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媒变脸追热点 推动重塑政府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7日15:24  廉政瞭望

  央媒“变脸”追热点

  ◎文_本刊记者 李天锐

  陈敏是某重点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爱看武侠、爱玩微博的他正打算以国外报纸报道语境为题材完成毕业论文。最近,新华社关于动车追尾事故的追问吸引了他的注意。

  “行车安全系统为何失效?列车调度管理是否到位?平安能否不用鲜血来换?这些追问看似理性平和,实则句句击中要害——大侠出手了。”陈敏说。

  近一个时期,《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次就社会热点事件震撼发声,央媒“变脸”的背后有何深意?

  社会热点,央媒出击

  同时也是网球爱好者的陈敏记得,李娜在法网夺冠的第二天,照片便出现在了《人民日报》头版报头右栏的位置。“配了一幅李娜亲吻奖杯的大图。类似情况很少见,那个版面通常是用于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

  类似的情况在央视报道姚明退役中得到体现。“7月20日,关于姚明退役的新闻在《新闻联播》中持续了1分钟,姚明的职业生涯、国际影响和退役后的打算都有介绍。”陈敏说。而稍后的焦点访谈,侧重点之一是解读姚明为什么能在国际上拥有如此大的影响。

  体育事件只是一个方面。有观察者指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强势介入才是本次中央级媒体集体“变脸”的突出表现。

  6月30日,央视播出了时长20分钟的《“郭美美事件”调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伟、天略集团董事长丘振良和郭美美本人接受采访回应质疑。节目一针见血地指出,公众的众多疑问归结起来,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我们是否能将自己的捐款放心地交到公益机构的手里?此段视频在微博被转发上万次。

  7月中下旬,达芬奇家具“洋品牌”身份造假一事成为新的舆论热点。而最早揭露这一现象的,正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

  一年前,新华社推出《中国网事》,旨在对网络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等进行梳理和观察,使新华社在《新华每日电讯》犀利的时评之外,再增一招“必杀技”。陈敏认为,近段时间,《中国网事》的调查、核实系列稿件的分量有所加重。

  近期,桥梁安全事故在各地频频发生,《中国网事》选择了网民关注的几座大桥,赴重庆、湖北等地进行调查。在“‘养生教母’马悦凌倒掉”、“共和国脊梁”评选疑云等事件中,《中国网事》一马当先,其新浪微博更吸引粉丝43万余人。

  用“不再沉默的声音”

  打捞“沉没的声音”

  在由各大中央级媒体持续震撼发声构成的交响乐中,《人民日报》评论部署名文章无疑是最精彩的乐章。

  从4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陆续推出“关注社会心态”、“如何回应社会关切”“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等系列文章,截至记者发稿时仍在延续。

  这些评论篇幅短小,或提醒各级官员:“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淡定’谈何容易?如果‘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恨官’情绪何以消解?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或振聋发聩:“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或呼吁建设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

  “文动天下,堪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皇甫平。”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如此评价。1991年,皇甫平的文章曾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思想上做出贡献。

  “呼吁‘倾听沉没的声音’,正是中央级媒体对自己过去时常在热点事件中发出‘沉默的声音’的一次拯救。过去,老百姓觉得它们歌功颂德,说教味太重,对一些负面新闻则‘选择性失明’,这是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自说自话、自我边缘化的结果。”他强调。

  张小元对近期中央级媒体的新动向颇为关注,他告诉记者,过去,人民群众对主流舆论只能仰视。现在网络社会“已经不是山的时代,而是海的时代”,哪一滴浪花处于浪潮的顶尖,它便会引领主流舆论。当下一个浪潮袭来,这朵浪花就会被盖过。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想要占领主流舆论阵地,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张小元认为,当今时代,网络就像一个贩卖观点的自由市场。网民之间很大程度上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并没有过去存在的“舆论垄断”现象。老百姓判断你的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便是看其与真相是否接近,是否代表了自己的利益。从这点上来说,发出“不再沉默的声音”,倾听“沉没的声音”,正是各大中央级媒体应尽的义务。

  在他看来,上述主流媒体还需要做到“在民意沸腾的地方必须发言讲真话,不能缺位,哪怕是针对一些民间事件和娱乐事件”,因为“公信力的累积需要一段过程,要让‘抢占话语权’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在事实模糊不清的时候,民众仍会信赖它,能起到‘一锤定音’之效,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推动重塑政府公信力

  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曾136次提到“人民”。在四川省某县科级干部王川看来,这是解读近期央媒发声追热点的一把钥匙,“因为,它们都折射出了民生的重量”。

  细心的读者、观众察觉到,本次央媒变脸,都是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对部分当权者、官员或强势人物提出批评和规劝,与过去站在政府的立场谈成绩形成对比。“不能不说反映了中央决策层执政思路的某种变化。”张小元亦指出。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这从侧面印证了张小元的论断。

  一名专家认为,此番中央级媒体的新动向还是我们继续推动全方位改革、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信号,同时为各级党组织换届和明年的十八大做舆论上的准备。

  “它们反映的诸多问题、表达的民生诉求会使各级官员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发展和改革中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社会才能和谐。社会就像骑自行车,不前进,就会摔跟斗。”该专家说。

  “老说摸着石头过河,看看这,人民已经过了河了,中央已经过了河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河中摸石头?”王川的感慨代表了部分基层官员对央媒新动向的认识。

  事实上,央媒“变脸”也对地方各级领导有借鉴意义。一段时间内,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应对热点和突发事件不当,一有负面状况出现就“防、堵”等原因,加速了官民对立情绪的蔓延,各类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地方政府公信力日渐透支。

  “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讲理的,被很多官员所惧怕的网络也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关键看地方政府敢不敢直面真相,讲真话、办实事、解民难。”上述专家指出。

  张小元则希望,主流媒体率先建立起足够的公信力以后,对大众和政府双双起到辐射作用,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在一次次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公民和政府良性互动,最终将重塑或提升政府公信力。

  采访结束时,陈敏透露,将考虑更换毕业论文题目,转而做与央媒新动向有关的研究。在这名80后大学生看来,这不单单是向“大侠”致敬,而是能更深入地读懂中国的社会与改革。因为他的就业目标,正是成为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