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完美收官 把移民当亲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6日04:17  东方今报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完美收官把移民当亲人

  【人物志】

  干部可敬把移民当亲人

  每一户移民迁出,要有8名人员帮助搬家和安家,另有两名移民干部日常包户。16.2万名移民迁安,迁安两地至少有3万名移民干部在默默奉献。南阳市移民局局长王玉献说,移民干部都有一个心愿:待移民迁安完成后,要大睡一场,大醉一场,大哭一场!

  □东方今报记者 张定有

  向晓丽动真情,用真心

  她认为,移民群众背井离乡,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大家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唯一的工作方法就是“动真情,用真心”。

  2008年12月,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工作正式启动,淅川县大石桥乡张湾村成为全县首批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移民工作也随之被列为该乡的“头号工程”。向晓丽说,2009年1月31日晚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可用惊魂形容。那晚,小雨雪,刮着北风。

  向晓丽一行3人来到张湾村老党员张丰歧家慰问。张湾村地处丹江流域平原地段,靠山面水,土地肥沃,素有 “九顷八十亩,不靠老天爷”之说,旱涝保丰收。听说要搬迁,村里人谁也不愿意!误会和不解,曾让面临搬迁的村民一度失去理智,差点没“动粗”。但在几天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带着党中央“和谐移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向晓丽和包村干部依旧扎到张湾村,挨家挨户讲政策。她认为,移民群众背井离乡,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大家首先要理解这一点,唯一的工作方法就是“动真情,用真心”。

  “向乡长没架子,和村里人都成了老朋友!向乡长为我们受了好多委屈,大伙觉得很对不起她!”村民陈寿宽回忆起那件事至今仍很愧疚。

  “只要乡亲们能顺顺利利搬走,我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安建成给死人下跪

  老城镇安洼村是淅川县第一批57个移民搬迁村之一,全村80多户425位移民定于2010年7月1日搬往新乡市获嘉县。46岁的安建成是陈岭服务区副主任,他被安排负责安洼村的移民搬迁工作。

  为给安洼村修建搬迁通行道路,2010年6月26日下午2点,安建成忙完停车场铺沙子平整任务后,顾不上休息,就引领推土机进入安洼村,进行货车进户道路的整修疏通。

  施工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民全寿山夫妻俩“动粗”阻工。原来,全寿山家的老坟位于路边,由于不太明显,加之荒草的遮掩,导致推土机在作业时蹭到了他家的坟边。按当地习俗,挖祖坟是一大禁忌。

  “是安建成挖了我家祖坟,非得让他亲自去磕头祭拜。”全寿山家人提出“条件”。一听这话,安建成感到实在委屈、憋气。“我是为了移民工作,又不是故意这样做。”安建成嘴里一根烟接着一根烟。抬起头,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

  “走,去祭拜!”抽到第十根烟时,安建成下定决心。当着现场所有人的面,双膝跪下,安建成对着土坟郑重地磕了个头。事后,不少人都说安建成太憨了,为工作给别人磕头太丢人。但安建成却有自己的认识,“我个人挨骂受罪不要紧,移民们为国家作了贡献,只要乡亲们能顺顺利利搬走,我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马有志命殒迁安

  对于有情绪的移民,马有志显得非常有耐心。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他认这个理儿!

  2010年4月16日,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对移民乡亲的深深眷恋,52岁的马有志倒在赶往移民村的路上,如歌的乐章戛然而止……马有志生前是淅川县机关党委副书记,2009年11月第一批移民刚启动,马有志主动请缨成为县委办驻马蹬镇向阳村工作队队长。

  对于此次外迁社旗,向阳村原本是顾虑重重的,全村445户、1800多人,农忙时种地、闲时捕鱼,有几家年收入高达十几万元。

  这一次进驻向阳村,马有志让司机把他送到村口,自个儿走进移民村,吃住都在这里,刷写标语宣传移民政策,甚至徒步到距村部13里的羊角洼走访老党员。最忙的一天,他召开了8次党员小组会进行移民动员。

  对于有情绪的移民,马有志显得非常有耐心。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他认这个理儿!

  2010年4月15日,向阳移民在社旗的新房建设就要结束,马有志与在社旗督工的村支部书记通了最后一次话,两人商定,马有志第二天回向阳就搬迁方案再征求一下乡亲们的意见。

  谁料,第二天在赶往向阳村的途中,马有志突发脑血管病倒下了,再也没有醒来……

  移民可爱到哪都是中国人

  “北京一杯水,移民几滴泪”,这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文章中的话。“他们为南水北调工程和国家利益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他们有恩于国家。”这是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成的感受。在丹江口库区移民大搬迁的过程中,移民的可爱始终感动着每一个参与迁安的人。

  □东方今报记者 张定有

  王廷颜离女远迁

  “睡不着,我晚上想了想,走之前要装上一壶丹江水,包上一包家乡土。”王廷颜对老伴说。

  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是丹江口库区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2009年8月20日,66岁的王廷颜和乡亲们一道,举村搬迁到了郑州市中牟县。

  王廷颜的女儿一家住在淹没线之上,离娘家只有200多米远。“平时,娃们做了好吃的,都忘不了给我端一碗,俺不想走啊。可咱总不能让国家调不成水吧?”王廷颜说。

  王廷颜一家和所有的淅川人一样,爱吃酸菜面条。酸菜是淅川的特产,据说只有在淅川才能榨酸,就如同淅川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橘产地,与气候、水土等有很大关联。临行之际,王廷颜的妻子专门榨了一坛新鲜的酸菜,酸味很浓,菜坛子外表油光铮亮,显然已经用了很多年。

  搬迁的当天,天刚蒙蒙亮,王廷颜就早早地起来了,“睡不着,我晚上想了想,走之前要装上一壶丹江水,包上一包家乡土。”王廷颜对老伴说。他从已经装上车的家具里,拿出一个塑料壶,默默地向村边的丹江走去,先装了满满一壶水,又捧起水,洗了一把脸。然后,王廷颜对着丹江深深地鞠了一躬……

  何照胜移民标本

  “走就走吧,国家的事儿,咱得支持。再说了,搬到哪儿不都还是淅川人,都是中国人呀。”何照胜说。

  何照胜,75岁,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为了南水北调,他一生都在搬迁中。他,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移民标本”:23岁远迁青海,后返迁淅川;30岁再迁荆门,再返迁老家;2011年6月27日,他又带着儿孙,搬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新乡辉县常村镇燕窝村。

  “又要搬走了,心里咋想的?”搬迁前,副省长刘满仓专程看望了何照胜。

  “走就走吧,国家的事儿,咱得支持。再说了,搬到哪儿不都还是淅川人,都是中国人呀。”何照胜曾诗意般栖息在丹江河畔,因修建丹江口水库,53年来他扶老携幼,辗转3省4地,用一生诠释了一个老移民对“南水北调”这个国家行动的支持和奉献。

  1958年,中央决定在丹江口修筑水库,次年4月, 23岁的何照胜和新婚妻子郭富勤一道,加入了8008名支边移民当中。1966年3月8日,没等站稳脚跟,从青海回到丹江边才住了4年,何照胜又带着何家庄44户183人,迁入荆门十里铺公社。1973年,丹江大坝一期工程终于建成完工,次年,何照胜带着一家十口人离开荆门回到老家乔家沟。2011年6月27日下午3:30,何照胜跟乡亲们准时到达辉县新家。

  17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红房绿瓦,在阳光下闪着绿光。何照胜走进新家,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喜不自禁,他说:“搬了一辈子家,哪一次也没有这次好!”

  赵福禄难忘渔村

  “现在我想通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饭店也不会有今天这个规模。”赵福禄说。

  2011年“五一”假期,淅川香花镇宋岗码头,渔歌唱晚,江水悠悠,江边的大小客船游客如织。这又是一个丰收的日子。

  岸边的丹江渔村酒店内,老板赵福禄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出神。按照移民时间安排,赵福禄今年夏天将要搬迁到邓州市裴营镇。

  赵福禄是香花镇刘楼村人。刘楼村紧挨着丹江,库区水位上涨后,村子大部将被淹没,赵福禄家也在其中。10年前,赵福禄在江边开了个小饭馆,专做丹江鱼,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饭店的档次也逐步提高。现在他的饭店和宾馆营业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每年收入在80多万元。在宋岗码头,老赵的饭店首屈一指,生意十分火爆。

  “说心里话,我肯定不想搬迁,这里的生意多好啊。”谈起移民,赵福禄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想通了。”赵福禄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他的饭店也不会有今天这个规模。赵福禄随即带头签了搬迁协议,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陆续签了协议。

  善于经营的赵福禄说,他在裴营镇做了三个月的市场考察,到邓州之后,投资建一个“农业观光旅游度假村”。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