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淅川2年完成南水北调中线16.7万人移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8日03: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石桥乡西岭村一位移民与亲人告别。 大石桥乡西岭村一位移民与亲人告别。

上集镇魏营村一户移民四代人在老屋前照全家福。 高 帆摄 上集镇魏营村一户移民四代人在老屋前照全家福。 高 帆摄

  河南淅川,从中国地图上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点;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这里又如此引人关注:67万亩丹江水在此汇集,库区外迁移民168个村,16.2万人,县级移民总量历史最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两年时间完成,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新老移民交织,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短短两年多时间,淅川人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灌一壶丹江水,带去他乡;掬一把祖坟土,装在身上;不管走多远,家乡不能忘……8月25日,83辆移民客车从滔河乡张庄村徐徐开出,最后一批1192位移民迁往许昌市襄城县的移民新村。这标志着淅川县南水北调16.2万移民搬迁基本结束,实现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

  淅川人如何破解“天下第一难”?

  讲奉献:故土难离,乡情难分,移民“舍小家为国家”

  21日,香花镇杨河村细雨濛濛,移民程光芬心情沉重,一大早,她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的小路和乡亲们告别。

  “过一会就上车了,不知啥时能再回来。”

  “走好!”“到了打个电话!”邻居们忍不住落泪了。

  程光芬说,最牵挂的是老母亲,原来相隔只有2里地,“平时,做了好吃的,都给端一碗送去,可咱总不能为了自家,让国家调不成水吧?”

  不远的山坡上响起一阵阵鞭炮声。一缕缕的青烟下,村民赵文奇一家老少跪在祖坟前哭声一片。“俺们走了,今后不能再来照看你们了,就请原谅不孝的子孙吧……”

  故土难离,乡情难分。8月16日,姬康全家十多口人,全部搬迁到许昌县。临行前,姬康用塑料壶装了满满一壶丹江水。“我要把这壶水带到新家,想家的时候就让家人尝一尝。”

  “茅草屋,土坯房,羊肠路,崖上晃”、“一代移,几代穷”,辛酸无奈的民谣道出了淅川库区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贫困与苍凉。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南水北调不能让移民越搬越穷,国家移民政策与地方扶持政策相结合,走开发移民之路。

  “搬了一辈子家,哪一次也没有这次好!”盛湾镇移民王洪汉老人感慨地说:“我今年71岁,这辈子搬了三次家!但这一次,我没想到能住上楼房!”1965年,为建设丹江口水库,他家从平川后靠到山脚,住的是土坯房。11年后,水位上涨,他家又从山脚迁到山腰,盖了砖土混合房,一住就是30多年。如今,全家搬到平原地区,住上了二层小楼。

  早搬迁早发展。“移民村,配置高,小洋楼,笑声飘。”马蹬镇移民杜书恒说:“你看,新村房子气派,土地集中,收割机可以下田,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打工。新家致富路,肯定越走越宽阔!”

  滔滔丹江,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隐隐青山,诉不完移民的故乡情!回望渐渐远离的村庄,移民们不停地挥手,作别祖辈居住的家园,作别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

  然而,为了国家大计,库区儿女毅然“舍小家”,这就是可敬可爱的库区移民。

  动真情:打开心锁,像亲人一样安置移民

  移民迁安无小事,“四年任务,两年完成”,许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移民搬迁难,像亲人一样安置移民,用心换心就不难。”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说。两年多来,这位“移民书记”跑遍了淅川县的168个移民村。

  移民工作需要耐心。“宁死淅川,也不搬迁!”试点村马川村移民时,群众意见大,骂得人连村子都进不去,包村干部就天天到村里“挨骂”,连挨了12天才走进了群众家,香花镇干部杨华总结:“只要用心办事,没有锯不倒的树。”

  移民工作需要感化。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说,去年4月20日,天一大早就下起大雨,乡政府大院里突然来了三百多名西岭村的移民群众,移民不同意规划的安置地,围住了他与乡长向晓丽。雨地里,他们被淋了整整6个小时,其间骂声不堪入耳。喉咙哑了,衣服淋透了,他们依然不厌其烦地对移民群众解释和劝导,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带着群众的诉求,罗建伟一次次与安置地沟通协商,安置点最终由两个变为四个,感动了移民群众。

  移民干部安建成,去年6月29日,安洼村装车搬迁。当推土机推进到安洼村三组时,驾驶员在作业时没注意,蹭了一户人家的坟边。“安建成,你娘的,怎把老子祖坟铲了!”突然,60多岁的移民全寿山带着妻儿老小冲了过来。“让他给老子祖坟圆坟!”全寿山不依不饶。“走,我去!”两尺高的火纸一一叠好,几乎盖住坟头,万字头的鞭炮响过之后,安建成双膝跪地,双手伏地深深三鞠躬,脑门碰在发烫的地上……

  移民工作需要细心。淅川县政府县长马良泉说,一次移民搬迁,就像打一场复杂的战役。就拿交通运输这一项来说,第一批57个移民村共修建了600个停车点,一个村要有3至5个停车点,方便群众搬运东西。香花镇杨河村移民赵九林说:“老父亲77岁,有心脏病,坐上救护车,有医生看护,我们就放心了。”

  一切为了移民群众,一切依靠移民群众。淅川县1000多名干部扎根没日没夜、无怨无悔,“磨破嘴皮子,泡烂鞋底子”,以真心换取群众的理解,以真情融化群众心中的坚冰,打开了移民心锁。

  新机制:矛盾化解在基层,政策不折不扣

  破解移民搬迁难题必须“创新”。

  袁耀生的身上时时装着两个表:移民搬迁计划批次表,矛盾排查化解表。他说:“淅川新老移民交织,基层矛盾复杂,转变工作方式,突出为民理念,首先要化解矛盾,不让移民心里窝着疙瘩走。”

  针对“两会一部”、村级债务问题,县里专门调研,财政拿出1.2亿元补上窟窿;针对村级班子“散弱”问题,县里对移民村“强筋补钙”,配强“班长”;针对村组山林纠纷问题,出台相应政策……

  重心前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马蹬镇吴营村过去 “两委”班子涣散,建房监管工作不力,群众经常上访告状。摸底调查后,镇里调整一名退伍军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并增加了3名专职移民村干部。为管好用好每一分移民养命钱,实行“五支笔”联审。工程承包拨款申请,需经工程指挥、移民专干、乡镇财税会计、移民工作站长及乡长共同审核签字。村民们说:“有了这样的干部,我们放心。”

  淅川开移民工作的先河,成立了搬迁指挥中心,同时在移民乡镇、移民村分别成立前线指挥部、分指挥部,创造了奇迹般的“渠首速度”。先后创出“六到户”工作法、“五到位”人口核定、“轻装搬迁”、“以奖带迁”等工作方法。

  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在移民安置点选择、安置房屋建设等问题上,落实移民参与权。“保姆式”全程服务,移民搬迁过程中,从孕妇、危重病人等特殊人口护送到货物装卸,从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到帮扶就业、发展致富……

  春风化雨,广大移民变“要我搬”为“我要搬”,西岭移民的转变便是明证。农民李明源说:“新家位于市郊,经济繁荣,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老人们就医都很方便。村里有了统一规划,准备开个‘四季鲜’绿色蔬菜超市,比起那些菜市场里摆卖的蔬菜,我们的菜更新鲜、更实惠,生意应该不错。”

  “移民群众没有想到的,移民干部都想到了;移民群众不敢想的,党委、政府做到了。”68岁的移民侯金花,8月21日搬家这天,带上了3棵一尺多高的小树,“家乡的根,会在新家生根发芽的。”

  巍巍青山见证:淅川和谐大移民,谱写下南水北调移民史上的壮丽诗篇。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 移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