有7个关节,在舱内的操纵系统类似手套,深潜员把手伸进去进行操作,舱外的机械手就跟着移动。

  “由于海底温度很低,有时操纵机械手时间久了,手都会冻僵,操作起来就很困难。”付文韬说。

  “蛙人”张正云两次摔进海里

  在“蛟龙号”海试团队中有4名“蛙人”,他们担负着为潜水器脱挂主吊缆、拖曳缆和水面监护任务。

    7月30日上午的第44次下潜试验时,海上风力达6级,浪高2.5米。潜水器入水时上下颠簸凶猛,“蛙人”张正云爬上潜水器顶部,借助涌浪上抬潜水器的瞬间,迅速解脱主吊缆。像这样的任务,“蛙人”小组共完成了120次,张正云两次被海浪打下潜水器。“掉入海里后大约要漂浮10分钟左右,甚至被海流冲到50多米之外,等小组其他人完成任务后再爬上橡皮艇。”张正云说,“蛙人”工作的危险性很大,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本报记者 孟艳

  伙食保鲜西瓜32天不坏

  据介绍,“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赴太平洋深潜海试期间,伙食管理委员会向全体海试人员发放了伙食情况问卷,不断改进和提高伙食质量。

    炊事人员天天穿着棉大衣进菜库倒菜,保持西瓜32天、绿叶蔬菜25天不变质,创造了大洋航行水果和蔬菜保持时间最长的纪录。

  船医每天早晚主动巡诊,对全船消毒10次,全程没有出现病号,也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本报记者 刘红杰

  “蛟龙”潜海大事记

  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其后,在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等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等工作。

  从2009年7月起,“蛟龙号”先后完成三个阶段的任务,一是2009年7月27日至10月24日,历时90天完成1000米级海试;二是2010年5月25日至7月24日,历时61天完成3000米级海试;三是2011年7月1日至8月18日,历时49天完成5000米级海试。

  本报记者 刘红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更多关于 蛟龙号 潜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