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辟谣——再传——再证实……许多人纳闷:为何现在谣言这么多?
最近一次,所谓的年终奖新计税办法,仅过了一个周末就被证实是编造;
今年3月,日本因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我国东南沿海开始流传吃碘盐可防辐射、核泄漏污染了海盐等传闻,该传言导致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内的多地发生抢盐风潮,事后被证实为谣言;
2010年2月,山西地震传言导致上百万人凌晨街头避震,事后山西省地震局辟谣……
这些谣言为何会出现?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人们对谣言的态度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表象:某些谣传事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预期
本质:传播学研究认为,由于有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即“削尖效应”和“磨平效应”
事后看起来颇有些荒诞的谣言,为何事前、事中会蛊惑那么多人?
去年2月21日凌晨发生的事情,至今仍令小梁记忆犹新。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小梁全家被一个电话叫醒后,就在街头彻夜避震,直至天明,而当晚并无任何地震发生。小梁回忆说,从春节之前就听到各种渠道传来的消息,说是近期山西将发生大地震,基于大家对汶川大地震的恐怖印象,以及太原正处于华北地震带这一地理常识,不少人家都开始准备包括水、饼干、手电等在内的“地震包”,小梁家还将家里的细软整理并安置妥当。到前两天,更有消息说山西省已经下发文件让各大医院做好抗震准备。
2月20日晚8点左右,小梁父亲收到朋友一条短信,说地震时间已经确定,就在明天!大家将信将疑,折腾到快12点才上床睡觉。不料半夜2点多家里电话响了,是亲戚打来的,说地震就在凌晨4点至6点发生!“我们全家立即起床,带上早已准备好的‘地震包’,开上车直奔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迎泽公园!”小梁回忆说。哪知道,车在迎泽大街上就走不动了,宽阔的迎泽大街已经停满了车,全是避震的人。
当时正是春寒料峭。“车上空调显示室外温度已经是零下10度,刚开始大家还在车外站着,互相交流情况,后来实在太冷,还是回车里。上了车也不敢开空调,怕耗油,真地震了,加油肯定麻烦。”凌晨3点左右,大家发现手机信号不通了,恐慌情绪更甚。整个城市笼罩在“等地震”的恐怖气氛中。事后小梁才从媒体得知,当晚和他们一样走上街头“等地震”的,全山西省约有百万人。直到凌晨5点半左右,街上人们的手机信号才渐渐恢复正常,有消息说省地震局辟谣了,让大家安心回去睡觉。“可一条消息不能作数,万一又是谣言怎么办?”真正心里踏实回到家时,已是早晨6点半。
事后,看媒体报道,小梁才得知,所谓的“省里文件”不过是开展抗震演练的文件,所谓的“凌晨4点至6点发生”更是彻彻底底的谣言。大家以讹传讹,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越传越真,又迟迟没有官方消息辟谣,于是导致了“大恐慌”。
对于这起典型的谣言事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说,这是典型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的谣言事件。传播学研究表明,由于有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即“削尖效应”和“磨平效应”。
央视春节晚会上一个著名传话游戏便是印证。几个人并排站立,不能讲话,也听不见声音,要求他们用肢体语言将一个消息依次传递。前面两人传递的信息与原信息还有七八分相似,越到后来信息变形越大,最后一个人收到的信息就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能说、不能听,突出了主观判断在人接受信息时的作用,这个游戏是信息在人群中变形、失真传播的集中表现。”李强说。
小梁一家和这起谣言事件中许多人一样,接收不真实的地震信息时,其实主观是相信这种可能的,无形中就会放大、突出传言中地震可能发生的一面。相信的人越来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更相信。
“真实信息的空缺,也是谣言迅速扩散的原因之一。”李强说。谣言的扩散往往呈几何形状,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表象:一些人对谣言不辨真伪,信谣和传谣成为一种情绪宣泄方式
本质:谣言只是表面现象,它体现的是社会信任度的降低
当看到网上流传的“飞机关舱门半小时内必须起飞”的消息,北京市某事业单位的小杨心里立即打了一个问号。小杨经常坐飞机,也知道在北京、上海这类繁忙机场发生航班延误很难完全避免。“民航局做这种决定肯定实现不了,不是形式主义吗?估计是假消息吧。”果真,没过两天,民航局就出面澄清了。
小杨的这种冷静态度,源于前不久看到的一条虚假转帖。7月中旬的一天,小杨照例在网上查看新闻。“那天一大早,我在开心网上看到一则关于郭美美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转帖,该转帖还附上了杂志封面的截图。”小杨回忆。学外语出身的小杨有阅读英文报刊的习惯,他很有兴趣地去查看当天的时代杂志网站,因为网站首页上就可以查到最近几期的封面图像。当期,没有;之前几期,也没有。“我看到那条转帖的时候,已经有200多人留言,一如既往全是指责,骂声一片。”小杨说。他在200多条评论之后,回复了第一条质疑的评论:“我查了今天的《时代》杂志网站,没有这个封面。”
果不其然,7月12日,《时代》杂志网站上发布官方辟谣信息,称该封面系“中国造”。
“一开始,我还纳闷,有那么多人附和谣言,为什么就没有人质疑呢?后来一想,我自己不也是没有怀疑吗?要不是自己的习惯,也不会专门为核实一条传言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小杨分析。
小杨说,每天一早,他开电脑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各大新闻网站和微博。从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自己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以前我基本上也是看到什么相信什么,尤其是对于小道消息和网上传言。现在想想看,那其实是一种猎奇的心态,甚至是‘猎恶心态’,一般也不去探究真假,只是借信谣、传谣之机发泄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连是真是假也懒得关心。”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传言最后被证实是谣言,尤其是自己亲历的谣言事件,让小杨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现在传言那么多,来源也那么多,许多都是匿名发布,无从查起,也无从追责,所以传言就成了许多人宣泄情绪的出口。符合自己情绪的,就大肆赞扬,不符合自己情绪的,就随意指责,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本来网络是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渠道,现在却也成了谣言散布的场所。真不知道以后网上的信息有多少是能够相信的。”小杨忧虑地说。
李强说,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信谣、听谣。谣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的是全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后者的后果才真正严重。李强介绍,在欧美国家,也有一部分小报小刊为吸引眼球不惜散布谣言,但很少有人去相信。只有在社会信任度低的社会,真实的消息不被信任,谣言才会被广泛传播和相信。
李强介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信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信任度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信任度低,阻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社会信任度高的国家,可以产生多样化的社会关系,提高社会运转效率;社会信任度低的国家,人们对生产交易缺乏安全感,需要附加条件或强制条件才能完成,导致社会运转成本增加。
而要提高社会信任度,首先要提高公共事务代言人的信任度。近期发生的故宫安全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严重伤害了人们对故宫博物院、红十字会等的信任,对社会信任度破坏很大。
表象:公众对谣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本质:社会信任度降低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阶段
经历过一次谣言事件并且吃过苦头的小梁告诉记者,如果再听说类似传言,只要威胁到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她还是会选择相信。“在不确定真相的情况下,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说。
对谣言的相信,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不相信。小梁的想法,体现了当下社会许多人的心态。李强指出,社会信任度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变,变革不仅发生在经济体制上,还发生在社会管理体制上,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涉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度要变革,原有的社会规范被打破、新规范尚未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道德会失去约束,社会学称之为‘社会失范’。”李强介绍。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社会失范’是任何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阶段,由‘社会失范’导致的社会信任度降低,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李强说。他介绍,工业革命前后,是欧洲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冲突多发期,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巨大变革,不仅导致了欧洲国家的国内动荡,甚至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阶段。李强认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深度和广度都胜于任何一个国家。因此,要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失范”和社会信任度降低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仅以人口结构来分析,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熟人关系为主,而今,社会发展,人口膨胀。1949年北京市只有约200万人,而现在,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圈子中,以往熟人与熟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都不再适用,匿名伤害、欺骗、诈骗概率无形中增加许多。
但局面并非不堪设想,李强说。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有效借鉴,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
李强建议,要从多个层面重建社会秩序、重构社会信任。
在公共服务层面,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速度,让谣言止于真相;在社会管理层面,应优化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增加管理科学性、公正性,让谣言止于公平;在国民素质层面,应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受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让谣言止于理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政府服务机构都开设了官方网站和微博,不少媒体都开设了“求证”、“真相”等针对传言的栏目,开设仅半年多的新浪微博 “微博辟谣(微博)”,关注量已经达到40多万人。这些渠道正在成为人们识谣、辨谣的主要途径。