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于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相关工作情况。
新华社记者:
我们想知道在社保卡上加载金融功能是出于什么考虑?社保卡卡号和居民身份证号不是一致的,大家猜测未来有没有社保卡和身份证融合在一起的趋势?谢谢。
李东荣:
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现实中有普遍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业务的普及,人民群众也就是参保人在办理社保业务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有关保障费用的领取、缴纳、费用结算支付、资金划拨等业务,特别是异地资金划拨业务,从而对社保业务和金融业务的结合提出了十分现实的需求。所以,在社保卡上加载金融功能是符合社会发展和参保人的客观需要的。
李东荣:
其次,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随着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以及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战略的启动,芯片卡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数据存储量大、可承载多应用的技术特征为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从2009年起,人民银行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联合组织了对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论证工作,从确定思路、拟定规划、制定标准、改造受理环境等环节入手,共同研究制定了合作“三步走”的战略,即分为“视情解决个案,隐蔽磁条过渡,最终芯片合作”三个阶段,逐步使我们在单一芯片上实现金融功能和社保功能的结合。
李东荣: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特别是人民银行组织了各家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对现有的受理环境设备进行大量改造,目前全国的POS终端设备已经改造超过60%,其中直联的POS终端设备已基本改造完毕,间联的POS终端还有个改造过程,这些都为后一步金融功能和社保功能结合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李东荣:
最后一点,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第一,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有利于促进信息共享,推动社保部门与银行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参保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会服务,这符合国家关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二,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由于社保卡发行量大、涉及面宽、遍及全国,其目标要实现全国通用,因此基本前提是要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安全稳定快捷,而社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社保部门的网络以及银行体系现已遍布全国的支付结算网络,达到资金的顺畅流通,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这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体现了电子芯片多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一卡多用、便利群众。从目前已经实现的芯片卡迁移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发展多应用正逐渐成为一种技术发展趋势。
关于第二个问题,请胡晓义副部长来回答。
胡晓义:
2004年施行的《身份证法》,关于居民身份证的登记规定了九个项目,这九个项目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照片、证件有效期、发证机关等等这么九个项目。居民身份证法实施七年以来,对于保障公民权利,便利公民合法活动,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晓义:
但是居民身份证本身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社会管理,它不太可能提供非常广泛的公共服务。比如我刚才提到的九项登记信息,都是固定的信息,不可能登记大量的动态信息。
另外,《居民身份证法》规定,16岁以下居民不强制领取身份证,16岁以下公民的社会保障需求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来支撑它。现在我们发行的社会保障卡的芯片容量成倍于居民身份证,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记录了大量动态信息,包括每一次缴费、每一次领取待遇、每一次就医的资金支付等等。像发卡比较先行的地区,比如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都有社会保障卡了。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一证一卡都是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现在不太可能相互取代。
胡晓义:
当然,信息是可以共享的,特别是你提到的今年正式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障号码就是用公民身份号码。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和公安部门在居民固定信息方面进行了大量比对工作,同时身份管理系统也通过这样的比对来印证和修正了居民的固定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